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症:遺尿、小便失禁
【辯證診斷】
1、腎經不升遺利寒,尻疼不寐坐不定者,皆腎中陽微也。遺者,遺尿,遺糞,尿糞已下,不自知也。惟遺精則因木滞者多,因腎寒者少。利者,下利也。寒者,足寒,背寒也。不寐者,但欲寐而寐不着。尻疼者。尾脊骨痛也。坐不定者,脊骨無力,坐則欲倒也。(溫補腎陽。)此皆腎寒陽微,不能上升之故也。
2、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于疏洩;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宣通也。
3、腎陽虛者症見面色蒼白無華,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早洩,或五更洩瀉,尿多或小便失禁。舌體淡胖,邊多齒印,苔白,脈沉遲。
4、瘀血搏于膀胱,州都失司,血為陰,以陰從陰,故寐即遺尿。
【辯證治則】
1、肺中冷,上虛不能治下之遺尿,用甘草幹姜湯。如果遇到有昏迷的現象,要加倍用幹姜。沒有昏迷的現象,炙甘草要加倍的用。
2、谵語、遺尿、自汗者,陽明症,白虎湯。
3、小便數者,大便當硬:脾約證是以大便秘結,小便頻數為特征,雖未言其小便失禁,但小便異常與大便秘結之關系,由此可見端倪。據報道,遺尿兒童多有便秘史,用麻子仁丸治療有良效。
4、少陰症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所以顔色清白,膀胱像一塊死肉沒有用,小便根本是漏出來的。要用大劑的附子。
5、有時咳嗽小便會出來一點,在這種狀況下就需要把肺強起來就可治好。枳實開是胸膈、開肺的要藥,
6、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
咳而遺尿,可直接用五苓散。如果兼有氣虛,加黨參。
7、年齡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數多、小便失禁給西醫檢查說攝護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腎髒功能不足的時候,可以用真武湯方。
8、尿失禁是指尿失去控制而不自覺地流出,中醫認為是腎陽虛衰,緻使膀胱氣化無權,開合失司,隻開不合。治療時,用參附湯溫陽益氣,腎氣得溫,開合得司,其症自愈。
9、咳而遺尿:
(1)腎咳,常見腰酸背痛、小腹憋脹,排尿不暢,時尿熱尿痛、面色微黑等症者,烏梅丸加五味子、車前子、懷牛膝。
(2)心肺不足,三焦氣滞,常見面色皓白,言語無力,心悸氣短,胸滿心煩,口幹,脈虛而弦滑,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9克,麥冬9克,黨參9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陳皮9克,青皮9克,紫菀9克,黃芩9克。
10、五苓散常用于治療膀胱不穩定,也就是《黃帝内經》講的“咳而遺尿”的膀胱咳、打個噴嚏也遺尿,用五苓散治療相當有效。如果兼有氣虛,加黨參。
11、尿血
實症:
(1)感冒傳經,溺血疼痛,桃核承氣湯,或者小柴胡湯加桃仁丹皮牛膝。
(2)治心經遺熱,淋秘割痛,小便點滴不通,虛煩不眠,或昏睡不醒,或舌咽作痛,或怔忡懊,宜導赤飲(導赤散),加炒栀連翹丹皮牛膝。
(3)治肝經遺熱,淋秘割痛,小便點滴不通,少腹滿,脅肋刺痛,口苦耳聾,或則寒熱往來,宜龍膽瀉肝湯,加桃仁丹皮牛膝郁金。
(4)治心與肝而不愈者,當兼治其肺。人參瀉肺湯去大黃加苦參治之(人參三錢、黃芩三錢、栀子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連翹一錢、杏仁三錢、桔梗二錢、桑皮三錢、苦參三錢、薄荷一錢);清燥救肺湯(人參一錢、甘草一錢、黑芝麻一錢、石膏二錢、阿膠一錢、杏仁一錢去皮尖、麥冬二錢、炙枇杷葉一片、冬桑葉三錢),加藕節蒲黃亦治之。
虛症:
(1)溺出鮮血,如尿長流,絕無滞礙。血尿之虛證,與女子崩漏之證無異,宜用四物湯加減治之:
A、肝如郁火者,加丹皮炒栀子柴胡阿膠芥灰;
B、心經血虛火旺者,加黃連阿膠血餘;
C、脾氣虛寒。不能攝血者,四肢清冷,脈微遲,面黯淡,加魚鳔黃人參艾葉黑姜甘草五味治之;
D、房勞傷腎,加鹿膠海螵蛸發灰散治之。
(2)肺陰虛,不能制節其下,以緻尿後滲血者,兼氣逆痰咳口渴等證,人參清肺湯主之(人參三錢、阿膠二錢、地骨皮三錢、知母三錢、烏梅三枚、炙甘草一錢、大棗三枚、桑白皮三錢、粟殼一錢、杏仁三錢)。
(3)肺陽虛,不能治下,則必有遺溺足冷,水飲喘嗽之證,甘草幹姜湯治之。
12、風引湯專門除熱癱痫。熱癱痫跟一般的中風不一樣,中風有兩證--寒跟熱。百分之九十都是寒症,10%才是熱症,在《黃帝内經》裡面說:寒則縮,熱則縱。
(1)寒症的人,手和腳是彎起來的,扳他扳不開。好不容易扳開了,他又回來了,這就是寒。但是這種情況也有屬熱的,要看病人的其它狀況,比如舌苔、脈速、痰色等。參見風引湯中癱瘓、半身不遂、手指蜷縮 案例。
(2)熱症,手腳沒有拘攣起來,沒有力量握拳。這就是熱,就是縱。
13、尿床多見于小兒。腎主二陰,司開合。司開合之功能為腎陽所主,腎陽不足,尿床為開合失司。陽亢陰虛,均可引起開合失調。
(1)多夢尿床,因陽亢所引起者,可用桂枝龍骨牡蛎湯加阿膠,以滋陰潛陽。
(2)無夢尿床者,可用四逆加人參湯回陽益陰。
【辯證比較】
1、(1)甘草幹姜湯:厥逆、口幹;唾涎沫、尿頻、遺尿、手足冷等。
(2)甘草幹姜湯加茯苓、白術則為甘姜苓術湯(腎着湯),以從腰至腳重度發涼、尿頻而量多為應用指征。
(3)甘草幹姜湯加白術、人參則為人參湯,用于具有食欲不振、食後胃脹滿、口中唾液積聚、尿頻而量多、大便軟溏等症狀,而有手足冷者。
【經典回顧】
《傷寒》:
1、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谵語;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若發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痫,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3、太陽病一日,反燒瓦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谵語。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嘔,先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鞭,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金匮》:
1、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3、問曰:上焦寒,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寒,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黃帝内經—素問》:
1、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哕,為恐,大腸小腸為洩,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弱,膽為怒,是為五病。
2、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髒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變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緊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3、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黃帝内經—靈樞》:
1、六府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哕,大腸小腸為洩,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黃帝外經》:
1、少師曰:心腎之離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過寒,可熱而不可過熱。過寒則遺,過熱則閉,皆心腎不交之故也。此水火所以重既濟耳。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隻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内容)
1、小便失禁(尿急、控制不住):公雞腸二副,洗淨曬幹,放鍋内炒黃,磨成粉,用黃酒送服,每次10克,一日三次,服完即愈。忌姜、辣。
2、成人遺尿:白紙一張,秘鋪席下,待遺尿後将紙曬幹,炒脆,磨成粉,用黃酒送服,一次即可,嚴重者再用一次即可。
3、小兒遺尿:豬尿泡一個,洗淨,加白胡椒20粒,煮爛分兩次吃完,一日一個,連用5個,特效。忌鴨肉、冬瓜、梨。
下一篇
定公十二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