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全網都在熱議一部電影《周處除三害》,它講述罪犯陳桂林誤以為自己壽命将盡,于是決心除掉通緝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兩大罪犯并借此揚名的故事。由于這種行為與著名曆史故事“周處除三害”相似,故以此為電影名。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遠比電影更玄幻,它記載于《世說新語》和《晉書·周處傳》,講述義興陽羨(今江蘇無錫宜興縣)人周處年輕時為害一方、魚肉鄉裡,當地人把他和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後來他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并斬殺了猛虎與蛟龍。
此後,周處拜師學藝,習文練武,拜陸機為師,得到了朝廷重用,官至建威将軍,最終戰死疆場,追贈侯爵。以上故事雖然有杜撰成分,但不能否認的是,周處的确是西晉名臣。周處,字子隐,東吳嘉禾五年(236年)生,其父為鄱陽太守周鲂。晉滅吳國後,他為司馬家效力,撫和戎狄、叛羌,解決三十年不決案件,時人稱其“有諸葛孔明之風”。
周處的故事激勵了後世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書聖”王羲之。在江蘇宜興周孝侯廟,有一件書法,名為《周孝侯帖》,亦被稱為《平西将軍周府君碑》,此作字迹明顯出自王羲之,因此有人疑問“難道王羲之還給周處寫過墓志銘嗎?”
事實上,這是後人集字而成,題款上寫着“西晉文學家陸機撰文,集右軍将軍王羲之書,唐元和六年義興縣令陳從谏重立”。這方墓志記載了周處一生事迹,也包含“除三害”這一著名典故。《周孝侯帖》頗有書法價值,是後人學習王羲之行書的重要參考。
縱觀唐朝,集王字成碑、成帖的風氣盛行,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聖教序》,此外《興福寺碑》《集字道德經》也是重要代表,但《周孝侯帖》名氣并不大。此作完成于元和六年(811年),明顯受《聖教序》影響,字與字之間呼應有序、布局自然,氣息較為貫通。
筆畫逆鋒而入,落筆後動作豐富,衄挫、調鋒、提按、絞轉,皆一氣呵成,筆畫遒勁多姿,體勢以内擫為主,縱長飄逸。結字欹側,左右結構高低錯落,整體結構既穩實,又不失險奇,如撇畫的拉長、布白疏而不離等。
《周孝侯帖》字數多、選字精,全卷滿滿的魏晉風采,是我們學習王羲之行書的一大參考,借着如今“周處除三害”的流行,我們不妨好好欣賞、臨摹一下它,對提高用筆技巧大有所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