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鐘永新·巴蜀典籍系列:楊得質 張澍 缪荃孫《蜀典》序跋(2016)

巴蜀史料

《蜀典》序跋

整理:鐘永新

作者簡介:楊得質,生卒不詳,字文泉,鞏昌府靖遠(今甘肅靖遠)人,清代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嘉慶二十二年以知縣分發四川候補,為官清廉,曆任綿竹、大竹、合江知縣,後遷峨邊廳同知。歸裡後,被聘主請敷川、五泉、蘭山書院。

張澍(1776-1847),字百瀹,号介侯、介白,涼州府武威縣(今甘肅武威市)人。清代嘉慶四年(1799)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後任貴州玉屏、四川屏山等知縣。長于考證輿地及姓氏譜牒。著有《姓氏五書》《養素堂集》,輯刊《二酉堂叢書》。

缪荃孫(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著名學者、教育家、目錄學家、方志學家、史學家。清代光緒二年(1876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後從事編撰校勘。一生究心學問,恪守乾嘉學派,著有《順天府志》《昌平縣志》《續碑傳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藝風堂文集》《藝風堂藏書記》《藝風堂金石文字目》等。

整理者說明:《蜀典》,共12卷。系甘肅武威人張澍為補正《四川通志》而編撰的一部地方志。書成于清代嘉慶二十三年(1818)。全書分為堪輿、人物、居寓,宦績、故事、風俗、方言、器物、動植、著作、姓氏11類。着重對四川地理山川、人文故實進行考證,尤詳于姓氏類,含考證蜀地二百餘奇異姓氏的源流。體例上以類分别,每類下以條目名标出,并著明出處,考證精确。

附錄:

《蜀典》序

楊得質

蓋聞班經馬史,實闡宇宙之奇,蘇海韓潮,特著文章之盛,故立乎千載以下,溯乎百世以前,或聞見偨池,或季代牢落,而欲華離其黑白,襍組夫元黃,作史家之外傑,羅典藏之蘊奧,括曩群有,縑縂無遺,蓋亦難矣。惟我介矦老夫子《蜀典》一編,窮歲華之躔度,記山水之源流,辨物産之土宜,傳耆舊之故實,若觀火、若列眉,儲儲然、昈昈然,括原委而備具焉。蓋因味衢得腴,禀經制式;集古今而作鏡,辨貞亮以為鞶,丹鳳五文,神羊一角。用是蜚聲蓮苑,摛藻木䒶;影視華磚,将貴長安之紙價;班聯玉筍,方新學士之頭銜。讵知上清之冊府,未窮雙阙之觚稜。已遠藜火,才分桃花,待植牛刀,欲試以治民,鳳池何嫌其奪我[注:疑有阙文]。于是攜來一鶴,遠駕黃骢;著彼雙凫,遂投白筆。芙蓉城畔,争迎循吏之車;濯錦江頭,鹹仰使君之面。是以午衙方散,綜洞記以研心;丙夜初長,肄藏經而練志。是篇之作,恢恢乎見褱來之盛焉。夫人跼蹐于方隅之内,征逐于名利之場,而欲網羅舊?,參考載籍,?譌傳亥豕,每多附會之詞,學乏丁鴻,鮮有見?之實。我夫子十秊閱曆,都勞雨露之心,五夜旁搜,獨騁風雲之筆,以言䒶時,不徒觜參井鬼西南首尾之當分也,而年月災祥鹹載焉;言堪輿,不徒犍為邛筰廣漢白馬之畺域也,而古迹事實胥僃焉;言人文,不徒司馬子雲文章詞賦之品節詳明也,而流寓隐喻均列焉;言物産,不徒火井鹽池錱禽奇獸之光恠陸離也,而器物動植均悉焉。他如弜頭虎子,斂舞賨人,無不指上分螺,掌中見果,壯鳥衢蠶叢之險,寫金城石郭之雄,洞悉沈疑,獨發胸中之錦,全鉤秘隐,群驚世外之珍,不又與陳壽之《耆舊》、常璩之《華陽國志》先後媲美哉?爾迺文星小谪,晝景猶熙,竟遂初心,全消宦氣,郁青霞之奇想,極紫塞之壯遊,追史筆于龍門,遊歸益肆論文章于庾信,老夫彌工。其所著叢書各種,俱已行世。非天之厚以林泉,是天之資其著述也。得質仰承衣缽,已有夙因,幸附參苓,尤沾培植,惟是頻年枯爨,有負桐知,半畝荒邱,又将茆塞。遠望春風之及,欣逢大集之頒。才接尼牆,敢誇點瑟?緣濡毫而記事,敢奮墨以弁言。展牍流連,以志篇首。

道光十三年八月初二日,署富順縣事、安縣知縣、受業文泉楊得質謹序

——《蜀典》

《蜀典》序

張澍

嘉慶十七年歲在壬申,春,大吏請于朝,續修《四川通志》。越二十一年丙子冬,書成。,先是,二十年乙亥之陽月,餘被檄署興文,卸篆才畢,适苦河魚,乞假六旬,養疴叙郡。困吝之中,精神遐漂,心勦形瘵,靡所濟集,聊欲系志陳編,以消駒景。

竊念蜀都文獻,近世煙塵,古也有志,炳靈載英,遊目所及。涉想所經,辄用著錄,佐以援證。毛渧之得,恧贈友朋。迨秋閨赴省,《志》已刊布,展閱莺然,歎其掌錄之繁富也。遂取所輯,複加審視,名曰《蜀典》。阙漏宏多,不複增益,付諸梓人。非以為糾謬。非以為補遺。錦裡新聞,既異成式;岷山異事,或幾台符。聊備庸部之故實,資儒林之公議雲爾。

時 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 武威張澍 纂

——《養素堂文集》

《蜀典》跋

缪荃孫

武威張氏張澍《蜀典》,分十一類,援據浩博,是其所長。

其中如《堪輿類》蜀境一條引《陸機傳》,蜀土與秦同域一條引《博物志》,俱行文之辭,不足為典要。蜀城一條引《王右軍貼》,不知右軍書為唐人僞造,更不足據。蜀井一條雲“廣陵蜀岡上有蜀井,言水與西蜀相通”,此與荊溪之蜀山同例,當入揚州方志,不宜載之于蜀。《宦迹類》開度一條,《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均作井度。《廣韻》井字下雲:又姓,姜子牙之後,春秋時有井伯。《正字通》作開者字誤,《正字通》本俗書,不足稱也。《著作類》犍為舍人《爾雅》注輯如左隐十二《傳》正義引“圉,邊垂也”,《釋文》“渝,變也”,引作[赤需],《詩·載芟》正義引“繹繹,谷皆生之貌”,《論語·述而》正義引“無舟而渡水,曰徒涉”,《禦覽》引“埙大者如鵝子,聲合黃鐘;小者如雞子,聲合大簇、夾鐘,”《荊楚歲時記》引“杏花如荼,可耕白沙”,《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楓為樹,厚葉弱莖,大風則鳴,故曰楓”,《詩·螽斯》正義引“蚣蝑,今所謂春黎也”,皆失輯。《蜀才<易>輯》,如《集解·訟卦》“剛來而得中也”,引“此本遁卦,按二進居三,三降居二,是剛來而得中也”。《随彖》下引“此本否卦,剛自上來,居易柔,自初而生,上則内動而外說,是動而說,是動而說,随也,相随而大亨無咎,得于時也。得時則天下随之矣,故随之時義大矣哉!”《釋文》引“井累其瓶,辯吉兇者,存乎辭,注辯别也;知崇體卑,象也者,像也。”均失輯。谯周《法訓》,《禦覽》四百六引谯子《齊交篇》,文雖引而脫篇目。挽歌條複出。《初學記》十七引“好學以崇志,故得廣業力行而卑體,故能崇德;是以君子居謙而宏道,然後德能象天地”。《意林》卷六引“公人好人之公,私人好人之私,念之短,好人之長,近仁也”。“有财不濟交,非有财也;有位不舉能,非有位也。”“相憎者能生無辜之毀,相愛者能飾無益之譽”。“君子好聞過而無過,小人惡聞過而有過。”五條均失輯。蜀石經《毛詩》一卷外,今尚存舊拓《左氏傳》第二十三一卷、《谷梁》、《儀禮》各十數行,又張氏所未見。《姓氏類》用氏《風俗通》雲雲,《元和姓纂》引之,在今本《風俗通》之外。即《毛詩·孟庸》,庸與閻通,《左傳》作閻職,《史記》作庸職是也。《名士錄》又有用羽之,張氏言亦未明晰。開度見《宦迹類》,又見《姓氏類》卷十二冉氏,十三葉一見,四十葉一見,均為複出。引用古書,半皆亡佚,不著所采之處,亦屬不合。

然張氏素稱博學,此書搜采繁富,亦談蜀者之所不廢也。

——《藝風堂文集》卷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