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趙洪鈞醫學真傳(續)

編者按:此内容是趙洪鈞老師新著《趙洪鈞醫學真傳(續)——方藥指迷》的内容。

三、小青龍湯[3]

今《方劑學》教材說,小青龍湯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我想特别強調一下小青龍湯的止喘作用,且特别說明它适用于急慢性支氣管哮喘,是中醫治此病的最佳方劑。

由于張錫純先生對此方的認識頗具啟發,這裡引出他在《醫學衷

[1]葛根芩連湯:麻黃、桂枝、甘草(炙)、杏仁、生姜、大棗、石膏

[2]柴胡桂枝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炙)、生姜、大棗

[3]小青龍湯:麻黃(去節)三兩芍藥、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先煮麻黃,水一鬥至八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傷寒論》)

【按:1兩(3帖/1帖)≈13.8g/4.6g;五味子半升≈38g/13g;半夏半升≈42g/14g】

中參西錄》中所述認識過程。他說:

傷寒、溫病心下蓄有水飲作喘者,後世名之為外感痰喘,此外感中極危險之證也。醫者若診治此等證自逞其私智,無論如何利痰、如何定喘,遇此證之輕者,或可幸愈,至遇此證之劇者皆分毫無效。惟投以《傷寒論》小青龍湯則必效。……

愚初為人診病時,亦不知用(洪鈞按:即小青龍)也。猶憶歲在乙酉,鄰村武生李杏春,年三十餘,得外感痰喘證,求為診治。其人體豐,素有痰飲,偶因感冒風寒,遂緻喘促不休,表裡俱無大熱,而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滿悶,不能飲食,舌苔白膩,其脈滑而濡,至數如常。投以散風清火利痰之劑,數次無效。繼延他醫數人,皆無效。遷延日久,勢漸危險,複商治于愚。愚谂一老醫皮隆伯先生,年近八旬,隐居渤海之濱,為之介紹延至。診視畢,曰:“此易治,小青龍湯證也。”遂開小青龍湯原方,加杏仁三錢,仍用麻黃一錢。一劑喘定。繼用苓桂術甘湯加天冬、厚樸,服兩劑全愈。

愚從此知小青龍湯之神妙。自咎看書未到,遂廣閱《傷寒論》諸家注疏,至喻嘉言《尚論篇》論小青龍湯處,不覺狂喜起舞。因歎曰:“使愚早見此名論,何至不知用小青龍湯也。”從此以後,凡遇外感喘證可治以小青龍湯者,莫不投以小青龍湯。而臨證細心品驗,知外感痰喘之挾熱者,其肺必脹,當仿《金匮》用小青龍湯之加石膏,且必重加生石膏方效。迨至癸巳,李杏春又患外感痰喘,複求愚為診治。其證脈大略如前,而較前熱盛。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三錢,為其有熱又加生石膏一兩。服後,其喘立止。藥力歇後,而喘仍如故。連服兩劑皆然。

此時皮姓老醫已沒,無人可以質正,愚方竭力籌思,将為變通其方,其嶽家滄州為送醫至,愚即告退。後經醫數人,皆延自遠方,服藥月餘,竟至不起。……

我建議讀者,再認真閱讀《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第五卷所載“用小青龍湯治外感痰喘之經過及變通之法”一文,必有很大收獲。

以下試舉古今驗案3例。蓋驗案很多,不遑多舉。

案1:咳喘(溫載之醫案)

張雲亭年屆古稀,冬日患吼喘咳嗽,醫謂肺虛水虧,概用補肺滋水之劑,愈服愈劇,甚至喘息胸高,不能睡卧。每夜坐以待旦,自分必無生理。其子求餘診治。審其脈現沉緊。乃寒入少陰,水氣淩肺,宜用小青龍湯溫散寒邪。其子見有麻黃、細辛,恐其年老不勝藥力。餘曰:此方乃和解之劑,有開有合,非大散之品。常雲有病則病當,非此方不能平其喘咳。其疑始解,煎而服之。次日,喘平咳止,身始安枕。随用溫平之劑,調理而愈。(《溫病淺說溫氏醫案·年老氣喘》)

洪鈞按:略通西醫者,必知此案是支氣管哮喘。患者十分痛苦,自分必死。蓋喘劇不能卧,常人皆知十分危險。溫氏投小青龍湯一劑即喘平咳止,足見此方神驗。又,溫氏不以解表視此方,謂其乃和解之劑,此說雖非全無道理,卻非仲景心法。無論如何,知道此方善治哮喘,即有見地。

案2:咳喘(邢錫波醫案)

斐某,男,25歲,學生。

病史:患者自幼即患咳喘,每至節氣變化即發作加劇。今天氣驟熱,汗出貪涼而誘發。初起咳嗽喘促,喉中有水雞聲,呼吸困難,不能平卧。唇面有時紫绀,張口擡肩,鼻翼扇動,喘輕時亦有痰聲。其痰呈泡沫狀,胸滿不舒,頭眩痛,食少納呆,大便幹燥,小便短赤,煩熱自汗出,冬輕夏重。脈沉弦細,舌質淡,苔薄白。

證屬:寒飲内蘊,升降失職。

治宜:散寒滌飲,平喘宣肺。

處方:白芍12g,桂枝10g,杏仁10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清半夏10g,麻黃8g,幹姜5g,細辛3g,甘草3g。

連服2劑,咳喘顯著減輕,胸悶舒暢,喉中已無痰聲,食欲好轉。脈現沉滑,舌質紅潤。是寒飲已去,伏邪化熱之象。仍宜宣肺平喘,豁痰清熱。

處方:生石膏15g,杏仁12g,麻黃10g,葶苈子10g,炒蘇子10g,清半夏10g,桔梗6g,五味子6g,瓜蒌仁6g,細辛3g,甘草3g。

連服4劑,咳喘已平,頭不眩暈,呼吸順利,食欲增進,精神恢複。後以疏肺化痰,健胃降逆之劑調理而愈。

洪鈞按:此案更是典型的支氣管哮喘。邢氏最初所用方即小青龍湯加葶苈子,亦無不可。但須切記,小青龍湯治喘必用麻黃(還有細辛、五味子、桂枝、幹姜),盡管仲景法小青龍湯見喘或去麻黃且加杏仁。我認為,小青龍湯治咳喘,生石膏并非必用——見有熱象再用。[蘇:此案的初診是否可因“大便幹燥,小便短赤,煩熱自汗出”而加生石膏?]

案3:喘息性支氣管炎(趙紹琴醫案)

祁某,男,47歲。

初診:喘咳10餘年,遇寒即發,痰多清稀,甚則喘急不能卧。近因感寒,喘咳又作,入夜尤甚。舌白苔膩水滑,脈象沉弦,按之緊數。寒飲相搏,氣逆上沖,喘咳由是而作。溫化寒痰,以定其喘,小青龍湯法。

麻黃6g,桂枝6g,半夏10g,細辛3g,幹姜6g,白芍10g,炙草6g。七付。

二診:藥後喘咳漸減,痰量亦少。脈仍沉弦,仍以前法進退。

麻黃3g,桂枝6g,半夏10g,細辛3g,白芍10g,幹姜6g,炙甘草6g,杏仁10g,旋複花10g。七付。

三診:兩進小青龍湯,咳喘漸平,食少痰多,脈沉已起,舌白苔潤。仍宜宣肺化痰方法。

蘇葉子各10g,杏仁10g,浙貝母10g,萊菔子10g,白芥子6g,炒枳殼6g,桔梗10g,焦三仙各10g,半夏10g,陳皮10g。七付。

藥後喘咳皆止,納食增加。囑其忌食寒涼飲食,運動鍛煉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以防其複發。(《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洪鈞按:趙氏見咳喘用小青龍湯,且連用14日,可謂卓識。可惜第三診全用止咳祛痰藥。又小青龍湯用量較小,故效果不甚滿意。由此案也可知,多年的哮喘很難一服即愈。此類患者多有全身正奪,特别是腎氣不足。故我治此證,每于初診即加用補益藥,特别是熟地、參、芪、生山藥等。如此用藥十九以上療效甚好,不必擔心補益藥不利于除飲和宣肺化痰。

案4:支氣管哮喘(趙洪鈞醫案)

馮某,女,70歲,威縣時莊村人,2004年8月23日初診。

約40天前發生氣短如哮喘樣,連續輸液26日好轉。但是,近10日來腹脹漸重,全身乏力并多汗。一般情況可,飲食、睡眠可。面色和雙手均顯蒼白。心肺聽診大體正常。無下肢水腫。無既往史,無其他重病史。脈弱,舌淡。血壓120/70mmHg。處理如下:

陳皮10g、茯苓15g、半夏8g、蒼術6g、桂枝15g、五味子10g、川樸6g、枳實8g、烏藥8g、黨參10g、黃芪15g、附子10g、幹姜5g、白芍15g、麻黃4g、川芎5g、甘草4g、生姜20g。常規水煎日一付。

香砂養胃丸[1]6g日2次;金匮腎氣丸9g日2次;藿香正氣水5ml日2次。

8月27日再診:腹脹大好,體力大好,仍有小汗,脈象接近正常。舌略淡。上方去正氣水,加百喘朋1片日3次。

2005年7月25日四診:近日連陰雨,舊病複發。喘不重,但不能活動,在家服西藥胃腸反應明顯。雙肺聽診可聞哮鳴音。脈舌象大體正常。仍守上年8月27日方。

2006年9月5日六診:舊病複發三四天,服西藥無效。脈略有弦象,舌象可。血壓120/70mmHg。無下肢水腫。仍守上方。

[蘇:據《趙洪鈞臨床帶教答問》P111,此案還有後續“2008年7月4日七診:2007年夏天未發作。近日又有小氣短——明顯較前幾年發作時輕。仍守上方。”]

按:70歲的人首次發作呼吸困難,應該首先懷疑心力衰竭,但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和體檢所得都不支持心力衰竭,仍應按支氣管哮喘治療。此後兩年均在盛夏發作,也不支持老慢支或肺心病。故小青龍湯加減效佳。此人再未就診,應是根治了。又,患者三次發作均在盛夏雷雨天氣前後,故完全用感寒解釋哮喘也不準确。此所以西醫有過敏性支氣管哮喘之說。又,我不是照用的小青龍湯原方,但其中的要藥全部有(麻黃、桂枝、白芍、五味子、幹姜),惟缺細辛。最好用上。同時用金匮腎氣丸就是補益腎氣。百喘朋含麻黃素,故同時用之就等于中藥中加量了麻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