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杏花島頭條号,遇見更有趣、更有用的中醫。
近日為一患者診病,自訴“咳嗽,咽喉癢”令其痛苦不已,主要症狀為咳嗽時咽喉部位有明顯的刺癢不适感,痰液發黃,舌淡苔白略膩。患者平素胃寒,近幾日飲酒後咳嗽加重,晨起幹嘔,口幹,無口苦。食欲差,睡眠一般,大便有粘滞不暢的情況,并且平素頭面部易出油,有脫發。
經過詳細地問診後,掌握了患者的總體狀況:脾胃虛寒伴有一定程度的濕熱表現,飲酒刺激加重了咽喉不适及咳嗽的症狀,需要“急則治其标”,首先處方緩解喉癢咳嗽的症狀,同時兼顧醒脾助運、化濕和胃,于是處方如下:荊芥9g,防風6g,薄荷9g,炒僵蠶6g,桔梗6g,炒白術9g,枳殼3g,甘松6g,黃連3g,生甘草6g。共3劑,水煎服,早晚飯後溫服。
患者服用1劑之後,反饋一夜咳嗽未再發作,睡眠尚好,感覺比較舒服。連續服用3劑後,患者自述“喉癢咳嗽”已減輕3/4,并感慨這個小方子竟起效如此之快!實際上,這個方子的主方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喉科名方,現代人稱之為“喉科六味湯”,原方組成為:荊芥9g,防風6g,薄荷9g,炒僵蠶6g,桔梗6g,生甘草6g。已故的百歲國醫大師、中醫耳鼻喉專家幹祖望老先生對此方尤為推崇,筆者最開始學到此方即源于此。
咳嗽,在中醫看來有外感咳嗽和内傷咳嗽之分,中醫又有“五髒六腑皆能令人咳”的說法,這是一個比較宏觀的認識。實際上在臨床中,有一種典型的咳嗽叫做“喉源性咳嗽”,即喉部受到刺激後連續的一陣咳嗽,或者說咳嗽之前先是出現喉結部位的刺癢不适,繼而嗆咳一頓才能緩解。臨床遇到這種情況,老師都會在病曆上書寫“喉癢嗆咳陣作”,可謂概括精準!
這種咳嗽,從中醫角度看有“風”的特征,來去迅速,所以用荊芥和防風這個經典的祛風藥對;炒僵蠶,也是一味疏風、化痰的好藥;薄荷辛香走竄,有清利咽喉的重要作用;桔梗不僅可以宣肺利咽、祛痰,更為“舟楫之藥”,能夠載着一衆藥力直達病變部位;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有解毒之功。此方出自《喉科指掌》一書,原書中是将上述藥物打成粉末煮散服用,也可以用沸水沖泡15分鐘後服用,“治一切咽喉,不論紅白,初起之時,漱一服可愈”,臨證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加減。
此外,幹祖望老先生還用喉科六味湯與四物湯加減化裁出其治療由聲帶肥厚、聲門閉合較差引起的“慢性聲音嘶啞”之經驗方,取名為“活血開音湯”(紅花、川芎、赤芍、當歸尾、積雪草、天竺黃、僵蠶、桔梗、甘草),值得中醫同道研習、借鑒。
本文僅作科普,及與同道交流,處方用藥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自療。
(作者豆蔻,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