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五陰經主要功能
其實應為六髒六陰經,但心包經一直沒有單列出來,這裡沿用舊習。
肝經主疏洩,凡全身水液不能外洩,體内廢物不能外排的問題均在肝,與肺完成開合功能。
肺經主收斂,凡全身水液外洩太過責之肺;與肝相對應,完成一開一合的功能
腎經主收藏,凡全身精華物質和能量不能完成儲藏的問題均在腎找,精華物質和能量的外洩找腎。
脾經主運化,凡外來物質不能讓身體吸收利用,均在脾。
心經主血液,凡血液方面,部分組織失去營養方面的問題從心治。
心包主脂肪,凡全身脂肪代謝、腺體分泌問題責之心包。
陰經無非就兩件事
一、是“水”的“藏”問題,一個是“化”的問題;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水液代謝,高滲、低滲的問題,水是進入細胞還是流出細胞的問題。基本上為肝肺所主。
二、“精”的吸收和收藏,食物精華的吸收、利用、儲存問題。為心脾腎所主。
迷走神經走到大腸的上段,小腸的全部,胃更是有前後支的包繞,故三陰經可直接從食物中吸收負能量轉化為電荷。光熱中陽性能量,隻從陽經吸取,陰經隻吸取陰性電荷。任何食物均有陰性陽性二面,表現為陽性多為熱性食物,陰性多為寒性食物;藥物也是同理。你也可以理解為隻吸取負電荷,所以陰經所過或成為主要控制對象會表現為一片寒涼。
六腑六陽經的功能少陽膽,協助厥陰完成水的疏洩功能,同時間接吸收食物中青綠色光熱的能量轉化為少陽的電荷,以補少陽。
少陽三焦,同樣是協助完成心包經的代謝、分泌功能。同時間接吸收食物中青綠色光熱的能量轉化為少陽的電荷,以補少陽。
陽明胃,協助脾完成吸收功能,同時吸收食物中橙色、黃色的光熱能量,補充陽明電荷,補充經氣。
陽明大腸經,協助肺完成水的收斂功能,同時吸收食物中橙色、黃色的光熱能量,補充陽明電荷,補充經氣。
太陽膀胱,協助腎完成藏的功能,間接吸收食物中紫色、紅色的光熱能量來補充太陽經的電荷。
太陽小腸,協助心完成血液的生成運輸功能。直接吸收食物中紫色、紅色的光熱能量來補充太陽經的電荷。
陽經主要解決的是“火“的問題,凡全身陽熱不足,寒冷;反之,發熱、上火等均在陽經找答案。陽經隻吸收陽性的能量來轉換,你當然可以理解為隻吸取正電荷,所以陽經控制為主時,因主要釋放的是陽電荷,表現為一派熱象。至于是何經控制就要看所循行所過部位了。
相對獨立的六大經絡體系,中間主要靠任脈督串在一起經絡體系(不叫系統,以免混淆)細分可以分成三大塊,左右加在一起,可以叫六大經絡體系,具體表述如下:
手體系、腳體系,頭體系,它們運行時是相對獨立的,尤其是左右兩側更是嚴格分清獨立運行,但左右總是要串在一起的,交換的部分現在解剖支持的就是左右大腦半球的胼骶體相互交換,實際上還要通過左右迷走神經在腹部進行另一個方向的交換。
由于手體系和腳、腦體系還有一個雙向的運動,就是陰、陽經的反向運行。但無論手、腳、頭部的陽經因為串接緊密,所以經常是同時向同一個方向運行,基本分不出運行時間的差異。陰經則有一個時間滞後的問題,手、腳、頭在異常運行時,幾個體系還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差别,但也不會區别十分大,隻是時間的相對滞後,沒有同步而已。
手、腳的經絡無論是循行還是經絡經過,均已有明顯區分,頭體系的經絡卻被強行歸到手、腳的三陽經上,陰經則基本上沒有描述,其實頭部也是有陰經的,隻是都在腦部深層運行,除厥陰可以在眼部明顯表現外,基本在頭部體表看不到。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緻命,其餘36個穴是緻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緻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尾闾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張口呈現凹陷處。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處。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跷、陰跷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結旁開1.5寸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滞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内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髒,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經屬:任脈、系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髒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臍窩正中。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滞血淤。
7、中極穴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滞血淤。
9、鷹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髒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内為心髒。擊中後,沖擊心髒,休克易亡。
12、期門穴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滞血淤。
13、章門穴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髒或脾髒,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滞血。
打坐仙翁公衆号上一篇
拾海去(散文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