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病案示例“望而可知、扪而可得”


前言:這是一段學生和老師的對話,對話的内容是”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的緣由;時間大約是1800年前;出處:《注解傷寒論·平脈法》。

學生問:“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老師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通過自己診病當中的經曆,談了脈診、問診、望診的運用。

某日,病者的家屬來診所請老師看病,訴說病人高熱不退、全身各處的關節,尤其是頭部、後背疼痛。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寒邪閉表、衛閉營郁的傷寒表實證,于是準備了麻黃湯的方藥便跟随病者家屬前往診病。

見到病者,病人已經熟睡,診得其脈象沉而遲。于是告知病者家屬:邪氣以退,無需用藥。

何以知之?學生問道。

老師回答:對于一個全身發熱并伴有疼痛的傷寒表實證,他的脈象應該是浮脈且寝食難安,今診得其脈為沉脈且病者安然自卧,故而得知表邪已退。

這是由于病象和脈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病象和脈象同是邪氣所産生的象。倘若病象與脈象不合,說明邪氣已經發生變化。不僅如此,病與症也是相互聯系的。于是老師又舉例說明了望而知之的詐病。

老師說:一病者家屬來請診,說病人發熱、煩極。次日我前往應診,卻見病人面壁而卧,不願診脈。眼神閃躲、說話三言三止。已知這是詐病。

何以知之?學生問道。

老師說:發熱、煩極的病人應坐卧難安,今病人面壁而卧。即使發熱煩極,能安卧者表明燥熱已退,才能安卧。再者,身處痛苦之中的病人見到醫生本該極力配合診治,而病者不願診脈、眼神閃躲、說話三言三止,這是顧慮醫生診知實情。

寫在最後:所謂“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是經過豐富的臨床案例和細緻入微的觀察,經深思熟慮而得出。并不是虛妄的臆測。

/完/

請搜索并關注微信公衆号"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