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神經卡壓在臨床中極為常見,
一般認為可能因為外傷、急慢性的炎症、骨折等病理因素導緻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平常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以導緻足踝神經卡壓,
比如,冬天的時候裸露腳踝,
習慣性踝扭傷,
經常穿高跟鞋,
或站立的時間特别長。。。
當周圍神經損傷或卡壓之後,
除了出現麻木、刺痛等異常感覺之外,
也會引起彌漫性酸痛、肌肉緊張等症狀。
所以,足踝神經卡壓會引起足踝區域的不适,
比如,足跟痛、足底筋膜炎,
慢性踝關節周圍痛,
腳面疼痛等等。
在臨床中發現,
足踝的神經與下肢的經絡分布有不少共同點,
而且其神經容易卡壓的部位,
都是與十二正經的穴位相吻合。
下面我将足踝的神經與經絡的關系逐條分析。
外踝痛
腓腸神經VS膀胱經
腓腸神經是胫神經和腓總神經的分支共同組成,
分布在小腿的後區外側,
再往下支配腳踝外側的皮膚,
基本是沿着足太陽膀胱經區域分布。
腓腸神經的卡壓點在“飛揚穴”附近,
讓患者俯卧位,
在小腿後外側的飛揚穴按揉,
手下能觸及到條索樣結節,
這就是腓腸神經了,
使勁按壓酸痛會很明顯,
甚至會往腳踝外側出現放射性疼痛。
内踝痛
隐
神經VS脾經
隐神經是股神經的一個分支,
股神經主要支配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
很多膝前痛與股神經、股四頭肌密切相關。
隐神經在小腿的分布路線與脾經類似,
它在從股神經分出後,
穿過一個解剖結構,叫收肌管(血海穴),
往下經過内膝眼,
沿着小腿内側到内踝處。
所以,内踝以及小腿内側的疼痛,
與隐神經有關。
隐神經最常見的卡壓點是在“收肌管”,
即血海穴附近,
因此處理一些小腿内側及内踝痛的症狀,
可以針刺血海穴的痛點,
或者沿着脾經在小腿上找痛點進行針刺。
踝前、足背痛
腓總
神經VS膽經
腓總神經是坐骨神經的分支,
在腓骨小頭處穿出,
基本與陽陵泉穴位置一緻,
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在小腿前外側中下1/3交界處穿出,
此處即為膽經的絕骨穴。
腓淺神經支配足踝前和足背區域的感覺,
而腓深神經隻是支配太沖區域的一小塊。
腓總神經常見的卡壓點,
一個是陽陵泉穴,另外一個是絕骨穴。
足踝前或足背疼痛,
可以取上述的兩個穴位針刺。
如果伴有腓深神經卡壓,
出現第一二趾之間區域不适,
可加上太沖穴。
足跟、足底痛
胫
神經VS腎經
足跟、足底一般認為與腎經有關,
腎經的第一個穴位湧泉穴就是在足底。
胫神經跟腓總神經一樣,
也是坐骨神經的分支,
坐骨神經在腘窩區域分出胫神經和腓總神經。
胫神經沿着小腿的後側,
經過内踝後方的“踝管”帶進入足底,
有一個疾病,叫踝管綜合症,
主要症狀就是足跟或足底疼痛,
這是與胫神經有關。
踝管在跟腱與内踝的中點附近,
即腎經的太溪穴。
接下來,
胫神經在足舟骨與根骨的中點分出3條神經,
分别是足底外側神經、足底内側神經、跟後側神經。
足舟骨與根骨之間有一跟韌帶叫跟舟韌帶,
胫神經常常會在此處被卡壓,
跟周韌帶與腎經的然谷穴位置一緻。
很多足跟、足底痛都是與踝管綜合症有關,
背後的原因是胫神經被卡壓,
其卡壓點最常出現在太溪穴與然谷穴,
這也很好解釋了,
為什麼針刺太溪穴可以治療足跟、足底痛。
以上的内容,
是我對足踝神經與傳統經絡的一些小見解,
我覺得這對針灸治療足踝區域疼痛,
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能讓取穴變得更加的精準,
也能讓自己明白為什麼要紮這裡,
并非心裡含糊不清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