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鄭太37式”,拳架中的“醜小鴨”

記得剛剛在線上習練“鄭太三功”的時候,雖然折服于“鄭太三功”的卓越功效和“完整訓練體系”理念,但并不認可鄭子太極拳架“拘謹”的外形演練風格,“鄭太37式”當真是“鄭太三功”的一個容器?鄭子太極拳架究竟有何内涵?直到一期學友在參加“鄭太37式”線下拳架班後贊聲一片,我才決定盡早報名拳架班的線下培訓學習。

2018年10月底,我如願以償參加了諸羅遁叟先生在金華舉辦的鄭子太極拳架班三期線下培訓,進一步了解了鄭子太極拳架“醜”的特點與風格——

一、以形帶炁,決定了“鄭太37式”拳架外形緊湊,沒有大開大合的特點。

“鄭太37式”是在楊式太極原傳128式基礎之上删繁就簡,在保留原傳招法與習練方法基礎之上融入左家内功心法而成,其拳架沒有大開大合與發力動作,拳架緊湊,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以形帶炁。

以“鄭太37式”起式裡“腕松六變”看炁的變化:

起式吸氣時落胯松肩,美人手自然向前浮起30度左右,此時炁從腳底上行至肩窩(部分炁随着手的浮起放松已達末稍)→随着吐氣垂肘轉腕,炁從肩窩過肘到手腕→再吸氣松肩垂肘吊腕,等待炁機的下一次發動→夾脊吐氣腕放平,炁達指稍→再吸氣,松肩垂肘腕放松,讓炁又一次從夾脊松落到指尖→坐腕吐氣,等待炁機的再一次發動→肩松肘松腕放松,再次炁貫末稍。“鄭太37式”裡每一式都同起式一樣,一切外形都是以形帶氣的結果。

二、一切運作在湧泉,決定了“鄭太37式”拳架沒有很低的架子和較大的步伐,拳架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在全虛全實中完成轉換,在動态中全方位多角度操根。

以“鄭太37式”拳架預備式為例觀拳架中的動态操根。

當預備式開始落胯到右腳,此時右腳實左腳虛,右腳即為操根。→右腳湧泉帶動身體向右旋轉,左腳在全虛的狀态下随右腳轉正,右腳再操一次根。→左腳借右胯落地的反彈力向左蕩出一小步,右腳行功踩到左腳,此時落左胯呈左腳實右腳虛,左腳即為操根。→左腳湧泉帶動身體向左旋轉,右腳在全虛的狀态下随左腳轉正,左腳再操一次根。→左腳向右踩出,重心移至雙腳中間,完成預備式。預備式動作移動後定式時均為全虛全實,轉動時也是在全虛全實的狀态下由湧泉帶動,“由腳而腿而腰”實現節節貫穿。

三、“三功”很“機械”,裝入“三功”後的拳架自然也“不美觀”。

1、鄭子太極拳築基功法絲絲入扣,循序漸進。

當鄭子太極築基功法之虎背靠山功練習到一定階段,身體能初步體會到根深、炁沉、體松後,接下來将虎背靠山功裝進熊經裡進行熊經功的練習。

熊經是在一腳虛一腳實的狀态下以實腳湧泉帶動進行移動與旋轉的功法,此時靠山功裡練出的體松、炁沉、根勁得到了運用并進一步強化,同時用“迎風翻掌”讓炁機快速發動,以在鄭子太極拳架起式時就能達到炁貫末稍。

當靠山功、熊經練至一階段以後身體能夠快速松沉、落胯、旋動、炁沉湧泉後,就開始進行行功的練習了。行功重點仍然是在全虛全實的操根狀态下,虛腳借助實腳踩地的反作用力向前或向後蕩出,此時在靠山功裡訓練出的體松、根深、炁沉和在熊經裡訓練出的全虛全實和移動得到了運用并進一步強化。

2、在“鄭太37式”中處處是靠山功、處處是熊經、處處是行功。因為“三功”很“機械”,所以裝入“三功”後的拳架也“不美觀”。

當“三功”經過3一6個月的習練後,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松沉、炁感與根勁,在繼續練習“三功”的同時,就開始将“三功”裝入拳架裡進行繼續融合跟不斷打磨。

以“鄭太37式”起式接左掤為例看拳架與“三功”的融合過程:在完成起式後重心左移,右腳向左腳踩出即是行功的運用,當重心完全在左腳後落胯向右旋轉即是熊經的運用,随後右腳向前蕩出又是行功的運用,當蕩出右腳同時雙手在胸腹間相合成定式時,如從頭到腳向下澆一桶水般松沉到湧泉,又是靠山功的運用與體現。

從外形上看,靠山功如前傾後倒往複不斷的“不倒翁”,熊經跟行功的旋轉和邁步則更象“機器人”,那麼裝入“三功”後的“鄭太37式”拳架也必然象不倒翁跟機器人。“鄭太37式”拳架沒有陳式太極拳的發力,沒有楊式太極拳的舒展,更沒有武當太極拳的飄逸,如隐匿于群鴨中的“醜小鴨”,但若對太極有一定深入了解和探究之人,必定能慧眼識真,必定能明白鄭子太極拳的“不好看”外形是以形帶炁,内引外動的結果,是湧泉帶動,處處操根的結果,更是練就“通天之炁”與“接地之力”必經的操練階段。

【諸羅遁叟注】:

每當我初次介紹鄭子太極拳架時,總會說“這是世界上外形最難看的太極拳架”。可這樣的話我是針對不懂何謂内家武學跟所學是套路派之人而說的。在諸羅遁叟的心裡,沒有比鄭子太極三十七式拳架更好看的拳架,也沒有比鄭子太極三十七式更卓越的拳架體系設計了。

上過諸羅遁叟拳架課的同學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也了解拳架與拳架之間看似外形相像,但卻全然不同。

以後有時間,我再專文撰寫談談這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