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海基核力量是美國戰略導彈部隊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潛射導彈方面,美國技術先進、戒備率高、可靠性好,美對俄具有絕對優勢。彈頭數、面目标摧毀能力分别是俄的3.12倍和2.51倍,而潛射導彈摧毀硬目标的能力是俄的26倍。目前美國的海基核導彈以三叉戟C-4/C-5為主,裝備俄亥俄級潛艇。美國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 , 1961年在"喬治·華盛頓" 号核動力潛艇上首次水下發射成功。先後研制出"北極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圖1)和"三叉戟"-Ⅱ(D5)六種型号潛地

導彈,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裝備潛艇.

按實戰部署彈頭計算的2012年美俄戰略核力量對比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美國潛射核導彈家族圖示

UGM-27A, UGM-27A, UGM-27C, UGM-73A, UGM-96A, UGM-133A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

北極星潛地戰略導彈 (A1/A2/A3)

“北極星A-1”式導彈是美國海軍研制的第一代潛射中程彈道導彈,該彈既可供水面艦隻使用,也可由潛艇水下發射。1957年研制,1960年導彈潛射試驗成功,1961年裝備美國海軍核潛艇,成為當時美國核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彈1965年全部退役,為更新型的“北極星A-2”式導彈所取代。

1、“北極星A-1”式導彈的研制

美國海軍上将阿雷夫·伯克在1955年夏天晉升為海軍作戰部長後,不久就在海軍軍械局成立了一個特種科研處,挑選海軍少将威廉姆·F·雷伯恩領導這個機構。它的任務是研制從海上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裝置。艦基火箭能夠形成一種潛在威懾力量,它比艦載機的威懾力更迅捷,更有效。雷伯恩的班子用陸軍研制的“朱庇特”中程彈道導彈進行小心翼翼的試驗。然而,作為一種艦載的作戰武器,“朱庇特”所存在的難題是令人驚訝的。它的重量達55噸,豎立起來有一座六層樓高。它的液态氧燃料箱是一個可怕的火災策源地。幸運的是,1956年有些試驗表明了固體火箭燃料的可用性。此後不久,原子能委員會就大大地縮減了核彈頭的體積和重量。海軍立刻着手将新的彈頭和固體燃料火箭結合在一起,生産出了“北極星”導彈,這種中程彈道導彈長32英尺,重15噸。為了将這種導彈裝備到新的核動力大型潛艇上去,美軍将其改裝為“北極星A—1”式導彈。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2、“北極星”導彈平台——導彈核潛艇的誕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向宇宙空間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重84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從衛星上發往地球的無線電信号,送到了每個國家無線電收聽者耳中。當晚,美國五角大樓裡燈火通明,政界、軍界要員一邊看着美國戰略防禦能力布置圖,一邊在低聲讨論着什麼。經過讨論,他們認為,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表明,蘇聯已擁有或即将擁有足夠大功率的導彈發動機和足夠精确的導彈飛行制導系統,美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将成為蘇聯未來核武器的打擊對象。為此,美國政府和軍界領導人感到應立即建立起本國的戰略核打擊力量。讨論期間,他們想起了已在研制中的“北極星”導彈計劃和第一艘“北極星”導彈潛艇的研制工作,并決定将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研制時間由5年縮短為2年。當然,美國人并沒有将這一緊迫感放在表面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仍然說出了這樣一句與他内心活動不一緻的話:“這個衛星沒有什麼軍事意義!”

為了盡早建造出與蘇聯抗衡的導彈核潛艇,核潛艇的研制者們提出利用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鲣魚”級“蠍子”号潛艇進行改裝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批準。“鲣魚”級潛艇全長77米,艇殼直徑9.7米。盡管其容積比常規潛艇大,但布置“北極星”導彈發射裝置仍很困難,為此,研制人員決定從指揮台圍殼尾切面将 “蠍子”号艇體分成兩段,在兩段之間加接一段長為39.6米、直徑與原來相同的圓柱形耐壓殼體。其中大約長12米—14米用來布置導彈發射指揮儀及其輔助導航設備,23米用來布置兩排共16枚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其餘3米—4米用來布置發射裝置的輔助設備。建成後整個艇長達116.6米,命名為“喬治·華盛頓”号,它就是人類史上的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

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不但是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突破,也是戰略核力量的又一次轉移。在各種偵察手段十分先進的今天,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導彈核潛艇則以其高度的隐蔽性和機動性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水下導彈發射場。1959年“喬治·華盛頓”号建成後,美國一連建造了5艘性能相近的同型艇。1960年7月20日,“喬治·華盛頓号”核潛艇駛向海上靶場,進行“北極星”導彈水下發射試驗。結果“北極星”導彈不負衆望,第一發就命中1800公裡處的預定目标。同年“北極星A-1

”式導彈随同美國海軍第一支彈道導彈艦隊成軍。緊接着,美國又研制成功了“艾倫”級彈道導彈核潛艇。1961年8月服役的“伊桑·艾倫”号是美國建造的第一艘專門用來攜帶“北極星A—1”導彈的潛艇,水下排水量7900噸,艇長125米,水下最高速度30節,艏部裝有6具魚雷發射管,導彈艙攜帶16枚“北極星A—1”導彈。“伊桑·艾倫”号和這個艦級的其他潛艇後來都被改裝以攜帶體積和射程都有所增加的“北極星”導彈。

U G M-27 A(A-1)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北極星A-1”導彈有3000多家承包商,主承包商是洛克希德導彈與空間公司。每枚導彈的價格為75萬美元(1963年美元值),從開始研制到1960年6月共耗資27.5億美元。

在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鹦鹉螺号完成處女航的五年後,1960年北極星A-1導彈随同第一支美國海軍彈道導彈艦隊成軍。1962年,首次潛射試驗完全成功,同年射程更遠并具有較長的第二節推進器的北極星A-2導彈服役。北極星A1戰術技術性能數據:

全 長 8.69米 直 徑 1.37米

最大射程 2200公裡 起飛重量 12.9噸

動力裝置 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命中精度 1850米

制導系統 通用電氣公司的MK-1全慣性制導系統(重90公斤)

核彈頭重 339公斤 核當量 60萬噸

發射方式 潛艇水下發射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北極星A2

北極星A-2彈道導彈,代号VGM-27B,為A-1導彈的後繼型。1961年10月首枚導彈投入飛行試驗,1962年後分别部署于5艘艾倫級和8艘拉菲特級核潛艇上,每艇16座導彈發射筒,水下垂直發射,利用燃氣-蒸汽将導彈彈射出水面。當時共生産配備208枚A-2導彈,當年售價每枚122萬美元。1964年停産,1974年起逐步被A-3導彈所取代,1976年全部退役。

戰術技術性能數據:

全 長 9.4米 直 徑 1.37米

最大射程 2800公裡 起飛重量 13.6噸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 動力裝置 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投擲重量 454公斤 核彈當量 80萬噸

命中精度 927米 發射方式 核潛艇水下機動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北極星A-3

“北極星A-3”是美國潛對地中遠程彈道導彈,A-2的後繼型。導彈代号UGM-27C。1960年美國決定發展4600千米射程的“北極星A-3”導彈,以提高海基戰略導彈武器系統的攻擊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總的研制前提是在總體尺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使射程增至4600千米。這就要求盡可能采用先進的設計和工藝,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和提高性能。

A-3導彈于1960年9月開始研制,主承包商是洛克希德導彈與空間公司。1962年8月進行首次研制性飛行試驗,1964年9月至1982年2月服役,先後裝備5艘598級(“華盛頓”級)、5艘608級(“艾倫”級)和18艘616級(“拉菲特”級)導彈核潛艇,每艘潛艇裝備16枚A-3導彈。此外,還裝備4艘英國核潛艇共64枚。每枚“北極星A-3”導彈的價格是198萬美元(1964年美元值),每艘潛艇的造價為0.97至1.6億美元。

北極星A-3導彈藉由利用可用空間、較輕的結構和更佳的推進器使得導彈的射程增加了60%。這型導彈服役至1964年為新的海神導彈所汰換,目前隻有英國皇家 海軍4艘果斷級潛艇繼續使用本款導彈。

戰術技術性能數據:

全 長 9.85米 直 徑 1.37米

最大射程 4600公裡 起飛重量 16.4噸

投擲重量 0.5噸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

動力裝置 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頭 集束式多彈頭

命中精度 927米 發射方式 潛艇水下機動

“北極星A-3”是美國潛對地中遠程彈道導彈,A-2的後繼型。導彈代号UGM-27C。1960年美國決定發展4600千米射程的“北極星A-3”導彈,以提高海基戰略導彈武器系統的攻擊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總的研制前提是在總體尺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使射程增至4600千米。這就要求盡可能采用先進的設計和工藝,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和提高性能。

A-3導彈于1960年9月開始研制,主承包商是洛克希德導彈與空間公司。1962年8月進行首次研制性飛行試驗,1964年9月至1982年2月服役,先後裝備5艘598級(“華盛頓”級)、5艘608級(“艾倫”級)和18艘616級(“拉菲特”級)導彈核潛艇,每艘潛艇裝備16枚A-3導彈。此外,還裝備4艘英國核潛艇共64枚。每枚“北極星A-3”導彈的價格是198萬美元(1964年美元值),每艘潛艇的造價為0.97至1.6億美元。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

海神 (C3)

一、概述

“海神C—3”導彈是美國用來取代“北極星”系列導彈的第二代中程潛射彈道導彈,研制費用40億美元。它是一種固體燃料的兩級導彈,射程與“北極星A—3”導彈相同,但采用“MIRV”型分導式多彈頭(一個母彈頭内有14個子彈頭,其中4個子彈頭裝有誘餌和幹擾機,幹擾機發生強大功率的幹擾信号,使探測防禦雷達無法發現其它子彈頭)并能同時攻擊多個目标,因此比“北極星”具有更強的破壞威力和穿越敵力陸基導彈防禦區的能力。1970年,“海神”導彈試射成功;1971年3月31日這型導彈被正式部署在“詹姆斯·麥德遜”号潛艇上。該型導彈共計生産了619枚,1979年起退役,被更先進的“三叉戟Ⅰ”型導彈所取代。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二、技術性能數據

彈長: 10.36米

彈徑: 1.88米。

射程: 4600公裡

發射重量:29500公斤

投擲方式:二節推進;固态燃料。

導引系統:慣性制導

彈頭:通常裝載10枚當量各4萬噸的W-68三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彈頭,并加上輔助穿透裝置。最大載彈量是14枚當量10萬噸的W-76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彈頭。

命中精度:518米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三、發射平台

“海神C—3”導彈主要裝備美國“拉菲特”級核潛艇。由于在外形尺寸上,“海神”要比“北極星”大,故潛艇的發射筒需要改裝。1970年,“海神”導彈在首批改裝的兩艘“拉菲特”級核潛艇上發射成功;到70年代中期,已有31艘“拉菲特”級核潛艇裝備這型導彈。這次改裝工程曆時8年,耗資33億美元,至少40枚導彈在潛艇完成戰鬥巡弋後被搬下船試射,其結果令人十分滿意。1978年~ 1982年,“拉菲特”級艇中的12艘又被美國海軍改裝為發射“三叉戟Ⅰ”型彈道導彈。該導彈射程進一步增至7400千米,且有8個 10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彈頭。除美國海軍“拉菲特”級核潛艇外,“海神C3”型導彈還出口法國裝備“富蘭克林”級核潛艇。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四、作戰使用

“拉菲特”級和“富蘭克林”級核潛艇每艇裝備16枚“海神C—3”導彈,彈頭總數達到160枚,在水深15—30米處發射,間隔15秒。鑒于“海神“導彈彈頭的當量及其命中精度,該型導彈多被用來攻擊軟目标,如機場、基地、指揮通信系統、工業中心與城市。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

I/II 三叉戟

一、概述

“三叉戟I”型C-4導彈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用來替代“海神C—3”導彈的第三代潛射遠程彈道導彈,編号UGM—96A。該彈1971年開始研制,1976年12月投産,1977年1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79年正式裝備美國海軍,2005年全部退役。由于采用了高效能推進系統、額外的第三節推進火箭和更先進的制導技術,導彈最大射程達到了7400千米,命中精度也提高到230至500米。導彈采用8至10個分導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0萬噸TNT當量,可分别攻擊8至10個目标,從而大大增加了導彈毀傷目标的能力。

“三叉戟I”型C-4共生産630枚,其中150枚用于其服役期間的各種測試。英國政府原先計劃将其所屬的北極星A-3導彈換裝為本型導彈,後來又決定改為換裝性能更先進的“三叉戟II”型導彈。

二、技術性能數據

彈長 10.36米

彈徑 1.88米

最大射程 7400公裡

發射重量 29954公斤

投擲重量 1361公斤

發射方式 三節推進;固态燃料

導引系統 星光慣性

戰鬥部 8至10枚當量各為10萬噸TNT的W—76四型分導式子彈頭

命中精度 230—500米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三、發射平台

“三叉戟”I型C-4導彈主要用來裝備部分經過改裝的“拉菲特”級核潛艇和最新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在美國軍方于70年代初期展開“三叉戟Ⅰ”型潛射彈道導彈計劃的同時,就開始着手發展一種新型的彈道導彈潛艇以供三叉戟導彈使用。最初的計劃是建造一種“拉菲特”級的改良型潛艇,并使用相同的西屋()S5-ⅡW核子反應爐,而後為了降低新潛艇的噪音,決定采用自然循環核子反應爐。基于經濟效益,導彈數量由16枚增至24枚。

由于這項計劃的造價過于龐大,最初曾遭國會的反對,不過在前蘇聯在“三角洲”級潛艇上配置了射程長達6935公裡的SS-N-8潛射彈道導彈之後,國會終于批準了這項計劃。雖然已獲得國會的批準,不過這項計劃在發展之初仍遭到不少困難,因此仍較預定進度落後許多。當困難一一被克服以後,終于産生了一種極為優秀的潛艇,即“俄亥俄”級核潛艇。

該級核潛艇的艇體屬單殼型,在結構與布置等方面均與衆不同。艇體艏艉部是非耐壓殼體,中部為耐壓殼體,整個耐壓體僅分成四個大艙,從艏至艉依次是指揮艙,導彈艙,反應堆艙和主輔機艙。指揮艙分為三層:上層設有指揮室,無線電室和航海儀器室;中層前部為生活艙,後部為導彈指揮室;下層布置4具魚雷發射管。導彈艙共裝24枚“三叉戟”導彈,對稱于中心線平行布置。反應堆艙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應堆。主輔機艙布置動力裝置。

第一艘“俄亥俄”号(SSBN 736)于1981年開始測試工作,1982年1月發射第一枚導彈,并在82年10月作首次戰鬥部署。截止1987年底,已有12艘經過改裝的“拉菲特”級核潛艇和8艘(SSBN 726至SSNB 733)“俄亥俄”級核潛艇裝備“三叉戟I” C-4型導彈。其中“拉菲特”級每艇裝備16枚(合計192枚),“俄亥俄”級每艇裝備24枚(合計192枚),後者後來又進一步換裝更新型的“三叉戟II”型D-5導彈。裝載三叉戟1型導彈的潛艇群分别隸屬于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兩邊的部署都得益于這型導彈的長射程,也都是以美國本土為基地。從大西洋可以攻擊幾乎所有俄方目标,少數處于較遠區域的目标則由太平洋這邊來加以攻擊。

四、型号改進

“三叉戟II”D—5型潛射導彈 “三叉戟I” C-4型導彈的改進型号,1990年服役,主要裝備“俄亥俄”級核潛艇,每艇載彈24枚。該型導彈彈長13.42米,彈徑2.1米,發射重量59噸,射程11000千米。可攜帶兩種分導式多彈頭,一種是8個爆炸威力各為10萬噸TNT當量的子彈頭,另一種是8個爆炸威力各為47.5萬噸TNT當量的子彈頭,命中精度為9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潛射彈道導彈。由于其打擊諸如地下導彈發射井、加固的地下指揮所等堅固目标的能力要比“三叉戟I”導彈提高3至4倍,因而,該導彈被譽為美海軍戰略核力量的“驕子”。

五、作戰使用

“三叉戟I”型導彈具有攻擊硬性目标的能力,它可以攻擊中等強度的強化工事軍事基地。對于已輸入之目标資料可在潛艇上加以更換重新輸入,若要輸入全新的目标資料則耗時稍久。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三叉戟二型潛射彈道導彈/D5

一、概述

“三叉戟II”D—5型潛射導彈是在“三叉戟I” C-4型導彈基礎上研制的改進型号,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該彈1990年服役,主要裝備“俄亥俄”級核潛艇,每艇載彈24枚,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潛射彈道導彈。與“三叉戟I” C-4相比,“三叉戟II”D—5在長度上加長了3米,射程更遠,命中精度更高。每枚導彈最多可載12枚分導式彈頭,後來根據美俄間的協議,改為限載8枚,可分别攻擊8個目标,采用星光慣性制導系統。其打擊諸如地下導彈發射井、加固的地下指揮所等堅固目标的能力要比“三叉戟I”導彈提高3至4倍,因而被譽為美海軍戰略核力量的“驕子”。目前“三叉戟II”D5導彈已成為美國海軍所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标準裝備之一,該型導彈的裝備将進一步滿足美國國家戰略威懾政策的需要,使美軍具備應付新型威脅的能力。

二、技術性能數據

彈長: 13.42米

彈徑: 2.1米

射程: 11100公裡

發射重量:59000公斤

投擲重量:2722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固态燃料

導引系統:星光慣性制導

彈頭: 8枚當量各為10萬噸TNT或47.5萬噸TNT的分導式子彈頭

命中精度:90米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三、發射平台

“三叉戟II”D—5型潛射導彈主要裝備美國海軍第四代“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該級潛艇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專為裝載“三叉戟I” C-4而研制的,也是迄今各國海軍中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俄亥俄”級核潛艇排水量重達18750噸,采用了高性能核反應堆、先進電子設備和多種降噪措施,每艘潛艇造價高達20多億美元,堪稱“潛艇之王”。該級艇的艇體屬單殼型,在結構與布置等方面均與衆不同。艇體艏艉部是非耐壓殼體,中部為耐壓殼體,整個耐壓體僅分成四個大艙,從艏至艉依次是指揮艙,導彈艙,反應堆艙和主輔機艙。指揮艙分為三層:上層設有指揮室,無線電室和航海儀器室;中層前部為生活艙,後部為導彈指揮室;下層布置4具魚雷發射管。導彈艙共裝24枚“三叉戟”導彈,對稱于中心線平行布置。反應堆艙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應堆。主輔機艙布置動力裝置。

首艇“俄亥俄”号(SSBN 736)1981年服役,共建造了18艘。前8艘(SSBN 726至SSNB 733)潛艇攜帶“三叉戟I”型潛射彈道導彈,後10艘裝備“三叉戟II”型導彈。此後,配備“三叉戟I”型導彈的潛艇也開始換裝成“三叉戟II”型導彈,每艘擁有24個垂直導彈發射管,可發射24枚“三叉戟II”型導彈。根據美俄達成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從2002年起,美國戰略導彈潛艇的數量将被限制在14艘。但美國海軍并不準備讓其中的4艘“俄亥俄”級潛艇退出現役,而是進行改裝,使其成為特種作戰的潛艇。每艘改裝後的潛艇将攜帶154枚“戰斧”巡航導彈和兩艘袖珍潛艇。這兩艘袖珍潛艇可一次運送9名“海豹”突擊隊員,執行偵察、偷襲、解救人質等行動,預計改裝任務将于2007年結束。此外,“三叉戟II”D—5導彈還裝備英國4艘“前衛”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并裝有英國自制的分導式彈頭,每艘攜帶16枚帶有8個分導式熱核彈頭的“三叉戟II”導彈,這就使英國擁有的彈頭總數從192枚增加到512枚。據英國國防部宣稱,目前裝備的“三叉戟II”導彈将在2024年時全部退役。

深海蛟龍--美國海基潛地戰略導彈全集

四、型号改進

2005年美國海軍又添購了5枚“三叉戟ⅡD5”導彈,使美國當前擁有的該型導彈總數達到413枚。此外,美國還将D5的生産延長到了2013年,并将采購導彈的總數增加到540枚,額外增加成本122億美元。為了使D5導彈能服役至2042年,達到最新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延長後的服役期末,美國将把D5改進成D5LE型。2003年,美國國會已為“三叉戟II”D5現代化計劃撥款4.16億美元。在540枚D5導彈中,将有336枚裝備14艘核潛艇,其餘的用于試射。

五、作戰使用

“三叉戟II”D—5型潛射導彈主要用來摧毀強化工事目标,包括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及加固的地下指揮控制中樞等,并可很快重新輸入目标。每艘核潛艇所載的192個分彈頭可以在半小時内摧毀對方100-150個大中型城市或重要戰略目标。目前,美國海軍的18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分屬美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指揮。其中8艘屬于駐紮在班戈海軍基地的太平洋艦隊的戰鬥序列,其中4艘在接受改裝;而大西洋艦隊第10潛艇大隊第16和20潛艇中隊各統領5艘。“俄亥俄”級潛艇的服役期為30年,目前正值青壯年時期,它同時也是世界上在航率最高的潛艇。平均海上巡航70天後,返回基地補給和修理25天,然後可再次出海巡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