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達方式
叙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如果設問的的是表達方式則應從這方面考慮,尤其注意抒情與描寫的表達方式。
1、記叙
記叙人物的經曆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書憤》)用叙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還有就是《詩經》和樂府詩中的“賦”的手法,一個方面也指的是記叙。
白居易提倡“新樂府運動”,其詩也多用記叙的手法來寫,這稱為“寓情于事”。舉個例子:
采地黃者
白居易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糧。淩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注】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插:也同“锸”。鐵鍬。
這首詩的叙述與對比手法特色鮮明,試做賞析。
參考答案:
叙述:
①以采地黃者的口吻叙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
②以時間順序來叙述事情發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從頭到尾都是客觀叙述。詩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自己的愛憎之情。
對比:
①朱門與農家、白面郎與采地黃者、肥馬食地黃與采地黃者饑腸無食等對比,揭露了貧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馬”,加強了對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鋒芒更加犀利。
2、描寫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
“江月去人隻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鹭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拔刺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甯靜的美景。
與描寫有關的:寫景狀物、鋪陳、渲染、工筆(細描)、白描;
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态、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态”分為動态和靜态;“味”是嗅覺角度。
包括立足點的變化,如移步換景、定點換景、換點定景等,角度變化,包括俯視、仰視,遠景、近景等。
3、議論
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這是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曆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4、抒情
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
“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因思杜陵夢,凫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首聯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
與抒情有關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懷、托物言志。抒情方法從題材和表達方式兩方面加以判斷和區分。如果題材是描寫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表達方式更容易區分,如果是抒情、議論,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寫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蘇庠的《菩薩蠻。宜興作》:
北風振野雲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歸鴻,夕岚千萬重。
荒陂垂鬥柄,直北鄉山近。何必苦言歸,石亭春滿枝。
這首詞的上阙寓情于景。開篇兩句寫風吼雲湧、寒溪冰谷的場面,以風、雲、溪、谷的景物,從聲、色、勢、溫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氣氛。然而三、四兩句,所寫的景物和給人的感覺與上兩句迥然不同:鴻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陽緩緩飛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巒映入眼簾。此景給人以舒徐甯靜的感受。上阙就是這樣寫出了風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壇的險惡,又從鴻雁寄寓了歸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開始寫北鬥星低垂于荒陂,點明方位。丹陽在宜興之北,因而說“鄉山近”。家鄉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較容易,那寫出回鄉之思完全順理成章。可是結拍兩句卻詞意陡轉,說不必苦苦地想回鄉,宜興不久将是滿樹春光。詞人的心意是:政壇既不可涉足,則隻有借山而隐;宜興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歸丹陽?“石亭春滿枝”以景結情,寫的是想象之景,是虛寫,它在告訴人們:山中未必盡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開之日;如果心無所苦,則冬日亦視若春時。真是語淺情深,意味深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語文石老師:
教齡17年,14年高中班主任工作經驗,中學高級教師。2006年參加海澱區名師工作站骨幹教師培訓,海澱區優秀班主任。參加工作十餘年來,參加過四次北京市高考語文作文的閱卷工作。
本人教學特點:基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和對語文學習規律的研究,擅長總結學習規律,引導學生把生活融入到語文的學習之中,以扭轉學生對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的感受。重視啟發,強調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訓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