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如果人類幼崽問你,為什麼茶那麼苦,大人還是喜歡喝?你該如何回答?
有人回答說,不苦不澀非好茶,苦澀味是喝茶的精髓所在。
也有人回答,年紀太小,不懂大人的口味。
還有人直接抛出一句心靈雞湯:苦才是人生。
其實,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想,答案未必說的是茶。
人家或許隻是好奇,為什麼大人喜歡喝苦的,畢竟在他們的世界裡,苦的東西不好喝。
人家真正關心的是,為什麼你喝他認為不好喝的東西,僅此而已。
至于是茶,是咖啡,是藥,無所謂。
因為年紀小,缺乏經驗,所以用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用自己熟悉的“邏輯”,來判斷别人的選擇——我覺得苦不好喝,你卻喜歡喝,真奇怪。
但現實看來,有部分大人也是這樣。
去外面喝茶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大哥。
他很傲嬌地表示:“我從來不喝春壽眉新茶,因為都很苦,秋壽眉會更甜一些。”
原來,讨厭苦味,不僅是孩子的專屬。
可明白事情的始末後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出在了沖泡上。
《2》
對于新人而言,秋壽眉是入門的不二選擇。
一方面,它的價格實惠,且選擇也很多,在不同節氣采摘的壽眉皆有不同的風采。
另一方面,它的沖泡難度低,适合新手沖泡。
剛剛練習沖泡的新手,難以做到标準的快出水,但凡出湯時間慢了幾秒,就成了悶泡。
而秋壽眉的好處就是沖泡難度低。
這是因為,秋壽眉經過了漫長的夏季,抽芽和長葉的速度漸漸慢了下來。
葉片的生長時間變長,所以葉片變厚,蠟質層變厚,能夠控制内質釋放的速度,不容易泡得苦澀。
除此之外,芽頭和葉片下還連接着粗壯的茶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秋壽眉看起來像樹葉,粗枝大葉。
特殊的生長時節,使得秋壽眉葉片中的膠質變得豐富,另外茶梗中還蘊含着大量的果膠物質和可溶性糖。
泡出來的茶湯,醇滑柔潤。
隻要不是刻意悶泡,即使慢一點出水,也不至于泡得太苦太難喝。
但春壽眉不同,它生長在春茶季。
茶樹經過了一個冬天的休眠後,蘇醒過來,厚積薄發,積累了充足的養分。
所以,春茶季茶樹生得快,茶農們采得也快。
生怕采得晚了,白毫銀針就長成了白牡丹,白牡丹就長成了春壽眉。
由于采茶節奏快,比起秋壽眉來說,春壽眉的葉片還是嫩嫩的。
比起白牡丹來說,春壽眉的葉片更寬闊,更厚實,使它擁有了更馥郁,更缤紛,層次更多元的花香。
香滑細軟,價格親民,受衆人喜愛。
然而,也因為蠟質層較薄,春壽眉極其考驗大家的沖泡技術。
内質豐富,且極易釋放内質,導緻不少新茶客在春壽眉身上栽了跟頭,遭遇了自己沖泡生涯的滑鐵盧。
以下3個原因,都有可能是造成春壽眉新茶苦澀的“真兇”。
《3》
原因一:茶水比例失衡
曾經遇到過一位茶友,稱自己不管怎麼泡春壽眉,都覺得苦。
明明已經按照标準的投茶量,也盡量快速出湯,可依舊抵擋不住湯水中的苦澀感。
詳細詢問後才知道,問題出在了蓋碗的容量上。
據茶友所說,他平日裡喜歡自己一人喝茶、品茶。
所以,蓋碗就選擇了容量偏小一些的,90毫升左右。
至于投茶量,依舊按照5克的标準。
要知道,我們日常所用的蓋碗,是110毫升的标準蓋碗,與之相比,容量多了大約20毫升。
别小看這點差距,到了泡茶的時候,差别很大。
投茶量不變,但注水量少了,茶水比例失衡,茶湯就容易變得濃酽苦澀。
其實,110毫升的标準蓋碗,可以适配大多數的場合。
不論是自己一人喝茶,還是三兩好友一同品茶,都是極為合适的。
若要用小容量的蓋碗泡白茶,便要注意,按照比例減少投茶量。
茶葉與水的比例剛剛好,才有助于泡出濃淡适宜,不苦不澀的茶湯。
另外,還有一些茶客在泡白茶時,對投茶量并不講究。
單憑手感和經驗,随手抓一把,就投進蓋碗開始沖泡。
而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往往不是太濃就是太淡,很難達到最佳狀态。
出于不浪費好茶的目的,也為了讓自己更好品茶,稱重必不可少。
110毫升的蓋碗,配5克春壽眉幹茶,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味道。
多了濃,少了淡,都不好喝。
《4》
原因二:出湯太慢,造成悶泡
悶泡,是硬傷。
尤其是對于内質豐厚的白茶,特别是像春壽眉這樣葉片寬闊的茶,物質釋放快,出湯時間也要盡可能快。
否則,若是茶多酚和咖啡堿過量釋放,茶湯自然會又苦又澀。
浙大的王教授曾說過,茶葉中茶氨酸、茶多酚、咖啡堿的釋放速度,是不一樣的,有快有慢。
就像一場馬拉松,有的人早已跑到了終點,遙遙領先他人,有的人卻依然在路上。
茶多酚和咖啡堿,就是跑在前面的,釋放速度快,而茶氨酸則是跟在别人身後的,釋放速度慢。
一杯快出水的茶湯,即使茶多酚和咖啡堿釋放的速度快于茶氨酸。
但是,由于茶葉和水接觸的時間極短,苦澀物質還來不及釋放出太多。
再加上優質白茶中,茶氨酸的含量太豐富了,短短幾秒就釋放了足夠的滋味物質。
因此,這樣的茶湯喝起來,鮮爽清甜,苦澀感很弱。
可如果是悶泡的白茶,就另當别論了。
悶泡的過程中,茶葉與水長時間浸泡接觸,茶多酚和咖啡堿便有了充足的時間,大量來到湯水裡。
喝起來,苦澀感嚴重超标,遠遠蓋過了鮮爽感。
苦澀味重的茶,或許能滿足一些重口味茶客的喜好。
但大多數的茶客,真正懂茶的茶客,定然是會拒絕這樣的茶湯。
不僅不好喝,對身體也無益。
《5》
原因三:蓋碗裡的茶湯沒有瀝幹
瀝幹這個步驟,很多人都會忽略。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茶客反映說自己明明按照過去文章裡的步驟,把蓋碗、茶水比例、注水、出湯時間都檢查了一遍,可泡出來的白茶依然是苦的。
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沒有瀝幹。
我們出湯的時候,需要平穩地端起蓋碗,再翻轉手腕,讓蓋碗和桌面呈現垂直的狀态。
但當完成這一步之後,許多茶客便以為出湯已經結束了,立即放下了蓋碗。
實際上,蓋碗僅僅傾斜到這個角度,還不足以讓蓋碗裡的茶湯全部倒出來。
沒有瀝幹,蓋碗裡的餘水便會讓茶葉繼續釋放内質。
彼時,這些本不應該被提前釋放出來的物質,混入了下一沖的茶湯裡。
之後的沖泡,無論再怎麼注意,都會帶着揮之不去的苦澀感。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當茶湯大部分倒出後,繼續翻轉手腕。
彼時,會發現蓋碗裡剩下的茶湯,順着碗沿流了出來。
再用力向下抖幾下,每抖一下,都會有一到兩滴茶湯從蓋碗裡被抖出來。
這個動作,雖然看起來麻煩,卻是為了瀝幹茶湯所服務。
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細節,可細節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所以,泡茶還是不能着急,多等一會兒,瀝幹了再放下蓋碗也不遲。
《6》
每年的春壽眉新茶,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層次豐富的花香,有蘭花香,有桂花香,還有栀子、茉莉、七裡香、柑橘花……
每喝一次,都讓人既驚喜又驚訝。
春茶的清涼,清爽,清嫩,在它身上表現得淋漓盡緻。
至于為什麼那麼多人不理解?想來,是春壽眉實在太考驗技術了。
就像一面照妖鏡,泡茶技術稍微有點生疏的人,一泡就現原形了。
故而,好喝是好喝,但真正懂它的人,卻很少。
沒辦法,抓緊練習,提高自己的沖泡技術才是王道。
假以時日,當面對各個品類的白茶時,都能遊刃有餘。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上一篇
19條病機詳解!(精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