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治療了很多雙下肢水腫,具體用藥用意如何?
附醫案一則那時候,我在廣東省中醫院跟師學習刃針,一個門診病人。
王某某,男,83歲。
就診時因雙踝周凹陷性水腫。
具體病情雙踝周水腫半年餘。
水腫反複發作,2016年9月腎功未見異常,無胸悶氣促等不适,無發熱惡寒,小便稍頻,大便欠通,多日一解。
舌紅,苔伏藏深厚感,似被火熱煉過,色薄黃。
脈弦滑。
圖1 患者舌象
既往無肝病、心髒疾病、腎病、下肢動靜脈疾病病史,無外傷史。
今日再次複查腎功未見異常。
中藥處方:山藥15g 茯苓30g 澤瀉30g 牛膝30g
白術15g 熟附子10g 炙甘草20g 黨參15g
赤芍15g 白芍30g 砂仁5g 紫油桂5g酒大黃15g
*3劑
針灸處方:腹針+足三裡、太沖、太溪、三陰交(如圖2-3)
圖2 腹針治療
圖3 下肢水腫及體針治療
囑患者若服用前方後大便爛通暢則去酒大黃,若較前通暢則減少酒大黃量為10g,若大便仍不通則繼續服用。
5月4日随訪,
患者訴服第二劑後大便通暢如水樣,便後舒适,第三劑予去酒大黃。
服藥後水腫消失,自覺鞋子明顯變大了,滿口稱贊中醫的神效。囑繼續回鄧老師處複診,繼續予針刺治療,鞏固療效。
分享一個方子分享這個案例,
一個緣由是想分享一個方子。
這個方子叫三陰寒濕方,為師父呂英教授根據溫氏奔豚湯化裁而來,臨床應用範圍很廣,我常辨證加減運用于頭暈、水腫、濕氣重的患者中,效果非凡。
這個方子的介紹,我直接用許山山師兄博客(博客名叫“普願賢行”,裡面有很多呂英師父的很多經驗)裡的一篇文章《明醫堂方解之三陰寒濕方》中内容,文章中有很多治療大法,是很有啟發滴。
原文“ 三陰寒濕方
山藥60g 茯苓30g 澤瀉30g
牛膝30g 白術90g 黑順片30g
炙甘草60g 生山茱萸60g 生曬參30g
此方乃呂英教授從溫氏奔豚湯化裁而出,臨床使用範圍極廣,效果卓著,解決衆多難症痼疾。
·對應自然界嶺南梅雨季節(陰雨天、氣溫20℃左右),濁陰充斥天空,人昏沉不爽,略煩躁,六氣以寒、濕、熱(寒濕郁而化熱)為主,以濁陰之氣逆上為主要表現。
·出太陽則陰霾自散(附子、炙甘草)
·降濁陰(茯苓、澤瀉、懷牛膝)
·熱已傷及陰份,故配以土金水相生關系的一味陰藥于溫陽藥之中——山藥(不可配生地、熟地、天麥冬)
·此方借助土氣發揮作用(白術、人參、茯苓、炙甘草)”
我們,回到這個患者...回到這個患者,雙踝周水腫。這水怎麼去?
太師父李可老中醫在書中講溫室奔豚湯的時候講到“補火生土,化濕醒脾,補土制水,而消水腫。”
也就是剛剛許山山師兄文章中提到的:
“出太陽則陰霾自散”、“降濁陰”、“借助土氣發揮作用”。
所以,這個患者我會選擇三陰寒濕方為底方。
特别有意思的地方...還有一個地方特别有意思。就是舌象。
這個患者的舌象,我其實很難用語言去描述,隻能暫且描述為舌暗紅,苔伏藏深厚感,似被火熱煉過,色薄黃。見圖1。
這種舌象,讓我立馬想到的就是用酒大黃,就是那種師父呂英教授常常念叨的陽明最深最裡的伏熱,這種伏熱會耗損真陰。
所以,第一想到的就是用酒大黃,二是需要用兩倍的炙甘草去伏附子之熱(土伏火),
三是可用砂仁、紫油桂引火下行入于下焦,
四是用白芍30g去降甲膽,配茯苓開水熱氣結,赤芍稍稍開一下南方之熱。
方子開好了,患者一用,以前很緊快穿不下的鞋子,一下就變大了。
此案分享,主要是,抛磚引玉,學習各位老師前輩們的經驗,遇到鞋小的患者,可以參考。
高齡肢腫案張某,男,95歲。初診(2012年2月20日):雙下肢水腫1月餘。患者于1月餘前無誘因出現雙下肢水腫顯著,可凹性,望之有腳腫如脫感。雙下肢乏力,步行10餘米即因疲乏難以繼續行走。無雙下肢疼痛及肢涼。口略幹,納可,睡眠可,便秘10餘年,經常服便通膠囊,可保持1~2日大便1次。夜尿3~4次。無明顯頭痛頭暈,聽力視力尚好。平素有高血壓病史,服依那普利治療,血壓控制好。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雙下肢腫,血虛水盛,當歸芍藥散方證,處方如下:
處方:當歸12g,白芍30 g,川芎15 g,生白術30 g,茯苓30 g,澤瀉15 g,顆粒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2012年2月27日):藥後水腫略減,餘無著變。舌脈同前。上方生白術加至60g,繼服7劑觀察。
三診(2012年3月5日):雙下肢水腫明顯減輕,行走較前有力,可行走較長距離,雖仍服便通膠囊,但大便較前變軟。其女反映就診前如廁小便時間長,小便費利,現小便時間明顯縮短。病情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療效果較好,繼服上方以善其後。
按:患者以雙下肢水腫為主證就診。津血同源,血不利則為水,太陰不足,則水濕内盛,故患者應是太陰不足,血虛水盛的當歸芍藥散方證。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匮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治療“婦人懷娠,腹中絞痛”,方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白朮組成。方中芍藥緩解止痛,茯苓、白術、澤瀉健脾利水,當歸、川芎補血祛瘀。合方則适用于血虛水盛證。因有便秘,屬裡虛推動無力,故以大量白術運脾以潤腸。因方證合拍,
雖耄耋之年,水腫較重,仍收佳效,且利水同時步行較前明顯有力。
3個月體重減輕20斤**,男,60歲素有類風濕關節炎,腎髒損害。
2018-3-7
雙下肢水腫,凹陷性水腫,痰多,氣短,乏力腰酸痛。左側腳踝類風濕疼痛
診斷:
白術生姜大片白芍茯苓制附子桂枝炙甘草澤瀉生黃芪防風桑寄生蜈蚣條澤蘭大棗2個
2018-3-16
雙下肢水腫減輕,痰少,勞累後氣短,乏力腰酸痛。左側腳踝類風濕疼痛.大便不稀。下午知覺麻木,如非自己腿。不怕冷
診斷:
白術生姜大片白芍茯苓制附子桂枝炙甘草澤瀉肉桂(後下)生黃芪防風桑寄生蜈蚣條續斷
澤蘭大棗2個
2018-4-7
雙下肢水腫減輕,痰少,勞累後氣短,乏力腰酸痛。左側腳踝類風濕疼痛.大便不稀。下午知覺麻木,如非自己腿。不怕冷.流清涕2月,體重3月減輕20斤
診斷:麻黃附子細辛湯
白術生姜大片炒白芍茯苓制附子桂枝炙甘草澤瀉幹姜生黃芪防風益母草白芷細辛生麻黃澤蘭大棗個
按:
患者素有類風濕關節炎,腎髒損害。在治療水腫的同時,今天告知3個月,體重減輕了20斤。引起我對減肥效果的關注。
減肥一直是我們的一個課題,這個患者是陽虛寒濕,我們治療的時候一直用溫陽散寒濕的思路,可見随着陽氣上升,寒濕消散,體内氺濕去除。體重自然減輕。也是治療肥胖的一個重要思路。
而絕非一味的瀉下用一些寒涼的藥,哪樣反倒傷了身體。很多人經常服用三黃片等寒涼藥通導大便,治療便秘,不但不能減肥,反倒傷了陽氣,面色萎黃,身體虛弱。
當然,減肥應當根據個人情況區分病機,辨證論治,而不是一味盲目濫用。
水腫的中醫治療思路
水腫,本質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障礙,水邪潴留在人體的病理現象。心肺肝脾腎病變都可能引起水腫。治法:溫脾化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益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合玉屏風散 .方藥:真武湯。
水腫中醫辯證方法有哪些生活中特别多見,疾病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性,全身水腫的患者症狀特别的嚴重,累及到了全身的健康,還會誘發較多的并發症出現,每一位朋友要謹防水腫的發生,普及一些該病的中醫治療方法,中醫治療的效果明顯,還可以減少藥物産生的副作用。
中醫治療水腫疾病,能夠取得極為不錯的療效,且能降低水腫的危害性,積極的治療才可以控制水腫的發展,有利于消腫,起到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1、越婢加術湯,此方劑能起到散風清熱、宣肺行水的療效,藥物組成有麻黃、大棗、白術、石膏、甘草、生姜等,方藥中的麻黃可以宣散肺氣、發汗解表;而生石膏可以解肌清熱;另外甘草、生姜、白術、大棗等,能起到健脾化濕的效果,有利于水腫的消除,起到了較為不錯的療效。
2、生姜桔梗湯,藥物取荊芥、藿香、生姜、茯苓等,需要将生姜以及茯苓放入到鍋内進行煎煮,時間控制在15分鐘,再将荊芥以及藿香放入到鍋内煎煮五分鐘時間,取汁之後飲用,患者每天服用本品本次,可有效緩解患者水腫的症狀,患者朋友必須要遵醫囑服用。
3、實脾飲,該方劑的藥物組成有附子、甘草、白術、木香、草果、厚樸、幹姜、槟榔等,方藥中的附子、幹姜、草果等,可以溫陽散寒;另外茯苓、白術等能夠健脾補氣,諸藥合用起到了非常不錯的療效,患者朋友在用藥過程中還要注意飲食的控制,禁忌過鹹的食物。
水腫的危害性特别的嚴重,且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每一位朋友要将水腫警惕起來,一旦發病必須要積極的治療,朋友們要将水腫了解透徹,病發後需要積極的治療,且要按時服用治療治療方劑,對于患者的護理工作加強起來,避免過度勞累的發生。
升陽化氣湯治功能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又稱特發性水腫,是指以水腫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原因不明的綜合征,因其發病原因不明,理化檢查無明顯異常,臨床亦稱之為原因不明性水腫。該水腫以中年女性患者為多見,水腫往往局限于兩下肢或眼睑等部位,重者可擴展至全身,呈輕度或中度浮腫,有些病人間歇或持續數年,可伴有頭暈、乏力、納差、失眠等症狀。應用西藥利尿劑水腫可暫時緩解,但缺乏根治的有效方法,給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
功能性水腫屬中醫的水腫範疇,古代醫籍有“腫滿”、“水病”、“胕腫”記載。中醫認為,水腫是由外感和内傷多種原因造成人體肺、脾、腎三髒對水液的宣化和輸布功能失調,緻使體内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睑、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如清代喻昌《醫門法律·水腫》篇曰:“水病以肺脾腎三髒為綱,蓋因肺居上焦,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脾主中焦,有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的功能;腎主下焦,職司蒸化開阖,以共同完成水液吸收、運行、排洩的整個過程。”《景嶽全書》亦雲:“凡水腫一疾,乃肺脾腎三髒相幹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津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劉啟廷教授指出,中醫雖然沒有“功能性水腫”這一名稱,但根據此類水腫的症狀表現,以中年女性多發,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認為功能性水腫病因病機與一般水腫有别,由脾腎虧虛、氣化失常、水液泛溢所緻。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女性由于經、孕、産、乳的生理現象,精血暗耗,至更年之時,腎氣漸虛,天癸将竭,精血漸虧,處于一種極易發生髒腑氣血陰陽失衡的狀态。而腎藏精、主水、司二便,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在調節體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腎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難以維持體内水液代謝的平衡,而發生水腫等病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水液代謝和氣血生化,如《素問·經脈别論》雲:“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脾失健運,腎氣不足,氣化失調,水液泛濫,亦發為水腫。證屬本虛标實,脾腎陽虛、氣化失調為本,水液停留、濕聚肌膚為患,病久可夾雜痰濁、瘀血。治療當益氣健脾,溫陽助運,利水消腫。以五苓散方為基礎,組成升陽化氣湯,治療女性功能性水腫,療程短,複發率低。
方藥組成:黃芪30克,白術15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陳皮15克。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鐘,取二汁,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
功用:益氣溫陽,行氣化滞,利水消腫。
主治:功能性水腫。
組方依據:功能性水腫是女性常見的一類水腫,患者往往不知病起于何時,病程長短不一,腫勢輕重不同,經常反複出現上眼睑、面部及雙下肢浮腫,部分患者随月經呈周期性發作,可伴有煩躁、易怒、失眠、頭暈、易疲乏等更年期症狀,病因為脾腎陽虛,氣化功能失調,水泛肌膚,給予益氣溫陽、健脾助運、利水消腫治療,可有效緩解水腫症狀。藥用黃芪補氣固表,益氣升陽,扶助正氣以利逐濕,且可防止過度利尿傷陰耗氣;五苓散溫陽化氣,利濕行水;陳皮辛散溫通,行氣化滞,氣行則水行,以助濕邪祛除。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化氣、利水消腫之功效。
五苓散出自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由白術、桂枝、茯苓、豬苓、澤瀉五味藥物組成,主治“太陽蓄水證”,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能。五味藥均有利水作用,其中白術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茯苓、豬苓滲濕利水,澤瀉性寒洩熱、甘淡滲濕,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表裡同治,治裡為主,以調節水液代謝達消腫之目的。近代研究将五苓散視為和解表裡、調節升降、通暢氣機、專司水液代謝的和平之劑,傳統用于治療外有表證、内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證,經當代臨床又擴大了新的用途,用于減肥降脂,治療梅尼埃病、消渴病、黃疸型肝炎、慢性充血性心衰、尿潴留、眩暈、前列腺炎、妊娠後期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及青光眼等疾病。
加減運用:兼有心煩意亂、出汗較多者,加牡丹皮、炒栀子、白芍以清心除煩,斂陰止汗;大便幹結者,加大黃以通腑洩熱;伴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珍珠母以養心除煩,平肝安神;下肢浮腫較甚者,加木瓜、薏苡仁以健脾滲濕,宣痹通絡;濕邪内停兼血瘀不行者,加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使血活瘀化;偏于陽虛兼見肢冷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化氣行水;濕重苔膩者,加厚樸以行氣導滞,化濕行水。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9歲,2012年3月17日初診。
患者主訴眼睑、雙下肢浮腫反複發作、逐漸加重4個月。從2010年出現月經衍期而至、月經量多、經前腹痛腰墜等症狀後,每勞累則在月經前一周左右出現感冒症狀,月經過後身體疲乏無力。近4個月來反複出現眼睑和雙下肢浮腫,自覺面部虛浮木脹,午後足踝處酸乏、皮膚緊繃不适,伴見心煩、多夢、納呆、便幹。一月前做健康查體,腎功、肝功、血常規、尿常規、甲狀腺及心肺功能均正常,曾服用西藥利尿劑,水腫減輕但出現乏力加重。末次月經3月9日,經量多、色暗、有瘀血塊。刻診見患者形體虛胖,面淡無華,目窠微腫如卧蠶起之狀,兩足踝輕度凹陷性浮腫,舌質淡,舌體胖、邊尖有齒痕及小瘀血點,苔白,脈沉細。
依據舌脈症狀,辨證屬氣虛體質,脾虛則痰濕易阻,氣滞不化而留駐局部,又處更年月經紊亂之時,腎精漸虧,氣不化水,氺液停聚,變生它病。脾腎失調為本,水液不行、瘀血為患為标。治宜益氣溫陽,化氣行水,利濕消腫,活血散瘀。方用升陽化氣湯為基礎,倍白術以增加健脾利濕之功,加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通絡消腫;加木瓜以芳香醒脾化濕。
處方:黃芪30克,白術30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陳皮15克,桃仁15克,紅花10克,木瓜30克。取藥6劑,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兩次早晚溫服。同時囑其保持心情舒暢,低鹽、低脂飲食,可用山藥、薏苡仁、赤小豆、黑豆與燕麥片等煮粥作為食療。
2012年3月23日二診,患者浮腫現象基本消失,面色紅潤如常人,自述身輕神爽,體重減輕1公斤,睡眠改善,納食馨,二便調,查舌質淡,舌邊齒痕減輕,舌尖散在紫瘀點,脈細緩。效不更方,繼予上方6劑鞏固之。其後患者長期食療,偶有勞累和睡眠不足出現眼睑浮腫,短期内可自行消失,至2014年3月來述已閉經5個月,無明顯不适感。
按:對于水腫的治療,常規以利尿消腫為主,但單純利尿易傷陰,而通過益氣溫陽、行氣化滞法,使利水不傷陰,祛邪不傷正,可在短期内通過扶助正氣,驅邪外出而病愈。
在飲食方面,要注意限制食鹽的攝入量,多吃黃豆制品,目前研究證明,黃豆含有類雌激素樣作用,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亂造成的不适感,山藥、薏苡仁、赤小豆三味藥物均有健脾、益腎、利水的功效,治療脾腎虧虛造成的水腫、無力、消瘦、疲乏等,效果也佳。
二妙散、五苓散、豬苓湯、防己黃芪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實脾散、萆薢分清飲二妙散(二妙丸)
【來源】《丹溪心法》
【命名】以功效命名。本方蒼術燥濕,黃柏清熱,二藥相伍,治陰分之濕熱,有如鼓應桴之妙,故名二妙散。
【組成與方解】
黃柏----清熱燥濕
蒼術----苦溫燥濕
本方治證均為濕熱下注所緻。濕熱相搏、着于下肢、阻滞經脈、則見足膝灼熱紅腫疼痛;濕熱不攘、筋脈弛緩、則為痿證;如濕熱下注前陰、則病帶下渾濁、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皆為濕熱之象。故治宜清熱燥濕。
方中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藥合用、具有清熱燥濕之效、使濕去熱清、諸症自除。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所緻的下肢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清熱燥濕之力較強,非獨治療痿、痹,亦可用于濕熱下注之腳氣、帶下、濕瘡等,還适用于、陰囊濕疹、陰道炎等屬濕熱者。以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為清熱燥濕之要方,主治濕熱相兼或熱重于濕,如濕多熱少者,不宜使用。
3.随證加減 本方适用于多種濕熱下注之證,應按病證的不同,适當加味用之。若濕熱痿證,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以祛濕熱強筋骨;若濕熱腳氣,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滲濕降濁;若下部濕瘡,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以清濕熱,解瘡毒。
4.現代運用本方現代主要用于治療下肢丹毒、結節性紅斑、慢性濕疹、皮炎等下肢皮膚病、風濕性、類風濕性、性關節炎、慢性前列腺炎、犁狀肌綜合征等病症。
19.3利水滲濕劑
利水滲濕劑,适用于水濕壅盛所緻的癃閉、淋濁、水腫、洩瀉等證。本類方劑以利尿為主要手段,使濕邪自小便排洩,故常以利水滲濕藥如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滑石等為主組成。水濕内停每影響氣之運行,若見胸腹脹滿,常需配伍行氣藥,如陳皮、厚樸、木香、大腹皮等同用,不僅可以行氣除脹,還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功。代表方如五苓散、防己黃芪湯等。
五苓散
【來源】(《傷寒論》)
【命名】本方五味藥組成,以“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組成與方解】
澤瀉----利水滲濕 君
豬苓、茯苓-----增強利水之功臣
白術-----補氣健脾,運化水濕佐
桂枝-----外解太陽之表,又内助膀胱氣化佐
《傷寒論》原用本方治太陽表邪未解、内傳太陽膀胱腑、緻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外有表邪、故見頭痛、發熱、脈浮;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不利而為蓄水證;水蓄下焦、氣不化津、水津不布、故煩渴欲飲;水氣内停、飲入之水、不得輸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證”。總之、皆由膀胱蓄水過甚所緻。治之之法當急利其小便、兼以化氣解表。
方中重用澤瀉為主藥、直達膀胱、滲濕利水;輔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利水蠲飲之功;佐以白術健脾以助運化水濕之力;更佐桂枝、一則外解太陽之表、一則溫化膀胱之氣。五藥合方、則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飲之證可除。至于水腫、洩瀉、霍亂、痰飲諸病、由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溢所緻者、本方既可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化濕、故一并治之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①外有表證、内停水濕。症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②水濕内停 水腫、洩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證;③痰飲 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所治諸證,均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為溫陽化氣利水之劑,故病屬濕熱者忌用。無表證者則不需取汗。
3.随證加減 水腫表證明顯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黃疸,濕盛小便短少者,可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脾胃濕盛,脘腹脹滿,洩瀉者,可與平胃散合用,胃苓湯。若濕盛兼有熱象者,可去桂枝,方名四苓散。
4.現代運用本方現代常于治療急性腎炎、尿潴留、水腫和組織器官積液、泌尿系結石和泌尿生殖系感染、美尼爾氏綜合征、胃腸炎、洩瀉和嘔吐、眼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及自汗、盜汗等病證。
【思考題】
1.本方是治膀胱氣化不利之水濕内停證(蓄水證),為何也可治療瀉洩?
“濕盛則洩瀉” “利小便而實大便”
2.辨證要點:
(1)五苓散與白虎湯均有煩渴,如何辨證?
五苓散 白虎湯
太陽腑證,膀胱氣化不行, 陽明經證,熱盛傷津。
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
表證未罷 表證已罷
脈象浮數 脈洪大或滑數
有蓄水見證 無蓄水見證
(2)五苓散與小青龍湯皆有表證,内有飲停,也有口渴,小便不利症狀,如何區别?
五苓散 小青龍湯
水停膀胱 飲留于肺
口渴、小便不利為必然症 口渴、小便不利為或然症
多有汗出 無汗
豬苓湯
【來源】《傷寒論》
【命名】根據主要藥物。
【組成與方解】
二苓、澤瀉――滲利小便
滑石――清熱通淋
阿膠――滋陰潤燥
本方原治傷寒之邪,傳入陽明或少陰,化而為熱,與水相搏,以緻水熱互結,邪熱傷陰而緻小便不利。水熱相搏,水氣不化,津液不升,兼熱邪傷陰,所以口渴欲飲;水氣不從小便出而反滲于大腸,故而下利;水氣上逆于肺,則為咳逆;中攻于胃,則為嘔吐,陰虛邪熱上擾,則心煩不寐。治之之法,當須利其小便,佐以清熱養陰。故方以二苓、澤瀉滲利小便,滑石清熱通淋,阿膠滋陰潤燥。五藥合方,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斂邪,使水氣去,邪熱清,陰液複,諸症自除。但總以滲利為主,清熱養陰為輔。
【功用】利水清熱養陰。
【主治】水熱互結傷陰證。發熱,小便不利,口渴欲飲,或見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脈細數。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清熱養陰。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内熱盛,陰津大虧者忌用。
3.随證加減 本方亦可用于熱淋、血淋而兼陰虛者。若治熱淋,宜加栀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
4.現代應用本方現代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小兒腎炎、腎積水、肝硬化腹水、急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性尿潴留、産後尿潴留、尿道綜合征、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等疾病。
防己黃芪湯
【本源】《金匮要略》
【命名】以方中君藥來命名。
【組成與方解】
防已-----祛風行水 君
黃芪-----益氣固表,行水消腫
白術-----補氣健脾,助脾運化臣
甘草-----培土和中,調和諸藥使
生姜、大棗-----調和營衛
本方所治風水、風濕、乃表氣不固、外受風邪、水濕郁于經絡之證。脈浮為風邪在表;身重是濕在經絡;汗出惡風為衛虛不固;水濕内停、乃脾虛不運所緻風邪在表、自當解外、外不解則邪不去、而濕不消;欲解其外、衛又不固。當此之時、非但不可過發其汗、且須益氣固表。故方中重用黃芪補氣固表、行水消腫;防已祛風行水、與黃芪相配、補氣利水增強、且利而不傷正,為主藥;臣以白術健脾勝濕、與黃芪相配、益氣固表之力更大;使以甘草培土和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藥共六味、相得益彰、表虛得固、風邪得除、脾氣健運、水道通利、則表虛水腫、風濕之證自愈。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風水或風濕。症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療風水、風濕屬表虛證的常方劑。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水濕壅盛,汗不出者,雖有脈浮惡風,亦非本方所宜。
3.随證加減 若兼腹痛者,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為肺氣不宣,宜加麻黃少許以宣肺散邪;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水消腫;沖氣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溫中降沖
4.現代運用 适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心髒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表虛濕盛者,
【本方重點】
1.治療本方應注意固表與散邪的關系。
本方主治表虛邪實,表虛當補,邪實當散。然補之不當,邪氣反實;散之不當(太過),表氣益虛。因此,必須權衡虛實之輕重緩急,正當配伍,務使固表不留邪,散邪不傷正。
2.發汗的速度與力度。
風濕在肌表,法當汗解,但濕為陰邪,其性重滞,需微微發汗,不可大發其汗,尤其是此為表虛證,更當審慎。故應注意服藥方法及藥後調護。
19.4溫化水濕
溫化水濕劑,适用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内停或寒從濕化所緻的病證,如陰水、痰飲、淋濁、寒濕腳氣等。脾主運化,腎司二便。脾腎陽虛,氣化功能不足,不僅水道不能通暢,每緻水濕停聚,且病濕亦易從寒化。故臨床除常見小便不利,或癃閉,淋濁,水腫、洩瀉等外,每有手足不溫,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弦或沉遲,沉細等症狀。所以,本類方劑常以溫陽健脾藥如幹姜、附子、肉桂、蒼術、白術等為主,根據小便不利的程度、配伍利水滲濕藥如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苡仁等組成。但須注意,除二苓外,利水滲濕藥性多偏寒,配伍時要根據陽虛氣寒的程度決定用量,務使全方總的性質偏溫,否則雖暫可起到利水作用,病終不除,甚至由于氣化不利,雖用大劑利水,效果甚微。水阻氣機而見胸腹脹滿者,宜配伍行氣藥如陳皮、木香、大腹皮甚至槟榔,青皮等。久病氣虛者,可酌情少量配伍補氣之品。此外,溫陽健脾藥多辛熱溫燥、而陽虛氣寒導緻水濕停聚時,往往真陰也不足,所以在大量運用溫陽健脾藥時,常宜适當配伍白芍、木瓜、五味子等酸斂之品,以防辛熱,滲利傷陰。代表方劑如實脾散。
苓桂術甘湯
【來源】《傷寒論》
【命名】
【組成與方解】
茯苓――健脾滲濕 君
桂枝――溫陽化氣,配合茯苓以溫化水飲 臣
白術――補益脾氣,且助茯苓運化水濕 佐
炙甘草――調和諸藥,健脾益氣 使
本方證治是因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水飲停于胸脅,則胸脅脹滿;上淩心肺則心悸,短氣而咳;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目眩頭暈;脈弦滑或沉緊,均屬水飲之證。治之之法,《金匮要略》明确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本方即從溫化滲濕立法。故以茯苓為君藥,健脾并滲利水濕;臣以桂枝溫陽化氣,配合茯苓以溫化水飲;佐以白術補益脾氣,且助茯苓運化水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配合茯苓、白術兼能補脾,配合桂枝以甘溫補陽。四藥合用,共奏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之功。
【功用】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主治】痰飲。胸脅脹滿,眩暈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飲病的重要方劑。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溫,且利小便,故痰飲化熱及陰虛之人忌用。
3.随證加減 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腹中有水聲,可加枳實以快氣行水。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心肌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結核性胸膜炎,心源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所緻的水腫,耳源性眩暈症,痹證,帶下等疾病。
真武湯【來源】《傷寒論》
【命名】
【組成與方解】
附子――溫壯腎陽,以化氣行水 君
白術――健脾燥濕,扶土以制水泛 臣
茯苓――利水健脾 臣
生姜――辛溫,溫中散水,走而不守 佐
白芍――利小便,益陰柔肝,斂陰舒筋 佐
本方所主病證,主要是腎陽虛衰,寒水不化為患。方中首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為君,溫壯腎陽,以化氣行水,亦即“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之意。然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脾惡濕,得陽則運,故又以苦甘性溫之白術健脾燥濕,扶土以制水泛,合附子溫陽健脾以助運化。寒水既停,則當滲利以去之,故更配甘淡滲濕之茯苓,利水健脾,與白術相合,則健脾利水之力益著。生姜辛溫,溫中散水,走而不守,既可助附子溫化寒水,又助苓、術健運行水。三藥各擅其長,合收培土制水之功,共為臣藥。君臣相配,脾腎并治,可使腎陽複,脾運健,氣化行,水道利,則既停之水可除,未停之濕不聚,自無寒水之患。佐以苦酸微寒之白芍利小便,益陰斂陰,與附子同用,破陰結而布陽和,使邪水去而真陰不傷。綜觀全方,于溫陽健脾利水藥中少佐酸斂護陰之品,溫陽利水不傷陰,益陰護陰不礙邪,有陰陽兼及之妙,合為溫腎散寒,健脾利水之劑。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1)脾腎陽虛,水氣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腹痛下利,或肢體水腫,苔白不渴,脈沉;(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溫陽利水的著名方劑。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脈沉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溫,陰虛者忌用。
3.随證加減 若咳者,加幹姜、細辛、五味子以溫肺化飲;腹瀉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幹姜、益智仁以溫中止瀉;嘔者,可加吳茱萸、半夏以溫胃止嘔。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美尼爾氏綜合征等。
實脾散(《濟生方》)
【方義分析】
附子-----溫腎陽,溫陽化氣以行水君
幹姜----溫脾陽,助脾運化以制水
白茯苓、白術----健脾燥濕,滲濕利水臣
木瓜----芳香醒脾化濕佐
厚樸、木香、大腹子、草果仁----行氣導滞,化濕行水
生姜、大棗----調和脾胃,散濕制水
炙甘草----調和諸藥 使
本方所治之證、是謂陰水、緣于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内停所緻。水屬陰邪、其性下趨、故水腫、腰以下腫甚;脾主四肢、陽氣不能溫養四肢、故手足不溫;水阻氣機、故胸腹脹滿;口不渴、大便溏、舌淡苔膩、脈沉遲或細、皆脾虛濕勝之象。治宜溫陽健脾、行氣利水。方中以附子、幹姜為主、溫養脾腎、扶陽抑陰;茯苓、白術健脾燥濕、滲濕利水。為臣藥。木瓜芳香醒脾化濕,厚樸、木香、大腹皮、草果下氣導滞、化濕利水;生姜、大棗調和脾胃,益脾溫中,散濕制水共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同用、溫脾暖腎、行氣利水。然溫補脾土之功偏著确有脾實則水治之效、故得“實脾”之名。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症見半身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身重食少、手足不溫、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沉遲或沉細。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療陰水的主要方劑。以身半以上腫甚,胸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溫,若各種水腫、腹水屬陰虛者忌用。
3.随證加減 若小便不利,水腫甚者,可加豬苓、澤瀉以增強利水消腫之效;大便溏瀉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
4.現代運用 本主現代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心源性水腫、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下肢浮腫、維生素B1缺乏症
16.5祛濕化濁劑 萆薢分清飲
【來源】《丹溪心法》
【命名】根據主要藥物與功用命名。
【組成與方解】
萆薢――利濕,分清化濁 君
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 臣
烏藥――溫腎化氣 臣
石菖蒲――化濁利竅 佐
茯苓、甘草――增強利濕分清之力
少許食鹽――鹹以入腎 使
本方所治膏淋、白濁,是由陽虛濕濁下注所緻。腎氣虛弱,一則不能固攝,以緻小便頻數,二則不能分清洩濁,以緻小便混濁不清。治宜溫腎利濕,分清化濁。方中川萆薢利濕,分清化濁,為君藥;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為臣藥;烏藥溫腎化氣,石菖蒲化濁利竅,共為佐藥;一方加茯苓、甘草以增強利濕分清之力;使以少許食鹽,鹹以入腎。各藥合用,有溫腎利濕,分清化濁之效。汪昂《醫方集解》雲:“此手足少陰足厥陰陽明藥也。萆薢能洩陽明厥陰濕熱,去濁而分清。烏藥能疏邪逆諸氣,逐寒而溫腎。益智脾藥,兼入心腎,固腎氣而散結。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甘草梢達莖中而止痛。諸藥相伍,使濕熱去而心腎通,氣化行而淋濁止。
【功用】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混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主治寒濕白濁。以小便混濁而頻數,舌淡苔白,脈沉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溫,對于濕熱白濁,則非本方所宜。
3.随證加減 若兼寒腹痛者,可加肉桂、鹽茴以溫中祛寒;久病氣虛者,可加黃芪、白術以益氣祛濕;腰痠神疲者,可加人參、鹿角膠等以補腎氣。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主要用于治療乳糜尿、尿道綜合征、慢性前列腺炎、婦女帶下病等。 你經常的水腫,您平時可以服用去水腫的茶水。冬瓜是排水利尿消腫的食物,可以喝荷葉泡的茶水,達到去水腫的作用,盡量在晚上睡前少喝水。常用方劑如豬苓湯,知柏地黃湯如牛膝、車前子,或六味地黃加滲利劑等。分利濕熱:周身浮腫,皮膚繃急光亮,伴濕熱彌漫三焦之症,頭身困重,胸脘痞悶,煩熱口渴。
【春天最該吃這四“香”,美味又養生】春季氣溫回暖、陽氣上升,是養生的好時節。吃點什麼才不辜負了這大好春光?香椿、香菜、香蔥、香菇,這四“香”餐桌上一定不能少,除了能滿足味蕾,不同的春菜還有不同的健康功效。戳圖了解一下~
上一篇
癌症自愈的方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