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高一語文學法指導

語文是我們行走江湖的基本功,與一個人終身相伴。從初中升入高中,是一個人由少年步入青年的全新階段。如果仍然沿用初中的學習經驗、習慣、方式來進行高中的語文學習,就會感到極大的不适應。因此,作為高一新生,應該迅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語文學習的過渡,盡快适應高中語文學習。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是“緻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素養”,屬于奠基性的基礎教學。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做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是發展性的要求。

高一是高中學習的重要轉軌期。如果不能順利轉軌,即使你初中再優秀,高中學習也會非常困難,語文學科也是如此。

高中語文學習課程與初中語文學習課程相比,主要的變化有:

首先,從縱向的角度說。和初中相比,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量加大,知識面加寬。同樣是一冊書,供一個學期學習的,高中比初中的要厚多了;同樣是一個單元,高中比初中的也長多了。它能使你眼界開闊,見聞豐富;但同時也會讓你覺得任務繁重,非憋足勁來學不可。和初中相比,特點之二是知識程度加深,知識難度加大。例如,同樣是記叙文寫作,初中隻是要求簡單的記叙,而高中則要求複雜的記叙;同樣是議論文寫作,初中還隻是處于入門階段,初步懂得一些寫法即可,而高中則對議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提出了較嚴格的要求。閱讀方面,如果說初中還隻是要求懂得“是什麼”的話,那麼到了高中,還要求進一步懂得“為什麼”。特點之三是思維水平由經驗型逐漸向理論型發展。初中階段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屬經驗型,仍需要得到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而到了高中,必須逐漸擺脫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均得到更多的發展,運用理論作為指導的抽象思維活動大大活躍起來。

其次,從橫向的角度說。和其它學科相比,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之一是強調長期的努力。有些學科的學習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取得突破,但是語文不行。語文知識是海闊天空,包羅萬象的,語文學習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不能幻想通過短期突擊來大幅度提高語文成績,它靠的是長期的努力。且看近人、今人關于讀書的“三境界”之說: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在《人間辭話》中,以三節宋詞來概括“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其一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其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為:“衆裡尋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今人還有仿“三境界”一作,其一是“生搬”:“彈破莊周夢,兩翅駕東風。三百座名園一來一個空。”(元代王和卿散曲《大蝴蝶》)其二是“肢解”:“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唐代王昌陵詩《越女》)其三是“化解”:“将泥人兒摔破,着水兒重和過。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明代民歌)以上說法中的三種“境界”,從一種“境界”到高一種“境界”,屬于一次質飛躍,而要完成這質的飛躍,就必須有量的積聚,而量的積聚必須假以時日,所以這三例讀書“三境界”之說,至少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語文學習要達到最高的“境界”,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經過長期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重知識積累。一是語言積累,包括詞語、句子、語段等。二是詩文積累,要儲蓄一定量的詩、詞、文。三是生活積累,要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觀察自然風光,體察世态人情,深入人們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奧妙。四是思想積累,在了解社會,觀察事物時,勤思,善思,會分析事物,從而能準确、深刻地認識事物。

和其它學科相比,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是“成就感”不強。數、理、化等學科有不少的定理、定義、公式,隻要熟練掌握了這些知識并融會貫通,不少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所以學習起來會很有“成就感”,因而也會興趣盎然。但語文沒有這樣的定理、定義、公式,不能幻想靠掌握定理、定義、公式來解決問題,于是,有些同學對語文學習覺得很渺茫,難于産生“成就感”。同時,多看一篇文章乃至一部文學作品跟少看一篇文章乃至一部文學作品似乎沒有什麼區别;多上一節課乃至幾個星期課跟少上一節課乃至幾個星期課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這篇文章能讀懂不等于另一篇文章也能讀懂,這篇文章寫得好不等于另一篇文章也寫得好。于是,有些同學也會覺得學習語文沒有什麼“成就”,學了跟沒學一個樣,尤其是原來語文基礎不好的同學,會産生畏難情緒,甚至悲觀失望。究其原因,一是這些同學太急于事功,不懂得語文學習要靠長期努力的特點,以為抓緊時間猛攻一陣就可獲得成功,期望值過高,當然其中也有學得得法還是不得法的問題;二是這些同學通過學習,實際上是學到了知識,取得了進步,隻是他自己沒感覺出來。比如,某個字或某個詞,原來不懂的,通過學習弄懂了;某種寫法,原來不清楚的,通過學習弄清楚了;一篇文章,原來不懂得怎麼去分析、歸納,通過學習掌握方法了,等等,這就是進步!至于寫文章,即使是一個作家,也不太可能是每一篇文章都寫得很好,有時也會寫出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文章,何況是一個中學生呢?寫出了好文章可以去總結經驗,寫出了不好的文章不也可以去總結教訓嗎?不管是經驗還是教訓,都一樣會對以後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總而言之,不能因為“成就感”不強而放松乃至放棄語文學習,要堅信,有學必有得,小學小得,大學大得。和其它學科相比,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之三是:有些問題,可以尋求不同的答案。在自然學科中,許多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有的數據可能還要精确到小數點以後的幾位數;但語文學科作為人文學科,有些問題的答案卻不是唯一的,有時候還可能是豐富多彩的。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曆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之,高中語文學習和初中相比,主要的特點是:

1、範圍變廣:初中語文學習課程容量較小,範圍較窄。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标,組成五個模塊;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實現“大”語文的拓展,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裡,從文史哲到科技文化,包羅萬象,囊括千古。特别強調思維品質的提高,進入思維的理論成熟型階段。如初中的語文教學,要求學生主要閱讀各類實用文章和一般的文學作品。通過閱讀,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到了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閱讀範圍的擴大和知識領域的拓寬,必将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提高。

2、程度加深:初中語文課程程度較淺,高中語文課程則由淺入深。如高中語文通過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必修課體現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學生通過必修課的學習,達成三個方面的目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選修課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如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初中主要是情感體驗,豐富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些方面,是基本的要求。到了高中階段,不僅應該堅持和鞏固,更重要的在于“發展”。進入高中語文學習,将由“讀寫語言”過渡到“文化語言”的學習。語文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文學性、哲學性和科學性語言的學習,學會鑒賞和寫作具有藝術性的語言作品,自主探究的主觀能動性将會大大增強。

3、強調自主學習:初中語文學習時很多同學是被動的,主要依靠老師的教:知識點需要老師講解後逐步記憶,課文需要老師分析後深入理會,作文需要老師指導才進行寫作。而高中的語文學習要充分發揮自主性和主動性,特别強調自學。基礎知識依靠自己梳理積累,文章依靠自己閱讀鑒賞,寫作依靠自己練筆提高。自學能力強一點的,還可以自行完成學科課程的學習,達到基本學分的要求後,按自己的發展方向深入鑽研,逐步提高。

因此從初中過渡高中語文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是學習方法的銜接。高中以能力為主,在考試要求的範圍内什麼樣的題型都是允許的。這就要求我們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二是培養兩個敏感。

1、(語言敏感)。看到好的文章,聽到好的歌詞、廣告詞,聽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後語,看到報紙雜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數理化教科書上的一個詞語,立即引起我們高度的警覺,驚歎之、品味之、記錄之、在寫作中想方設法地使用之,這就是語言敏感;在作文中,日記中,一個句子,沒有找到合适的詞語,耿耿于懷,語不驚人,勢不罷休,這就是語言敏感。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語文,有了強烈的語言敏感,每時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語文了。

2、(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兩個人騎自行車相撞,引起了争吵,有兩個同學都從此經過,一個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今日見兩個人吵架,甚是無聊,其它無事”。另一個同學則在高考中這樣寫道:“《圈》:早晨騎車上學的路上,密密麻麻圍了一群人,擺出了一個不很規則的圓圈。在圓心位置,站着兩位同胞,一隻手握着自行車把,另一隻手指着對方大罵。原來是兩位同胞撞了車子,引起一場口舌之戰。其實,這是小事一樁,并沒有什麼争吵的價值,連班也不上了,圍成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況中國人常言‘寸金寸光陰’。這就是生活中的一個怪圈。”前者認為無事可寫,後者卻由此看到中國人的兩大弱點,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時光;二是魯迅先生批判過的看客,在中國仍然存在,圍成一圈看熱鬧,麻木愚昧的中國人啊!後一位同學有比較強的生活敏感,從細小的事件中看出實質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會中的智慧無處不在,“萬物為吾師”,應當是不滅的真理。

三是培養讀寫習慣和能力——多閱讀,勤積累,常練筆。

課内,課本上的選文不管是否要求背誦,一定要強化閱讀。要放聲朗讀,尤其是古詩文和現代散文,要讀得朗朗上口,讀出情感,讀出語感,并掌握閱讀方法;課外閱讀更重要,課内得法,課外受益。

可課外閱讀讀多少?讀什麼?怎樣讀?這三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課外閱讀還是一句空談。

■ 讀多少

教育部公布的課程标準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高中階段不少于150萬字。按最近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規定:初中每學年閱讀3部以上經典文學名著,高中每學年閱讀5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

■ 讀什麼

以經典名著為主。讀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種人生,你從中得到的人生閱曆、情感熏陶、審美愉悅、道德感化、寫作方法都是閱讀一般的書籍無法相比的。至于具體選哪些有代表性的經典名著,注意老師推薦與自選相結合。

■ 怎樣讀

批注式閱讀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語和注解的形式及時寫在書頁的天頭、地角。它兼感性的體驗、感悟與理性的思辨、評論于一體,能全面提升同學們的語文素養。

課外閱讀長篇名著作批注可采取整體式批注的形式,批注有以下内容:

1.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内容或故事?

2.書中令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麼?說出書中你最喜歡的精彩片段,并說明理由。

3.交流書中你印象最深的人。

4.說說書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你想對主人公說什麼?

5.讀完這本書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6.你由這本書的内容聯想到了什麼?

7.讀後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善始者靡繁,克終者蓋寡。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時的積累。勤學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長;辍學如磨刀之石,日有所虧。當然,我們剛講的閱讀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種積累,但這裡我主要講書面的積累,簡單說就是建立三個積累本。

■ 生活閱曆記錄本

我們要通過不斷地觀察和思考,積累生活閱曆,使自己的閱曆越來越豐富,思想越來越成熟。思想是寫作的基礎,不會思想就不會寫作。

生活閱曆來自哪裡呢?“閱曆”這兩個字本身給我們道破了天機。“閱”,就是閱讀,它告訴我們閱曆來自讀書;“曆”,則是經曆的意思,它告訴我們,閱曆要在生活中積累。

我們要學會觀察生活,還要善于思考,在記錄所見所聞同時,還要能思考其背後的深刻問題。高一階段尤其需要這樣的博見多思,為寫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 寫作素材整合本

首先說素材的類型,它包括典型人物事迹、新聞時事、名言警句、詩詞、歌詞等。

怎樣積累?第一,對這些材料,我們分門别類。第二,我們可以采取重新整合的方式,特别是典型人物事迹、新聞時事方面的素材,我們不能照搬下來,要盡量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結構模式把素材整合成句、成段。

整合成句模式:

一是“名人+名事”式,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直接叙寫,如“項羽兵敗烏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羅投江,讓忠臣垂淚”。第二個層次,是詩意展現,如“命運是項羽末路自刎烏江時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

二是人物和相關詩句或名言警句相結合。也可分兩層次,第一層次是直接引用,表達為:名人+名言+意境(或名德)。如“美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清幽與恬淡”。第二層次是化用,表達為:名人+名言化用,如“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思念使李清照人瘦比黃花”。

整合成段的形式:

一是N個名句(或N個名人名事)+意境(或其他)。

二是:名人+名言名事+議論。

這些用簡潔、優美的語言整合而成的素材作為寫作的半成品收在筆記本中,寫作時隻要稍稍加工,整合就可以了。

■ 古詩必背摘抄本

高一階段,精選高考必背古詩文,制訂背誦計劃。這也是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興趣的培養分為三個階段:知之、好之、樂之。先說“知之”:走進語文,不抵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能如此,方可初嘗語文的甘霖。再說“好之”:日日操習,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棄,不因外界幹擾、其他學科和考試分數而離開語文;能如此,方可欣賞語文的漫天紅霞。後說“樂之”:處處留心,養成習慣,言談舉止,一笑一颦,莫非語文;能如此,方可進入語文的神仙洞天!

▍ 來源:綜合網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