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勤學苦學真學


樂學與勤學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快樂地學習?這是迫切需要全社會特别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決的大問題。葉聖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将來不需要教”。所謂“為了将來不需要教”就包含着讓學生從内心喜歡學習,能夠主動地用老師教給的方法去學習,而不是讓老師督促着學習,這就是樂學,盧梭在《愛彌兒》中認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該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品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調查發現,孩子成績不好90%以上的是懶惰造成的。很多家長感歎:孩子怎麼這麼懶?孩子就像一輛汽車,要想汽車跑得快,首要是動力足。樂學也許并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勤奮學習,隻有  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古有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足見,勤是多麼的重要。

勤奮,是成功的階梯,隻有勤奮學習的人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頂峰。古羅馬有個青年,生來膽怯,說起話來結結巴巴,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每天早晨,他口含石子,面對大海,反複地練習再練習,他的勤奮終于使他成為一位雄辯家。他的條件并不優越,可他堅信“勤能補拙”,他的勤奮最終得到了回報。古往今來,這種事例不勝枚舉。

但是,勤學并不等同于死學,人們要在不斷的勤學中,總結自己的得與失;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如果這樣,學習将漸漸地不再是種負擔,而自我也将溶入學習的樂趣之中,這就是樂學。勤學是一個階梯,樂學是一把鑰匙,隻有用好這兩樣東西,才能最終攀上成功的頂峰。

樂學與苦學

時下,一些老師常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名句來教育學生,并指出,要讀好書非下苦功不可,且列舉了許多古人苦讀的例子,如“懸梁刺股”、“聞雞起舞”等。當然,這樣教育學生并非有錯,但倘過分強調苦學,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其結果反而“欲速而不達”。所以,倡導“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學習态度和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學得生動活潑、融會貫通。

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确的學習觀。學習雖然需下苦功,但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苦”與“樂”的辯證關系,并教會他們在“苦中求樂”,在“樂中勤學”。 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的發展,也多是在無自覺意識下完成的。 學習本質上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它是一種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則是思維活動的機器,而興趣和求知欲是啟動思維機器的動力。

現代的中小學生,心理壓力太重,家長望子成龍,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就隻有在啃書本中度過,如籠中之鳥,很少有屬于自己支配的時間,整天被苦悶、不滿的情緒所困繞,面對家長和老師的過度期望值,孩子是很難達到要求的,有些孩子可以忍受,可有些孩子就索性放棄追求,産生了厭學心理,欲速則不達。

常聽到有說:“唉!終于又熬過了一節課!”那種口氣裡帶着劫後餘生的欣喜,那種表情裡帶着美夢一般的幻想,中間還加雜着些許難以言表的無奈。學習真的很苦嗎?讀書真的很枯燥無聊嗎? 想駕着一葉扁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是何等的苦啊!頭懸梁、錐刺骨、鑿壁借光、程門立雪……自古以來,在知識的海洋裡拼搏,苦不堪言,但他們以苦作舟!想天奔波于一線,馬不停蹄,緊追慢趕。大腦不停地轉,眼睛不停地看,耳朵不歇地聽,手中不斷的寫,心中還得時時的記,絲毫不得松懈,忙啊!都有這樣的感慨:學生時期是人生中最苦的一段時間!聞雞起舞,沐着晨風朗讀,伴着晨曦背誦,迎着朝陽上學;在夜深人靜之時,仍在挑燈奮戰,苦啊!為了一道難題,抓耳撓腮,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為了背完一篇課文,憂心重重,坐立不安,這是何等的累啊!一天天的,一年年的,學生就是這樣“熬”過來的!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累啊!

确實,任何一種技能的形成,都離不開反複的實踐。用苦學精神激勵學生無可非議,明代曹端曾說:“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但是“苦”字當頭,過多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壓力!隻重視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心理需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當為一道題束手無策時,忽的明白了解題思路之後;當終于背會了一篇文章之後。難道你沒有“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的興奮心情嗎?讀書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體驗了人間的各種真情,賦予了豐富生活的經驗。當在漫無邊際的長夜中獨行時;當在人生失意的冬天郁悶時;當處在困境頁孤獨無助時;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不定時;不就是書陪伴我們,幫助我們克服一個個的困難嗎? 學習也許是很累,讀書也許是很苦,但是不吃得苦中苦,哪能為人上人。古語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是難道沒有感受到讀書學習帶給你的快樂嗎?我們要的不是苦學,要的是樂學,要的是興趣,其實學習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刻意的學習很累,隻會事倍功半,所以,要想學好習,就必須先變苦學為樂學!

樂學與真學

學習應該是快樂的,是樂學與真學齊飛的,課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放飛情感和快樂的樂園。在真實的課堂裡,學生充分自主,神情投入;教師悉心傾聽,真情奔湧,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裡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對話中引導,在對話中感悟。,思維的閘門便開得越大,課堂上思維碰撞的浪花也就越多,課堂就越能顯示生命的活力。在開放而又真實的課堂裡,教師巧妙地引領學生現場捕捉,形象比較,智慧啟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領悟知識,敏化語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

在一個不斷求善的課堂中,過程充分展示,真實而透明,方法在不斷的體驗中生成并内化,學生生命不僅在求知中沉澱,更在得法中提升。在求美的課堂中不僅有知識的建構,方法的生成,更有學生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心靈的感動。以生命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是鮮活的,靈動的。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情感流淌,促成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人格素質的積澱,教學因此而湧動着生命的靈性。正如陶行知所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此時的課堂,老師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誠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靈去傾聽;老師是學生發展的朋友,能根據課前的預設和課堂的生成組織教學,用寬容、理解、欣賞的目光去發現;老師是學生的學習夥伴,與文本、作者對話,進行思維和心靈的碰撞,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這樣,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生态系統中的主體因素,處于自由開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價值的付出為代價,在現實的努力與追求中,構建一種和諧自然的對話氛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