昨日于本地書店購得《經方實驗錄》(曹穎甫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與《經方100首》(黃煌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 2006年1月第一版)。《經方實驗錄》雖有電子版,但好書總要有紙版為好,可以放在床頭睡前翻看,也可以拿在手裡走過來走過去,邊讀邊思考,避免久坐血 行不暢之弊。
我的讀法,是以《經方實驗錄》為主,參看《經方100首》相關内容。《經方實驗錄》無疑是學習經方極佳的書籍,于醫理論述頗詳。今日讀了《經方實驗錄》中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的醫案,有一些想法,即時寫下來,以求教于方家。
漢唐中醫倪海廈論太陽傷寒兼太陽中風
漢唐中醫倪海廈醫師行文随感而發,有時會夾帶少量醫案,可供學習。
關于麻黃湯與桂枝湯的思考
關于麻黃湯與桂枝湯的醫理,《經方實驗錄?第一一案?麻黃湯證其五》“佐景又按”中論述得非常精辟。tuenhai摘錄如下:
tuenhai讀到上段時,會心一笑。所謂營衛之說,有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的感覺。
既然麻黃湯為治太陽病之屬于肺髒寒實者,那麼引伸開來,肺主呼吸,全身皮膚毛孔也主呼吸,故麻黃湯亦可治全身皮膚毛孔“寒實”的症狀,典型就是發熱,惡寒,不汗。
肺髒之外在當為人之手,麻黃湯或能治手“寒實”的症狀。
畫龍一點睛,思路立即活了,若固守營衛之說,當不能有此頓悟。
“桂枝湯為治太陽病之屬于腸胃虛寒者”,tuenhai以為,“桂枝湯為治太陽病屬于脾胃虛寒者”或更為确切,蓋脾胃五行同屬土也。
忘文生義識中藥,過目不忘記藥性
有的朋友可能沒有接觸過中醫,看tuenhai好像講得頭頭是道,其實我的程度和你是差不多的。我并不經常讀書,但每讀書,不死記硬背,必求“理解”,學習方法和多數朋友有些不一樣罷了。下面就給從來沒有接觸過中醫的朋友講講如何過目不忘識記中藥藥性。
麻黃湯中,麻黃主要用來發汗散寒。如何來實現過目不忘?
我們看“麻”字,就是廣林,就是大面積的“林”,人身上大面積的林在哪裡呢?就是皮膚上無處不在的汗毛。
黃什麼意思?黃是暖色,用木燃火,火苗多呈紅黃色。所以“黃”字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熱。
麻黃二個字聯起來理解,就是可以使人身上皮膚毛孔都“熱”起來,當然會引起“發汗散寒”。
再看桂枝,桂字有兩個土,我們把汗毛理解成樹木,樹木種植在哪裡呢?當然是種植在土裡,汗毛長在肌肉裡,所以可以把肌肉和五行裡面的土聯系起來。所以“桂”字就和人的肌肉有關了,桂枝性溫,自然可以“解肌”,寒冷會引起肌肉收縮,凝閉,桂枝把肌肉“加熱”,就是“解股”。
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樹的枝條好像人的手臂,所以《方藥心得十講》說“桂枝有橫通肢節的特點,能引諸藥橫行至肩、臂、手指,故又為上肢病的引經藥”。
漢唐中醫醫案中有“加入白術15克去濕”語,白術為什麼能去濕呢?我們可以這樣來忘文識義:“白”為亮色,為日光,能引起水分蒸發,“術”為“木”加一點,樹木能吸收水份,“術”右上的“點”可視為木生發的一點火光。白術之去濕就很好理解了。
為什麼可以望文生義識中藥,tuenhai為什麼自然而然地通過望文生義輔助識記中藥,這都是哲學觀念使然。所以說哲學是一切的根本,一切思想,行為的始點。藥之名稱隻是表象,藥性是本質,表象不等于本質,但我們可以通過表象部分推測出本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