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長壽呢?
這個問題不但困擾着老百姓,同時很多研究人員也對這個問題産生了疑問,畢竟大家都想活得更久一點,不想早早患病。
在古代,有君王派出人員去尋找長生不老的秘方;在近現代,有很多科研人員在尋找長壽的秘訣。
其實長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是一方面,外界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
怎樣做才能讓身體健康呢?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吃飯,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裡都是學問。
如何吃飯才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
一、吃得不對,真的會要命?大家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和以前相比,很明顯已經不用餓肚子了。但是,如何吃飯才正确?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食物呢?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裡面提到,目前我們國家居民的膳食質量都有所提高,蔬菜的攝入量穩定在每天270克左右,而且優質蛋白的攝入也在不斷增加,從原來的18.9%已經增長到現在的35.2%了。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不過不良飲食對于健康的影響,可不局限于以下食物。
1.煙熏肉、腌制肉。
2.高鹽飲食。
3.高糖飲食,含糖飲料。
4.高脂肪攝入。
5.飲酒。
其實這裡所列舉的不良飲食問題隻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嚴重地影響着我們的健康。
就比如飲酒。在我國,成年男性的飲酒率已經達到了64.5%,而女性也有23.1%的人在遭受酒精的危害。
而且根據目前的定義,如果每天的酒精攝入量超過15克,就屬于過量飲酒。這類人群也不少,在我國男性過量飲酒人數已達到56.8%。
但是這些飲食不合理,和健康有什麼聯系呢?
根據2017年的數據,在考量各種死亡因素與飲食的關系後發現,每年由于飲食不合理所導緻的死亡人數,甚至可以高達310人。
換句話說,如果大家吃得都正确,保證飲食結構合理,那麼每年就會減少310萬人的死亡。
可是,我們該怎麼吃飯呢?
二、“食不過飽”有科學根據。其實,關于飲食的話題,大家都在進行探讨,甚至一些學者也對這類問題做了研究和分析。
少吃點食物,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也就是老人們所說的食不過飽。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有一些科研人員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實驗。他們找到了一些中年小鼠,在飼養小鼠的過程中,每個月2次,每次為期4天,讓他們少吃一點。
在這幾天内隻給他們吃低蛋白、低熱量的飼料。
當然,在其他的時候,小老鼠是可以随便吃東西的。
研究一段時間之後,觀察這些小鼠和其他正常飲食的老鼠有什麼區别,看看他們是不是能夠活久一些?
答案是怎樣的呢?
在實驗結束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個月2次節食後,小老鼠的壽命明顯延長,平均下來每隻老鼠多活了三個月,而且他們的血糖控制得也很好,發生腫瘤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這種飲食習慣不僅讓小老鼠延長了壽命,還讓他們控制好了血糖,減少了腫瘤發生的危險。
短期的節食可能有助于生命的延長,可是長期節食呢?美國也有一些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找到了一些猕猴,在長達20年的研究裡,給一些猕猴節食,讓他們少吃一些,達到每天七八分飽。
20年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節食的猕猴,比正常進食的猕猴少吃了很多不健康的東西,所以他們的壽命有所延長,有13%的“節食”猕猴死于了跟衰老有關的疾病,大多數都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死亡的。
而沒有進行節食的猕猴,有37%死于和衰老有關的疾病。
此外,還有學者找到了一些志願者,對他們進行了人體試驗。他們把53名志願者分為了兩組,一組正常吃飯,而實驗組的食物攝入熱量會減少15%。
也就是說并不能讓他們吃得太多,每天都少吃一點。
在兩年之後發現限制熱量的志願者,平均每人減重将近9公斤,而正常飲食的人平均都增長了2公斤體重。
另外在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吃八分飽的志願者細胞,氧化應激力平均減少了20%,所以由此引發的代謝産物也會随之減少 DNA和細胞的損傷随之下降。
在很多學者眼中,這些都是衰老的關鍵指标,如果這些指标下降,也就證明他們衰老的速度延緩,于是會變得更加長壽。
看來吃“八分飽”,是正确的選擇。
三、健康的飲食,是什麼樣子的?如何吃飯更加健康,其實這一問題中國營養學會已經給出了我們的建議。
飲食的注意事項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可以歸結為以下6點,希望您可以做到。
我們國家居民的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的差異是非常大的,但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是一樣的,希望大家可以吃得更加健康。
參考文獻
[1] Redman LM, Smith SR, Burton JH, Martin CK, Il'yasova D, Ravussin E. Metabolic Slowing and Reduced Oxidative Damage with Sustained Caloric Restriction Support the Rate of Living and Oxidative Damage Theories of Aging. Cell Metab. 2018;27(4):805-815.e4. doi:10.1016/j.cmet.2018.02.019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