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練就強大的邏輯表達能力,隻要這3招,你也能滔滔不絕地說話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說話都是“你一言,我一語”這樣對話的。

但是一旦當我們需要說出一大段話時,我們就很容易啞口無言了,然後就陷入冷場,不知道要說什麼,怎麼說。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涉及到我們大腦不同區域的運作方式。

因為我們大腦的思考,是類似于“多線程”的,當看到一件事,我們大腦通過捕捉當前接收到的所有信息,然後就會瞬間得出一個“結論”。

例如你在街上看到一男一女在争執吵架,看到這個畫面,你的大腦就立刻明白到是怎麼回事,理解到當前這個狀況,盡管你未必明白争吵背後的原因!

但是,說話或者表達是屬于“單線程”的,就是要一字一句地說出來,從先到後地進入到别人的大腦裡面,别人才從這些信息當中,明白到你的意思。

所以從“多線程”的方式轉換到“單線程”的表達,這就需要有一個“篩選内容”、“組織語言”的過程了。

因為你不可能把大腦接收的的所有信息都說出來,也沒必要。

而這個篩選信息的過程你做得好不好,就體現出你的表達能力到底好不好。

那怎麼才能夠做好這個“轉換的過程”,讓自己可以做到滔滔不絕地表達,說出心裡(大腦)想說的話呢?

這篇文章就少講原理,隻說鍛煉方法吧!

練就強大的邏輯表達能力,隻要這3招,你也能滔滔不絕地說話 找到核心的表達中心點

我們說話,肯定有一個動機,如:

1,抒發情感;

2,說服他人;

3,解釋事情;

4,介紹物品。

諸如此類。

根據每一種動機,在我們開口說話之前,最好要有一個“表達的中心點”。

也就是說,你的表達,想讓别人知道哪些信息。

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會涉及到你“篩選内容”和“組織語言”的思維過程。

當你清楚知道,想要讓别人知道或獲取哪些信息之後,你就可以決定先說什麼,接着說,最後說什麼。

或者重點說什麼,次要說什麼,可以忽略不說什麼。

練就強大的邏輯表達能力,隻要這3招,你也能滔滔不絕地說話

例如你是一個銷售人員,顧客問你“賣的這個包包的質量怎麼樣,可以用一年以上嗎”,那麼面對這個情況,你想讓顧客獲取哪些信息呢?

當然就是關于包包有質量保證的信息。

基于這一點,就可以搜集一些與質量相關的信息,然後有“重點”地說出來,就是好處多說一些,缺點少說或者有技巧地說。如:

“請您放心好了,我們這個包包是用小牛皮制造的,皮質柔軟細膩,摸起來很順滑,表面會有特殊的紋理感和很好的透氣性。平時使用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你用個5年以上都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有時粗心大意的話,包包的邊角就會比較容易磨損,所以使用時要注意一下,避免沾上污漬。當然,保養起來也是很容易的,不會對包包有影響的。正常去使用,包包的質量問題您是不用擔心的。”

這段話,就涉及到先說什麼,後說什麼;重點說什麼,次要說什麼了。

先把包包一些好的産品特性說出來,再說出一些包包不好的地方,最後又強調包包的質量沒問題,這就形成了一個說服他人的“信息包”了。

顧客接收到這個“信息包”,其對于信息的理解,自然會受到你鋪排信息順序的影響。

那為什麼有人沒辦法說出類似這樣的一大段話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對于相關内容沒有足夠的積累;

如果你作為一個銷售員,沒有掌握到足夠的産品信息,你就沒有辦法利用這些信息去構建你的表達。

隻有當你對于當前的話題有足夠多的積累時,你才能夠衆多相關的信息中,篩選出适合的内容去構建表達。

第二,表達的思路沒有清晰的脈絡;

如果你不知道為了什麼目的去說出這段話,沒有一條表達的“中心線”牽引着自己,你就很難順着這條線去構建表達内容了。

即便你對于這個話題有足夠多的積累,可是你沒有一個清晰的表達思路,那就不知道篩選或提取哪些内容去組織語言。

解決第一個問題,隻要多讀、多背、多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行了。

而第二點,我就重點說一下。

構建表達的思路

有時候你經曆了某些事情,想要跟别人解釋(這是屬于表達動機),你也不知道如何開口。

究其原因,就是你不知道從哪裡說起,或者說,不知道從哪個切入點開始說起來。

好比說,别人問你:“你對于自己現在的人生有什麼看法?”

很多人,對于這樣一個跟自己有關的問題,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既然是自己的人生,有過經曆、有過回憶、有過情感,為什麼就不知道怎麼說出來呢?

因為在表達之前,你沒有生成一個清晰的表達思路,你就會不知道從何入手去構建表達。

這時,你回到上一步,先想一想,你想讓别人知道哪些信息?這個信息肯定是關于你對于人生的感受和體會的,有好也有不好。

如果你覺得現在自己的人生過得很有意思,那麼這就可以成為你的觀點,也就是你表達的中心脈絡。

接下來,你就需要解釋,為什麼你會覺得人生很有意思,你可以用自身的故事,一些相關的經曆,或者外界給予你的感受來“搭建内容”。如:

“我覺得人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給我的感覺很有趣。

我活到現在,三十幾歲,經曆的事情有好有壞。但我總覺得,不管自己遇到的事情是好還是壞,都是一種驚喜。就好像你拆盲盒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拆開來會得到什麼。

如果遇到好的事情,當然很開心;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很正常。而且有時候,不好的事情會促使自己獲得更好的成長,這也不是一種驚喜嗎?

我記得前兩年遇到一件事……(這裡就是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件事的結果雖然很不好,給我帶來很大的打擊,但我确實從中成長了許多,懂得人性是怎麼一回事。這種探索,對于我們人生而言不是一種有益的養分嗎?

所以,這樣一種探索型的人生,對我來說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抱着這樣一種探索的心态,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坦然對待,我們就不會那麼怨天尤人,反而會變得樂觀積極。

用力過好每一天,才能讓自己在下一次迎接更好的驚喜。”

這段話的表達脈絡就非常清晰了。

先抛出一個觀點,然後解釋這個觀點,接着又用一個自身的案例去加以說明,最後總結陳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表達。

而這個方法,就是常用的PREP法則了。

P代表Point;

R代表Reason;

E代表Example;

P還是Point。

這就是說,我們在陳述觀點時要先說結論,然後用數據化的内容來說明原因,再通過一些貼切的案例來強化印象,最後重複核心觀點,完成一次完整的表達。

這幾個步驟的要點如下: 先說結論——結論意味着清晰,明确的觀點指向行動。 再講理由----分别陳述原因,數據與事實更有客觀說服力。

接着拿出例證----有理還需有據,生動形象飽滿發言重申結論。最後将發散的思維回歸結論,強化焦點。

在你表達之前,如果能夠構建好表達的思路,接下來語言組織的過程,就會順利很多了。

就算你彙報工作,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你所說出來的話也會更有邏輯和條理。

例如你上班開例會,老闆問你“對于上個月的公司業績下滑怎麼看”,你回答的切入點,可以是修補業績,可以是闡述問題,也可以是提出解決方案。

然後你提出來的觀點,做進一步的解釋,通過搜集相關的信息來構建表達的内容,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具有邏輯的表述了。

當然,即便你做到上述的事情,有些人還是沒辦法好好表達,為什麼呢?

因為,這可能是“語言運用習慣”的能力問題了。

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我們運用語言的能力,會影響到我們表達能力的好壞的。

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果我們準确說出一句話都比較吃力,那就更不用說讓你去說出一大段話了。

在我們進行口語表達的時候,用詞用語以及語法規則,是不會像書面語那麼嚴謹的。但沒那麼嚴謹,并不代表你就能說得好。

因為想要說得好,需要依賴你的表達語感和習慣。

例如這句話:“如果有一個人,信誓旦旦地跟你說做某件事肯定會成功,肯定會賺到錢,肯定有所收獲,那麼你最好對他這句話的真實性打個三折。打了三折之後,他說的話才會更加接近真實的情況。”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類似意思的話語呢?

你可能很難做到。因為你并沒有說這番話的語言習慣,如“用三個肯定的排比”句式,或者想不出要用“信誓旦旦”這個詞,甚至不會用“打折”這種比喻。

運用語言習慣會決定我們說哪些話更容易,說哪些話會更困難。如果你很少說類似的話語,那麼你說的時候,可能就會磕磕碰碰、吞吞吐吐,很難找到恰當的詞語去表達。

例如你平常吃東西,不管吃什麼都說這個東西好吃、這個菜很香、這個飲料很好喝之類的,就沒别的說法,那麼你就很難說出其他更加複雜的話語了。

一旦你的語言運用,都習慣于那種簡單化、通俗化的表達,你就很難用複句或者比較多變的詞語,去進行表述了。

如果這時讓你說一大段話,你自然就找不到更多恰當和準确地表達句式,然後你就會停下來思考,這句話怎麼說才好、才恰當,最終你就會說得磕磕碰碰,而不流暢了。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主要的方法:

1,朗讀;

2,複述;

朗讀不同的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表達句式,積累語感,從而拓展我們的語言運用習慣。而複述,就是鍛煉自己根據别人的表達邏輯和詞句運用,來說出自己的話。

例如這段話: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角逐,就好像下棋。你進一步,我退一步。彼此都會根據對方的動向,來調整自己的下一步棋。所以局勢往往會處于動态的變化之中。”

如果你平時很少說“利益角逐”、“動态變化”這些詞彙,通過朗讀,你就可以積累這種表達形式。

而通過複述,你可以把這種表達的邏輯刻印在自己腦中,下一次就可以用類似的話語說出來。如:

“我覺得與人相處很像下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大家都會根據對方的走法來調整自己下一步的做法。所以彼此的關系,不會一成不變的。”

這樣不就學到新的表達方式了嗎?

平時多讀一些文章,然後針對某些不錯的鍛煉進行複述,不流利就多複述幾遍,直到自己能夠脫口而出,你的表達能力自然就會越來越厲害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