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的網絡世界》(連載之十八)
六、孔子教學法:啟發誘導,舉一反三
作為史上最好的老師,孔子的教學方法也非常獨到并啟迪後人。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說: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孔子的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苦思冥想仍然想不透的時候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
這闡明了孔子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适時啟發的“啟發式教學”的教育思想。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的“憤”與“悱”是一種教學中老師渴求學生達到的最佳心理狀态。隻有在這種狀态下,教師的啟發和誘導才會卓有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得到發揮。
但同時,“憤”“悱”也是一種教育機遇。這種機遇的把握必須以充分了解并理解學生為前提和基礎,對策略、方法、時機進行科學選擇。教師需要努力尋找,有時還要在适當時機努力去創造學生“憤”“悱”的有利情景。孔子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利用生活情境,啟發誘導學生,使教與學情景交融。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曾和弟子們站在河岸上,他指着滔滔不絕的河水,告誡弟子們要珍惜時光。他意味深長地說:消失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向前奔流。
《論語·鄉黨》記載: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野雞見人的态度不善,立即飛起來,回飛觀察一陣後,似乎沒有什麼危險,又一起落在山梁上。孔子說:“山梁上這些母野雞,它們多會把握時機啊!”子路向它們拱拱手,野雞見狀拍拍翅膀飛走了。
孔子不失時機地告誡弟子們說:這些山梁上的雌野雞都知道把握時機,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試想,這種有情有境、借景生情的教學,無疑比單純說教枯燥說教的效果好得多。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