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個又“老”又“新”的疾病,說其老,是因為我國古代中醫對于糖尿病早有認知,而說其新,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在不斷上升,現如今大家普遍認同的都是西醫治療糖尿病那一套,那麼中醫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治療糖尿病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糖尿病有三個階段,很多人發現時都晚了2020年《英國醫學雜志》上一篇關于中國人群糖尿病患的數據披露,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預計糖尿病患者總人數已超過1.29億,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盡管目前的醫療水平已經能夠為大多數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但這項慢性疾病依然每年以一定比例遞增,且還存在不少“隐形病例”(未被診斷),可惜,治療率及治療達标率仍然普遍偏低,糖尿病嚴重威脅着我國國民的健康。
糖尿病患者從前期到确診一般要經曆三個階段:
階段一:患者已經存在糖尿病相關的病理生理改變,但是糖耐仍正常。
階段二:随着病情進展,出現糖尿病前期,患者會出現包括空腹血糖受損和(或)糖耐量異常。這個階段一般都沒有明顯的不适症狀和臨床表現。
階段三:進展為糖尿病。患者多通過體檢、血糖化驗等發現患病,待出現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等症狀時,通常已經較為嚴重了。
從曆代消渴名方透析糖尿病病機糖尿病在中醫病學稱為消渴病,而對于該症的認識和治療距今已有 2000年的曆史,曆代諸多醫家對本病的病機與治療從多個角度進行了闡發,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病機以 “陰虛”為本 ,“燥熱” 為标,治療則以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大法。
消渴病的病機之本為陰液虧虛,關于消渴病的論述,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篇 》:“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黃帝内經》認為,過食肥甘厚味,熱從中生,耗傷津液,發為消渴病。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 》中,配伍以六味地黃丸,主 治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肺痿消渴,以及小兒生長遲滞等病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具有增強免疫 、降血壓 、降血糖等作用,為臨床治療消渴病的基本方。
腎陽不足是消渴病病機的一個重要方面,張介賓指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不化津,津液不能上蒸于口,故見口渴;腎虛不固則尿多尿頻;同時還可伴見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的症狀。所以,治療應選用溫腎益氣壯陽之法。現代臨床針對消渴症病并屬于腎氣不足者,主要使用醫聖張仲景創立的腎氣丸,主 治 男子消渴、腎氣不足,腰酸腳軟,肢體畏寒等。
肺脾氣虛是消渴症隐含的根本病機。消渴症的發生與脾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脾胃虛弱為糖尿病的主因,根本的病理變化在于脾的轉輸功能失常引起水谷津液輸布和利用過程紊亂或不平衡,一旦脾失健運,水谷精微失于輸布可緻清渴病的各種證候。
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素體虛弱均可導緻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津液不能上承以潤肺,故口幹多飲;氣虛津液失于固攝,津液下流走洩,故小便頻多;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燥熱内盛,因而消谷善饑。對于脾胃氣虛引起的消渴症,臨床常用方有參苓白術散、黃芪湯、玉液湯等。
治療糖尿病,張錫純有一張妙方張錫純是中西醫彙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唯一一個與現代醫學接軌的杏林大家。一部《醫學衷中參西錄》被譽為“第一可法之書”。在他看來,消渴症多由于元氣不升,肺體有熱,或因脾胃濕寒、真火衰微,緻使肺胞失津,消渴乃生。
針對主證,張錫純使用“玉液湯”化解,此方具有升元氣,補氣補脾,清虛熱之妙。
玉液湯方:生山藥、生黃芪、知母、生雞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方中以黃芪為主,補氣補脾。山藥補脾固腎,以止小便頻數,且其色白入肺,能潤肺生水,而止渴也。知母“,補不足,益氣。”着這裡主要起到清虛熱的作用。
天花粉(瓜蒌根),能生津養液,還可活血化瘀,及續絕傷的作用。葛根清熱生津止渴。配合雞内金,可助脾胃強健,化飲食中糖質,為津液也。五味子取其酸收之性,固腎生津。黃芪山藥偏于補脾肺,五味子偏重于補腎。
玉液湯主針對元氣不升,氣陰不足,脾腎兩虛所緻的消渴症。本方以口渴尿多,困倦氣短,舌嫩紅而幹,脈虛細無力為辨證要點。這也意味着消渴的治療,遠不是一方就能夠完勝的,正如張錫純所言“此有宜古宜今之不同者,因其證之涼熱與其資禀之虛實不同耳”!
參考資料:
[1] 《糖尿病有三個階段,很多人發現時都晚了!管理血糖沒那麼難!》. 健康時報 .2021-01-22
[2] 《從曆代消渴名方透析消渴病病機》.中醫藥臨床雜志[J].2014年9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