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0課,隻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命。标題中提到的成語,解釋請見加粗字,詳情如下:
命。讀mì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命,使也。從口,從令。”林義光的《文源》:“按:諸彜器令、命通用,蓋本同字。”先看字形發展:
(命的字形發展)
甲骨文中有“令”無“命”,西周金文中開始出現“命”字,命、令通用。我們看令字的字形,就是從倒口從一個跪着的人,會人跽跪接受命令之義。“命”字是在令上疊加義符“口”而成的,其本義是命令,含有差遣,指示等義。由上可知:命是形聲兼會意字。
“命”字本義中的有兩義:1、差遣。比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意思就是:若天下局勢有變,則可差遣一員上将領荊州軍團向宛城,洛陽發動攻勢;2、指示。比如《論語.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大意是,出使他國,能不辜負國君的指示。這兩個意思有細微的差别,一定要注意。
(隆中對)
本義之外,“命”字還有其他意思,舉常用的說說:
1、任命;委任。比如《韓非子.亡徵》:“出軍命将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專制擅命,徑為而無所請者,可亡也。”大意是:帶兵在外的統帥委任的權勢太大,駐守邊疆的長官地位太高,獨斷專行,直接處事而不請示報告的,可能滅亡。
2、政令;法令。比如《國語.魯語下》:“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韋昭注說:“命,令也。”諸侯要在每天早晨學習天子的政策法令。
3、古代政府的一種公文。比如《文心雕龍.诏策》:“昔軒轅、唐、虞,同稱為命。”“其在三代,事兼诰、誓。”“降及七國,并稱曰令。”“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诏書,四曰戒敕。”“令诏重而命輕者,古今之變也。”這是講“命”這種公文的發展史,我們簡略引用原文:在遠古,帝王的話都稱為命……到三代時,還包括诰和誓……到了戰國時代,都稱為令……秦統一了天下,将命改為制……漢初制定儀法,又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策書,第二種為制書,第三種為诏書,第四種為戒敕。……現在诏重要命不重要,是古今有變化了。《論語.憲問》中也有提及:“為命,裨谌草創之,世叔讨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産潤色之。”大意是:鄭國制定文書,由裨谌起草,世叔研究後提出意見,行人子羽修改,最後由子産潤色定稿。這裡的“命”,還是這種公文。
(《文心雕龍》書影)
4、帝王錫命臣下職位、爵祿的文書。比如《周禮.春官.序官》中說:“典命”鄭玄注說:“命,謂王遷秩群臣之書。”《文心雕龍.诏策》也說:“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大意是:命意味着上天的旨意,用于授予官爵賜予姓氏。
注意,以上兩意又是隻有細微的差異。
5、禮命;爵命。比如《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皇侃疏引王弼曰:“命,爵命也。”這句話裡,孔子的意思是端木賜(子貢)不安爵命(他的本分)而去經商。
(子貢像)
6、教誨。《廣韻.映韻》:“命,教也。”比如《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為間曰:‘命之矣。’”趙岐注說:命之,猶言受命教矣。朱熹《孟子集注》稱:“命,猶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聽了徐辟的話)夷子茫然自失,好一會兒才說:“他教育了我。”韓愈的《歐陽生哀辭》有:“父母之命兮,予奉以行。”取的也是此義。
7、告訴;奉告。《爾雅.釋诂》:“命,告也。”《書.大诰》:“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楊樹達《尚書說》稱:“命,謂命龜。”按《禮記.雜記上》:“小宗人命龜。”鄭玄注說:“命龜,告以所問事。”這裡的命龜,就是用于占蔔的龜殼,得到的‘大艱于西土“是蔔辭的結果:西方将有很大的災難。
8、召喚。《廣韻.映韻》:”命,召也。“比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願更推選。‘“大意是: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召喚,因為無能而歸來。希望改變推舉的人選。”
(公孫弘牧豕)
9、為。此義之下,用法很多:(1)制定。比如《左傳.宣公十一年》:“令尹蒍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令尹蒍艾獵在沂地築城,派遣主持人考慮工程計劃,将情況報告給司徒,制定工程完工日期。(2)備置。比如《世說新語.識鑒》:“遂命駕便歸。”命駕是讓人備置好馬車的意思。(3)制作。(4)運。(5)置。後面三項不再舉例。
10、天命;命運。比如《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孔穎達疏稱:“言天道運轉,無極止時也。”這句詩的大意是:天命(天道)在運行,莊嚴肅穆永不停。
11、生命。《禮記.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生命)
12、壽命。比如《論語.先進》:“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
13、特指命終,即“死”。比如向秀的《思舊賦》:“(嵇康)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臨當就命,就是臨死。
(嵇康彈琴)
14、生計;生存。《廣韻.映韻》:“命,計也。”比如李密《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這裡的命,指的是生計,并不指生命,也不指壽命。晉武帝推行“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他想啟用西蜀尚書郎李密,就下诏書任命李密為郎中。李密不願出來做官,就寫《陳情表》上書晉武帝,說自己與祖母形影相吊、相依為命,待伺候祖母後再出來做官。這也是成語“相依為命”的出處,相依為命指互相依靠着過日子。後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即彼此之間共患難,不抛棄,不離棄。
(李密與祖母相依為命)
15、逃走。比如《漢書.酷吏傳.鹹宣》有:“散卒失亡,複聚黨阻山川,往往而群,無可奈何。于是作‘沈命法’。”顔師古注引孟康曰:“命,亡逃也。”大意是:失散的兵卒,再次聚集成夥阻斷山川,因為隊伍很大,導緻沒有辦法處理,于是頒布了《沈命法》。漢武帝末年,因地方官員管理不力等原因,盜賊團夥蜂起。于是漢武帝頒布了《沈命法》,規定:盜賊興起而沒有發覺;發覺了而不去剿捕,或剿捕數量沒有達到規定的标準,主管官吏将受到嚴懲,二千石及以下的一律處死。這種一刀切法令,當然不好,所以漢書歸到了《酷吏傳》裡。
(漢武大帝像)
16、同“名”。名稱。《廣雅.釋诂三》:“命,名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稱:“命即名也。名、命古同聲同義。”比如《呂氏春秋.察今》:“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這段話很有名,大意是:少數民族和中原的法令,古今的法令,言辭不同,内容也不相同、所以古代的名稱和現在的說法也不一樣,當今的法令也多不符合古代的法令。
17、名,命名。比如《左傳.桓公二年》:“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阮元《十三經校勘記》稱:“《漢書.五行志中》引作‘名之曰仇’案:名,即命也。”這段話的意思是:晉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條地戰役的時候生了太子,取名叫仇。
命的小篆寫法如圖:
(命字的小篆寫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