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乃心之液",中醫汗證雖簡,然其形不一,要辦證精準,亦非易事。 中基理論概言汗分自汗、盜汗或為陽虛、陰虛,雖有攬總之意,不免失之籠統,茲就汗出部位以審案情,或可明晰。 一、頭汗 頭汗可為陽明郁熱,承氣湯類方治之;可為濕熱郁蒸,茵陳蒿湯或三仁湯治之;少見于肺經郁熱,于清肺熱方中重用桑葉治之。 二、胸部汗出 心窩汗出,為心氣陰虛,宜生脈散;肺氣虛者,補肺氣合玉屏風;血瘀者,血府逐瘀湯。 三、偏身汗出(慎防外風戢襲) 氣虛血瘀者,補陽還五湯;氣血不周者,十全大補;下肢癱瘓者以下體漸見汗為向愈征。 四、腋汗 心火旺,導赤散治之。 五、手足汗出 有氣虛,血虛,心火亢盛,脾胃郁熱等證型,以兼症辨之。 經常腳汗多者,用白礬、葛根各15克煎湯浸洗一周即改善。 六、餐後汗出 脾胃虛弱,宜香砂六君子。 七、漏汗 即大汗淋漓見于藥後,兼見面色蒼白,血壓下降時為亡陽危證,大劑附子,山萸或可救脫。 八、脫影 乃盜汗重症,即睡後盜汗浸濕床單如已形,宜脾腎雙補,重加山萸肉,二仙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