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149條:“傷寒五六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組成為半夏、黃芩﹑人參﹑幹姜、黃連、甘草、大棗,是為傷寒誤下導緻脾胃虛弱、寒熱錯雜、氣機不暢的心下痞而設,是集辛開苦降、寒熱補瀉于一體的代表方劑。《金匮要略》中論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筆者臨證四十餘年,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胃腸病相關症狀,如吞酸、痞滿、胃脘痛、腹痛、嘔吐、洩瀉、便秘、痢疾等的常用方劑之一。
半夏瀉心湯方證要點
①嘔可以是嘔吐,也可以是幹哕或惡心。②痞是中醫學專用術語,病人一般不會說出痞的概念,但其症狀包括胸腹滿悶、其觸之無形、壓之無痛、按之柔軟,多因氣滞、食滞、寒濕上壅、濕熱困阻等導緻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阻滞。③腸鳴,是腸間辘辘有聲,還包括下腹部有脹氣,大便不成形、次數多、黏膩不爽。④舌苔必須為厚膩,可以黃白相間,也可黃厚膩或白厚膩。⑤半夏瀉心湯舌象應重于脈象,舌苔必須為厚膩,或白或黃均可,嘔、痞、鳴但見一症即可。
半夏瀉心湯加減運用
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寒熱錯雜的主要方劑,方中半夏、幹姜、黃芩、黃連辛開苦降化寒熱錯雜之邪。臨證中根據舌苔白膩還是黃膩、口苦與不苦判斷病證的寒熱偏性,處方時調整黃連、黃芩、幹姜的用量。
半夏瀉心湯使用要點:①餘臨證運用半夏瀉心湯的人群多為青壯年,所以方中一般不用人參,多以炒枳殼、炒白術代替。枳殼行氣導滞、白術補脾化飲,二者相互導氣滞,行水飲。②使用半夏瀉心湯時,要加一些行氣藥,如枳殼、炒白術、厚樸、陳皮,使得氣機調暢,濕濁得化,脾胃複健,諸症自除。③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旋杆菌陽性時,餘常加蒲公英10克、仙鶴草10克。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芩、黃連、蒲公英、仙鶴草均有抗幽門螺旋杆菌作用,但量不宜大,量大反而無功。④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可加白及、木蝴蝶,白及有收斂、止血、生肌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及可以促進胃黏膜再生修複,木蝴蝶亦有“護膜醫瘍”的稱号。⑤若遇青壯年患有膽汁反流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大柴胡湯的作用優于半夏瀉心湯。臨證時,此二方加減後經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還須辨證使用。
總之,凡屬于脾胃氣機升降不利,氣機痞塞,寒熱錯雜者,用半夏瀉心湯加減确有良效。
驗案
徐某,女,32歲。2018年11月28日初診。主訴:上腹部脹滿不适1年餘,加重伴口淡無味1周。現病史:患者近1年來上腹部經常脹滿不适,食後更甚,郁悶不舒,心中嘈雜,晨起惡心,偶見嘔吐宿食,四肢欠溫。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淺表性胃炎伴胃食管反流。上腹部彩超未見明顯異常。刻下症見:口淡乏味,食後胃脘脹滿,郁悶不舒,心中嘈雜,晨起惡心,嘔吐酸水,食欲不佳,自覺消化困難,四肢欠溫,望其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黃,脈沉細。診斷:痞滿(寒熱錯雜證)。治療:寒熱平調,和胃降逆。
處方:半夏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幹姜10克,枳殼20克,木香15克,吳茱萸6克,海螵蛸10克,炒山楂10克,炒麥芽15克,炒神曲15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018年12月7日複診。經上方治療以後,患者胃脘部脹滿、口淡無味明顯減輕,心中嘈雜緩解,晨起惡心好轉,偶見嘔吐酸水,但仍覺消化困難。處方:上方加雞内金20克、炒白術15克,7劑。
2018年12月16日三診。患者訴胃脘部脹滿明顯減輕,口淡乏味症狀消失,心中嘈雜已除,食欲改善,服藥期間未見嘔吐酸水,四肢欠溫改善。再次囑患者注意飲食結構和飲食量,保持心情舒暢。囑上方繼服7劑,不适随診。(趙永強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推薦
關注送50本秘方,轉發再送40本秘方驗方集
延年半夏湯治療支氣管喘息及胃、支氣管痙攣有特效
名老中醫傳秘方,安神解郁香蜜膏(失眠、抑郁患者的神效仙方)
礞石滾痰丸愈五更瀉、頑固性嘔吐
十宣放血治療中風後遺症(手臂麻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