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4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唱。詳情如下:
唱。讀《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唱,導也,從口,昌聲。”形聲字。段玉載的《說文解字注》稱:“古多以‘倡’為之。”要了解“唱”,得先從“昌”說起,因為“昌”是“唱”的初文,唱是在“昌”上加口旁而成的緟益字(緟益,指在漢字發展中某些字增加偏旁變得複雜的現象。詳見唐蘭《中國文字學》)。先看“昌”的字形演化與“唱”的關系:
(昌的演變與唱的關系)
“昌”在甲骨文時(字形見《字源》),是上邊一個日,下邊一個口,會意字,其本義是指日方出時呼喚大家起身幹事的叫聲。到戰國時,下邊的口部出現繁化,但籀文仍保留下部是口的字形,漢代亦有下部是口的“昌”字,如上圖。
呼喚大家的聲音大概多數有一定的調子,是歌唱的一個源頭,因此,唱最貼近本義的引申義是領唱;領奏。桂馥的《說文義證》稱:“或借‘倡’字。《周禮.樂師》:‘遂倡之。’鄭司農雲:‘樂師主倡也。’”《廣韻.漾韻》也稱:“唱,發歌。”這個發歌者,就是那個領唱。比如《荀子.樂論》有:“唱和有應,善惡有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大意是: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惡的風之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對自己抛棄什麼音樂、接受什麼音樂是很慎重的。
(吹竽)
再比如《韓非子.解老》:“故竽先則鐘瑟皆随,竽唱則諸樂皆和。”從樂器合奏,竽是率先發聲的樂器,然後才有鐘、瑟跟随和響應。
本義及最初的引申義之外,唱還有其他意思,舉常用的說說:
1、發起;倡導。這也是引申義,後來寫作“倡”。比如《史記.陳涉世家》:“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起義假借扶蘇、項燕的名義發起的意思。《南史.傅亮傳》:“我首唱大義,興複漢室”也用這個意思。
(陳涉起義)
“唱”因為有“倡導”義,所以與“和”區别很大,比如《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意思是:隻應和,而不能夠倡導,他的知識并不能超過他周圍的人。這裡的“和而不唱”後來發展成為成語,其中的“唱”,指的就是“倡導”,該成語指贊同别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這個成語是個中性詞,既可以用來諷刺沒有主見、随風倒的人,也可以用來指善聽意見、随大流的人。
2、歌唱。也是引申義。比如唱歌、唱戲、獨唱、合唱。比如王勃《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漁舟唱晚)
3、稱贊。比如《說苑.君道》“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大意是:晏子死十七年以後,(齊)景公和衆大夫一起飲酒。景公射箭偏離了靶子,堂上的百官的稱贊叫好聲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失望地歎息,丢掉了弓箭。
(晏子像)
4、叫;呼。比如李賀的詩《惱公》:“雞唱星懸柳,鴉啼露滴桐。”再比如《紅樓夢》第七十回:“鐘鳴栊翠寺,雞唱稻香村”這是黛玉、湘雲聯句後妙玉續的句子。以上兩例中的雞唱,都是指的雞叫。平時我們進行選舉時,念票、念名也叫唱票、唱名。
(87版《紅樓夢》林黛玉史湘雲聯句)
5、古詩體的一種。比如《晉書.隐逸傳.夏統》中記載:“伍子胥谏吳王,言不納用,見戮投海,國人痛其忠烈,為作《小海唱》”大意是伍子胥勸谏吳王,意見不被采納,反被戮殺投海,國中百姓痛心他的忠烈,為他做一首詩叫:《小海唱》。
關于伍子胥的死,還跟端午節有關,因為伍子胥屍沉于錢塘江比屈原投汨羅江發生得更早,所以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并非屈原。另外: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詩體》裡也記載:“曰引、曰詠、曰曲、曰篇、曰唱。”這些都是古詩詩體。
(伍子胥像)
此外,唱還指吟詠詩詞,平常我們說的詩詞唱和,即是此意。比如李賀的《巴童答》:“非君唱樂府,誰識怨秋深?”
再有,“暢”字在個别時候也寫作唱,意思是真,正。不常用,不再舉例。唱的小篆寫法如圖:
(唱的小篆寫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