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消化雜志,2016,36(04):217-229.
制定者: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功能性疾病協作組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臨床常見的一組上腹部症狀,包括器質性和功能性兩大類病因。目前,國際上普遍将羅馬标準作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診治指南。随着臨床實踐和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逐漸認識到我國消化不良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診治策略與西方國家存在不小的差異。例如我國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明顯高于西方國家,而我國内鏡檢查費用則明顯低于西方國家,這就使得我國對消化不良的檢查策略有别于西方國家。2015年發布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識對H.pylori感染與FD的關系和根除策略有了清晰的表述。2007年中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指南發布後,國内陸續有不少FD相關的流行病學及臨床診治文章發表。因此,有必要結合我國的研究成果和國際最新的共識意見,對我國消化不良共識意見進行更新。
本次共識意見的修訂采用國際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成立共識工作小組,在檢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圖書館和萬方中文期刊數據庫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制訂共識意見草案,然後邀請全國各地本領域40名專家,進行讨論及多輪投票,直至達成共識意見。
共識意見分為6個推薦級别: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許保留意見;A-,同意但有較多保留意見;D-,不同意但有較多保留意見;D,不同意但有少許保留意見;D+,完全不同意。條目的證據分為4個等級:高質量,進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變該評估結果的可信度;中等質量,進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響該評估結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變該評估結果;低質量,進一步研究極有可能影響該評估結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變該評估結果;極低質量,任何評估結果都很不确定。
本共識意見共分為定義、流行病學、病因和發病機制、診斷和評估、治療等5大部分共26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