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放蠱

巫蠱術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早已消亡。但在近代的湘西,巫蠱作祟的傳言仍在流行。有人說,若到湘西,不能随便與陌生人講話,不喝陌生人的水,以免中蠱毒。甚至還有人說,蠱婆藏蠱毒在指甲裡,隻要悄悄彈入杯中,喝下者便中了招。

那麼,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有沒有蠱毒呢?

蠱,從字形上看,就是将許多蟲子放在一個容器裡。據說是将螞蟥、蜈蚣、毒蛇等毒蟲放入器皿中蓋上,讓毒蟲自相殘殺,過段時間後打開蓋子,剩下那個毒蟲就是蠱。什麼是蠱毒呢?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解釋說:“以毒藥藥人 ,令人不自知者 ,令律謂之蠱毒 。”就是說,用毒藥施用于人,而人不知,這叫蠱毒。梁朝陶弘景則認為“蠱毒”為大病之一,謂“療蠱毒以毒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蟲部四》記載:“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然後将蠱蟲焙幹制成細末,用來懲治對手。湘西的一些方志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這便是古人對蠱的認識和理解。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蠱蟲

據史料記載,巫蠱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商代的甲骨文已有蠱字和蠱事的記載。蠱,甲骨文寫為

(蟲,大量蟲蛇)

(皿,食物盛器)。《小屯‧殷墟文字乙編》中記載:“有疾齒,唯蠱虐”。從先秦到漢代,巫蠱流行于宮廷的記載屢見不鮮。《周禮·秋官·剪氏》說:“剪氏掌除毒物,以攻禜攻之,以莾草熏之,凡庶蠱之事。”“剪氏”即防治蠱疾的官員。《史記·秦本記》記載:“(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西漢時,巫蠱已經盛行于宮廷。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巫蠱之禍”,導緻數千人的死亡。此後封建王朝對巫蠱術嚴加禁止,并防止其流傳。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秦漢時期的宮廷巫蠱

隋唐時期,巫蠱之說在宮廷已少有報道,原因與中原地區文化先進和對巫蠱的揭露有關,同時律法對施行蠱術有嚴格的懲戒措施。如《唐律疏議》規定:“諸造蓄蠱毒及教令者,絞。”但不幸的是在南方的一些民族地區仍然時髦。宋代,巫蠱術在福建沿海各省流行,但影響不大。明清時期,西南省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巫蠱較為流行,與之毗鄰的湘西苗族、瑤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區内也難以幸免。巫蠱術在唐代後能在湘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原因,與這些地區實行羁縻制度,即後來土司制度的前身有關,先進的理念進不去導緻其進一步封閉和落後。同時由于湘西地區峰巒叠嶂,交通閉塞,文化經濟落後,面對疾病和災害,人們往往無能為力,希望有一種超自然力量來救助自己,于是便有了神靈信仰和巫蠱信仰。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作法治蠱的法器

那麼,蠱毒是如何來傳播害人的呢?傳說中蠱毒是一種陰性的東西,在藥力之外,還有神靈的力量,隻有女人使用才靈驗。因此施行巫蠱的人多為女性,在湘西民間把蠱婆叫“草鬼婆”,苗語叫“帕欺”,“帕”即婦女,“欺”即蠱,意為放蠱的女性。在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尤其是苗區,人們認為蠱婆是施巫作邪、半神半鬼的老婦,不僅對她們畏而遠之,甚至還有敵意情緒,害怕接近她們而招來病痛和災難。從史料記載來看,“蠱婆”多為貧寒人家的老婦,富貴人家的婦女從未被稱為“蠱婆”。“蠱婆”在民間又稱為“草鬼婆”,鬼遭人讨厭和蔑視,而草低賤不值錢,這說明蠱婆是像野草一樣不值錢的窮鬼。

在文史資料裡不乏有關湘西巫蠱情況的記載。康熙年間的陸次雲在《峒溪纖志·卷上》記載道:“其人能咒詛變幻報仇家,又善變犬馬諸物,破其法,既不驗。”《乾州廳志》說:“苗婦能巫蠱殺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則蟲蛇食五體,放于内則食物五髒。被放之人或痛楚難堪,或形神蕭索,或風鳴于皮膚,或氣脹于胸膛,皆緻人于死之術也。”這裡對放蠱者的秘法、中蠱者的病痛表現均記載下來了。《永綏廳志·卷六》記載了鑒别真假蠱婆的方法:“真蠱婦目如朱砂,肚腹脊背皆有紅綠青黃紋,無者即假。真蠱婦家無有毫厘蛛絲網。每日又須置水一盆于堂屋,将所放之蟲蠱吐出,入水盆食水,無者即假。真蠱婦平日又必在山中,或放竹篙在雲中為龍鬥,或放鬥篷在天上做鳥舞,無者即假。真蠱婦害人百日必死,若病經年,即非受蠱。”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治 蠱

這段話的意思是,真蠱婆的眼睛像紅紅的朱砂,肚腹臂背均有紅綠青黃條紋,沒有就是假的;真蠱婆家中沒有絲毫蛛網,蠱婆每天在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将蠱蟲吐入盆中食水,否則就是假的;真蠱婆能在山裡作法,或放竹篙在雲為龍舞,或放鬥篷在天作鳥飛,不能則是假的。受蠱毒害的人在100天内死亡,若病了一年多仍活着,則不是中蠱毒。據傳,真蠱婆被殺之後,剖開其腹部必有蠱蟲,若無就是假的。

施行巫蠱的目的是什麼呢?有專家認為是一種心理防衛,用以預防他人、對付仇家或敵方的一種手段。對放蠱的人來說,一種可能是心理變态或者是對社會的不滿,施行巫蠱來報複社會;其次是詛咒報複仇家;再就是收人錢财,幫助他人報複其對手。當然最具影響力的傳說是為維護愛情和家庭。湘西在民國及更早時期,男人因當兵、行船放排或趕屍等離家去遠方,可能會受外面的花花世界的誘惑,遲遲不歸怎麼辦?于是女人傳承了一絕活,就是在男人身上放蠱,根據外出時間長短決定蠱毒發作的時間,到時不回蠱毒就會發作,隻有放蠱的人才有解藥。聽說湘西有些少數民族家中的老媽媽藏有蠱粉,為防止女婿移情别戀,在他外出前,便悄悄對他放蠱,若男變了心,不久蠱毒發作,若不返回求解藥,病情加劇危及生命。“蠱”便是為保護年輕的姑娘,采用的神秘的傳女不傳子的獨門技藝。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蠱 蟲

施蠱方法多是放入在食物、藥物、酒水等中。《赤雅》說:“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劉南的《苗荒小記》認為這是下乘方法,而放蠱上乘方法是:“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即高超的放蠱者用吐氣、眼睛看人就能放蠱,用食物作蠱藥為低等做法。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放 蠱

如何證實人中了蠱毒呢?民國時期的劉錫蕃在《嶺表紀蠻》一書中記載說:“中蠱者,或咽喉腫脹,不能吞飲;或面目青黃,日就羸瘠;或胸有積物,咳嗽時作;或胸腹脹鼓,肢體麻木;或數日死,或數月死”。湘西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彭芳勝先生對蠱毒進行過專題研究,他認為,蠱毒有金蠶蠱、蛤蟥蠱、泥鳅蠱、花草蠱、疳蠱、水蠱等。臨床上根據病因和症狀又分不同的症,經整理可分為蟲蠱、情蠱、血蠱、巫蠱4大類。

舊時蠱毒病的病因來源大多為蠱婆專制的蠱藥,特意投放到某個人或某個區域而引起的疾病稱藥蠱;以巫師施法于水中,使該地飲用水之人而發病稱水蠱、疳蠱等,至于情蠱、血蠱等與醫學關系不密切。大多數人中蠱後會出現症狀,因中蠱毒種類不同發病有早有遲,短者1日,長者數月,但有些陽剛之氣旺盛的人隻有輕度征兆甚至不發病,不治而愈。苗族 “匠嘎”(傳統的鄉土醫生)認為患“蠱病”的人出現的主要症狀是眼睛發黃、面色蒼白、人體消瘦、小孩哭夜、經常發燒、四肢無力等。驗證的方法很簡單:令患者嚼生黃豆,無腥味則中蠱;或在嘴裡含一塊鴨蛋白,插銀針于蛋白上,如果鴨蛋白和銀針變黑,則中蠱。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苗族匠噶

關于治療蠱毒,古籍中記載的藥物有嘉草等。《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以嘉草攻之。”幹寶的《搜神記》中記載:“今世攻蠱,多用蘘荷根,往往驗。蘘荷,或謂嘉草。”在過去湘西地區,據說預防和解蠱方法很多。如凡疑為養蠱之家,忌往來;就食前主人用筷子敲一敲杯碗再盛飯,疑為施蠱,可不食或道破;外出就食,随身攜帶大蒜,可防蠱;蠱入酒難治,在外不飲酒可防蠱。在治蠱方法上,分法術治療與藥物治療的陰陽對立統一來進行。在古醫書上有一些醫蠱藥物偏方,如服雄黃、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瀉毒;而用刺猬入藥可治金蠶蠱。從文獻資料和田野調研的資料分析,治蠱毒的藥物多屬于止血、止瀉、利水、解毒類藥物;而施法主要對靈魂之病,引起的病因是蠱婆放蠱、惡鬼作祟,這需要由苗族“匠嘎”或“巴代”(“巴代”是苗族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的主持者)對付,采用所謂的陰炮法、陰箭法和咒語法,這實際上是心理和精神療法。但苗族“匠嘎”治病時,開藥與施法同時使用。到底是藥物起作用還是法術起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金蠶蠱

巫蠱是過去湘西少數民族特别是苗族最為神秘的文化之一,苗族 “匠嘎”“巴代”“蠱婆”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以苗族“匠嘎”為代表的治蠱之人,總要誇大蠱的存在和危害,表明自己有法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普通苗族群衆聽信謠言以為真,對養蠱和放蠱以訛傳訛,以至于擴散深遠。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崇尚巫蠱的民族地區

這些關于“放蠱”“蠱婆”等的描寫,看起來活靈活現,真有其事嗎?1933年,國民政府原中央研究院淩純聲、芮逸夫兩位先生,受蔡元培委派來湘西實地考察,寫就《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一書,書中對湘西蠱婦也有記載,但同時強調,沒有實際所見,報告中所記,“隻是詢問得來的一些材料”。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解放前因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每遇就診無效,動辄歸咎于蠱。相傳民國時期湘西有位有權勢的漢族軍官,他當兵時得了腹部膨脹的怪病,膨脹時覺得有蟲物遊走腹中,請了幾位醫生診治後無效,便懷疑是鄰居的苗婦對他施蠱。後又請巫師多次作法,仍無效果。一怒之下,把鄰居苗婦捆綁吊打,百般辱罵,差點将其折磨而死。苗婦的丈夫懾于軍官的權勢,敢怒不敢言。後找到一位專業的醫生診治,認為不是中了蠱毒,而是得了某種鼓脹病。吃了一劑藥後,很快恢複健康,這才使苗婦恢複了清譽。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治蠱,保佑孩子平安成長的符

巫蠱之說在湘西少數民族中得以流傳,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巫蠱流行迎合苗族陰陽思想。二是苗族對超自然力量的認可,他們相信所謂的 “神力”和絕招,如一些大師用喉嚨頂搶、爬刀梯和踩火犁等表演來表現其法力強大;而高明“匠嘎”也用“神力”來證明自己的醫術,因為他們救病治人,“德行高尚”。實際上,在民國以前,苗族“匠嘎”因醫學知識的局限性,把無法醫治的一些疾病稱為“蠱病”,為自己開脫;同時對能用藥物治愈的病說成是“蠱病”,以顯示自己的“法力”,博取民衆信任 ;甚至個别“匠嘎”為了謀取錢财,故意診斷為“蠱病”,這樣“匠嘎”就需要與蠱婆“鬥法”。他們向病者講述自己法術如何高明,怎樣戰勝“蠱婆”的故事,以此證實“巫蠱”的存在。同時順便帶走“鬥法”用的貢品如公雞、布匹、錢财等。那些“鬥法”故事經病人的渲染、加工和誇大,便增強了巫蠱的真實存在和神秘性。巫蠱故事于是在湘西少數民族區域代代相傳,蠱術也不斷流行後世。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民族地區的圖騰

關于中蠱的例子,近幾十年仍屢有傳聞。據說文化大革命時期,有很多城裡的下鄉知青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女孩相好後便中了“蠱”。有一離奇的故事說,已婚的某廣東商人在苗區做生意,與一個苗族姑娘相好了,商人答允要和她共結連理。回到廣東後,商人忘記了曾經許下的海誓山盟。一天他身體發熱,覺得感冒了,問診醫生,醫生說沒事。幾天後,商人身體開始四肢無力,行動困難,這時他想起了對苗族姑娘的承諾和有關蠱的傳說,但已經“蠱入膏肓”,最終不治。彭芳勝先生還談到,2007年初,他接到上海市一位旅遊者打來的電話,說他到湘西旅遊回到家後,感到全身不适,精神恍惚,與某個媒體報道的中蠱現象很相似,要求他診斷,或郵寄解蠱藥物。這些信息的傳播,似乎使人覺得湘西民間仍有巫蠱術,其所謂的“神秘性”似乎存在。有關此類的傳聞,我在湘西侗族區域生活時聽說過,但沒有見到過真正的蠱婆。

湘西巫蠱術:傳說中的過往

△巫術表演

在醫學上,很多專家認為“蠱”是一種古病名,是人們對一些疾病無法診斷和有效藥物治療的認同和歸類,這多屬于心理性、地方性、難治性疾病的概括。彭芳勝先生認為蠱毒是流傳在湘西少數民族中的一種傳統文化現象,在醫學上是少數民族中的一種古病名,有其特有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蠱産生于愚昧和無知,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内流傳的所謂蠱術,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過去這些地區科學技術落後和對蠱毒危害的宣傳力度不夠所決定的。随着現代醫學的發展,那些“匠嘎”們診斷的“蠱病”,基本上能夠被現代醫學治愈,“蠱病”的神奇也不攻自破。特别是随着初中教育的普及和現代醫學科學知識的宣傳力度加大,那些落後陳舊的傳統觀念逐漸被摒棄,“巫蠱術”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出了曆史舞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