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哲學基礎(八五)/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的意義

我們上一節學了幾個重點,我們一定要記住:脾宜升為健,胃宜降為和;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隻要把這幾句話記住了,運用到臨床實踐當中去,不管是在治療還是在調理,心裡就會有一個目的性。整個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離不開這幾句話。

脾失健運,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脾不能往上運,清氣隻能往下走,那就叫做清氣在下,就會導緻胃氣不能下降,那這就是濁氣在上了。脾不能往上去,胃就不能下,嘴巴就不想吃東西,中醫取了一個名字叫“納呆”。有的人還會出現不但不想吃飯,看着食物肚子就飽了,其實不是肚子飽了,是胃脹了,這種情況,中醫叫“脹滿”。

為什麼會脹滿?這就是“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不但是䐜脹,這個䐜脹是因為胃氣不能下降,停留在中焦脾胃,這叫氣滞,有的還會往上湧,出現嘔逆的現象,這叫氣逆。這種氣逆的現象如果是輕則嘔逆,嗳氣,重則惡心嘔吐。

什麼叫嘔逆?什麼叫嗳氣?嘔逆的聲音是短促,響亮,它是由我們人體的膈肌痙攣而導緻的;嗳氣是胃裡面的氣體往上走,聲音是低沉的,氣是連續的,會有一種酸腐的氣味。

所以,當脾失健運的時候,在上面首先表現出來的是納呆,還會表現出嘔逆和嗳氣,嚴重了就會表現出惡心和嘔吐。在中間,就可以表現出胃脘部的脹滿不适,在下面則會表現出洩瀉。

在正常的情況,水谷精微物質由脾轉運給了肺,産生的是氣和血,最後,這些氣血分布于我們人體的的周身。我們的頭腦就會清醒,耳清目明,面色紅潤,口唇紅潤,四肢輕健,肌肉豐盈。

現在脾失健運,水谷精微物質就不夠了,氣血化源就不足了,那麼,首先,頭面部就會出問題,我們知道頭為清竅,頭要清,竅也要清。要想頭面清竅,首先要有足夠的氣血來供給。我們的大腦占人體全身總質量不到百分之二,然而,他的供血量卻要占到全身供血量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現在脾失健運,不能保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供血量,就算是能保證量,質也是不夠的。因此就會出現清竅失養,頭暈,頭昏,大腦不清楚,整天就是昏昏沉沉的。有的人還會出現頭上好象是戴了一頂帽子一樣,這時有人就會告訴你是濕氣太重。為什麼是濕氣太重,說:中醫裡面講得很清楚,濕邪粘滞不爽沉重,所以,頭沉頭重,腦袋不清楚,當然就是濕邪所導緻的,那麼,既然是濕氣太重,那該吃點什麼呢?于是又告訴你,那太簡單了,買點生薏苡仁來煮粥喝就可以,說這個生薏苡仁是專門除濕的,這真的是這樣子嗎?

頭重,頭沉,腦袋不清,确實是濕邪,但,僅僅隻是一個濕邪嗎?這可不一定。氣血化源不足,不能上榮清竅,一樣會出現頭沉重,腦袋清。有濕邪我們要去濕,薏苡仁當然是可以去濕,但并不是那麼簡單。

當我們出現頭沉,頭重,頭重如裹的時候,第一,裡面肯定是有濕邪,那麼,這個濕邪是怎麼導緻的,我們用除濕的辦法把濕去掉,這是沒有問題的,那麼,這個濕邪是怎麼來的,要找到根源,把根去掉才可以,不然,這裡把濕去掉,那裡濕又回來了。所以,很多人吃了薏苡仁,頭沉,頭重還是存在。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運化水液,當脾虛了,水谷精微運化不足,氣血化源就不足,水液代謝也不正常了,這時就形成了水濕痰飲,當水濕痰飲困在頭上的時候,再加上頭部的供血不足和氣血不足出現了頭部的沉重,昏昏沉沉。所以,不但要是去除濕邪,還要解決是如何産生濕邪的問題。當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這個頭重,頭沉,腦袋不清的問題才可以完全解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