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糖尿病足

冉興無

● ●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症狀和/或體征。中國DPN的發病率居高不下,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醫院内分泌科24 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糖尿病人群中DPN的發病率為60.3%,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DPN發病率更高達61.8%。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城市醫院糖尿病患者DPN篩查率低,Fang Liu等發現超過2/3的糖尿病患者未做過DPN篩查,中國T2DM人群中1/3感覺缺失的患者未接受治療。

糖尿病足是一組足部綜合征,《糖尿病足規範化診治手冊》(以下簡稱《手冊》)中指出:“糖尿病足病的基本病理機制是下肢缺血、神經病變和感染,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緻糖尿病患者下肢壞死、潰瘍和壞疽。”它要求患者至少應當同時具備以下3個要素,才能診斷為糖尿病足:(1)糖尿病患者;(2)有踝以下組織缺損或病變(潰瘍或壞疽);(3)伴有一定下肢神經和/或血管病變。

DPN與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害

導緻局部的神經病變、彌漫性多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累及機體多部位,包括近/遠端神經、足部/關節、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周圍血管等。嚴重的甚至會緻殘及死亡,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命質量及生存時間。DPN是糖尿病足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也是糖尿病足發生的預測因子和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險因素之一。

随着病程延長,DPN患者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Schofield CJ等在研究中發現,68.1%的DPN患者于截肢後5年内死亡,糖尿病截肢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為27.2個月,顯著少于非糖尿病患者的46.7個月;且随着病程延長,DPN截肢患者死亡風險顯著增高。另外,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是常見的DPN病變,其發生也會導緻患者的生存危機加劇。

糖尿病足的危害

主要表現在緻殘/緻死上,同時糖尿病足患者還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而且患者的治療費用更高,住院時間也更長。

現在研究證實,糖尿病是非意外事故所緻下肢截肢的最常見的原因,占所有下肢截肢中的40%~70%,這意味着每30秒就有一個肢體因糖尿病而被截肢;85%的糖尿病足最終截肢,而經曆過截肢的糖尿病患者累積再截肢率1年為26.7%,3年為48.3%,5年為60.7%,嚴重降低患者生命質量;而DPN的發生也增加了患者死亡風險,70%糖尿病患者于截肢5年内死亡,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患者5年内病死率達50%以上。

危險因素的早期篩查

國際糖尿病足病工作組(IWGDF)認為:高危足(糖尿病足的前期狀态,具有周圍神經病變導緻的各種症狀)是導緻糖尿病患者發生足潰瘍甚至截肢的重要原因。《手冊》中也指出,應積極識别和評估高危足,預防糖尿病足潰瘍和截肢。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和體征

DPN包括微小感覺神經纖維病變、大感覺神經纖維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會導緻疼痛反應不敏感和感覺遲鈍。同時,DPN還會導緻爪形趾、錘狀趾、高弓足、扁平足、夏科關節、肌萎縮、拇外翻、皲裂等足畸形的發生。《手冊》中指出,DPN,特别是保護性感覺喪失是糖尿病足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同時周圍血管病變被認為是糖尿病足病獨立的危險因素。

疾病篩查

預防糖尿病足潰瘍,需做好DPN和下肢血管病變的篩查。JAMA上一篇綜述系統回顧了糖尿病足潰瘍的預防方法,認為量化DPN程度、測量足底壓力、評估下肢血管狀态等措施與病史和體格檢查結果相結合,便于臨床醫生根據風險對患者進行分層并确定幹預類型。

(1)DPN需早期篩查和診治。手冊指出:早期篩查和診治DPN,對預防足病發生和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至關重要。詳細地說,T2DM患者應自疾病獲得診斷之時進行第一次篩查,以後每年1次;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應每年篩查1次;有DPN需要3~6個月複查1次。篩查前需了解患者的高危因素和足病相關病史,如下肢潰瘍、疼痛和藥物治療史等。現在常用Tip-therm儀或水杯、大頭針、10g尼龍絲、128Hz音叉或振動感覺測定儀、叩診錘等作為篩查工具。

(2)早期篩查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PAD)。《手冊》指出:PAD篩查的臨床意義在于,通過适當幹預延緩PAD進展,并改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的處理。我們對50歲以上伴或不伴PAD危險因素的患者,推薦常規進行PAD篩查。診斷PAD之後,應每年進行1次踝臂指數篩查。而對有足潰瘍、壞疽的患者,不論其年齡大小,應該進行全面的動脈病變檢查及評估。但我們應注意,PAD患者中隻有10%~20%有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僅根據患者的症狀來判定PAD常常會導緻漏診。

DPN與糖尿病足的治療

針對DPN與糖尿病足的患者,我們需要加強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教育,和針對醫務人員的規範化培訓、教育。為此,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在《手冊》完成後,在北京、上海、廣州舉行了專家啟動會,并在全國20個城市開展了規範化診療巡講培訓。

糖尿病足的治療主要分為:代謝控制(血糖控制、控制血壓、調節血脂、戒煙);對因治療(抗氧化應激、營養神經及神經修複、改善神經微循環、改善糖代謝紊亂及其他);對症治療(三環類抗抑郁藥物、抗驚厥藥物、抗癫痫藥物、阿片類鎮痛藥、局部治療藥物)。《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治療DPN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手段是積極嚴格地控制血糖,早期積極有效地進行神經修複。

代謝控制

早期嚴格控制血糖是治療糖尿病神經并發症的關鍵。UKPDS和DCCT研究均證實,良好地控制血糖可減少60%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并防止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進一步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僅需要優化血糖控制,還要避免極端血糖波動幅度。

DCCT/EDCT研究證實,通過早期的強化降糖治療(代謝記憶)可以減少DPN的發生率。DCCT研究結束時,強化治療組的DPN發生率明顯低于标準治療組(6%與14%,P<0.001)。stneo-2研究證明,強化治療和常規治療相比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腎髒病、視網膜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等并發症的風險。但stneo-2研究也證實,盡管進行強化綜合幹預治療(降糖、降壓、降脂和生活方式幹預等),随訪13.3年,仍有55%外周神經病變和49%自主神經病變進展。2009年美國退伍軍人研究(vadt研究)強化降糖治療後,dpn發生率仍然高達38%。對t2dm患者來說,boussageon>

神經修複

已有研究證實,糖尿病病程遷延神經功能損害嚴重且不可逆,而神經修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常用藥物為甲钴胺。高濃度的甲钴胺轉運進入神經細胞細胞器,通過轉甲基作用,使蛋白質、磷脂、核酸合成上調,針對軸突變性,可促進軸漿轉運,刺激軸突再生,恢複神經遞質水平和促進突觸傳遞的早期恢複;針對節段性脫髓鞘,則會促進髓鞘形成。

抗氧化應激治療

氧化應激是糖尿病并發症的統一機制:高血糖通過氧化應激激活多元醇通路、AGE途徑、PKC途徑和己糖胺通路等4條代謝旁路引起組織損傷,并導緻糖尿病并發症的發生。α-硫辛酸可通過清除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形成和再生其他抗氧化劑,減少氧化應激的發生,并最終起到改善局部微環境代謝紊亂、恢複病變神經功能的作用。

神經缺氧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前列腺素類似物可以使神經血流增加,促進血管新生。在美國糖尿病協會2010年糖尿病慢性并發症用藥指南DPN的對因治療方法及效果總結中,僅前列腺素類似物和ACEI擁有循證醫學證據。

LEAD三級預防

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LEAD)的三級預防中,藥物治療尤為重要。一級預防:防止或延緩LEAD的發生,嚴格控制LEAD的危險因素,糾正不良生活方式。二級預防:緩解症狀,延緩LEAD的進展,包括藥物治療與運動康複鍛煉。三級預防:血運重建,降低截肢和心血管事件發生。


【摘自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7年第8期】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創刊于1986年,為中華醫學會機關報。本刊以“傳播醫學信息,引領臨床實踐”為辦刊宗旨,積極打造“中國醫學學術發布首選平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