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北京安定醫院網絡成瘾門診開診:确診為遊戲成瘾比例低

9月24日下午2點,北京安定醫院成瘾門診室副主任醫師盛利霞坐在門診樓2樓專家門診的18診室,準備接診她的“第一位病人”。

這是網絡成瘾專病門診開診的第一天。

據媒體報道,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及成員國同意并通過了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正式認定了将“遊戲成瘾(也稱為遊戲障礙)”列入精神疾病的範疇,該标準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近年來遊戲成瘾的人越來越多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網絡遊戲賭博。而且我們中國是主要提出國之一,因為我們确實在臨床中發現了很多這種已經影響到他日常休閑、工作、生活的案例。”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田成華曾對海外網表示,“遊戲成瘾”正式劃歸為一種疾病,将對患者接受正規治療有很大幫助。如果不列入精神疾病的話,醫院就不能收治。以前醫院偶爾會收治此類病人,但并不是以“遊戲成瘾”的診斷來收的,而是通過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方式。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平時門診中遇到很多人過來咨詢網絡成瘾問題,但醫院接診醫生不都是成瘾專業人員,給出的建議參差不齊。這樣不便于家屬和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所以就組織了專業人員開設了這麼一個門診。”

據公開資料顯示,盛利霞擅長精神科常見疾病,特别是藥物依賴的診治。她是《中國醫刊》和《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的編委,曾發表過《具有依賴潛力的藥品在臨床的合理使用》(臨床藥物治療雜志),《酒精依賴患者的小組康複措施 》(中國醫刊),《對精神障礙分類的一些認識》(臨床精神醫學雜志)等文章。

開診:确診為“遊戲成瘾”的比例極低

根據 WHO 的定義,“遊戲成瘾”患者主要呈現有以下三種特征,并通常持續了至少 12 個月:●在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長、開始和結束,以及遊戲情景上缺乏自制●将玩遊戲優先排在其他生活興趣與日常作息行為之上●在過度玩遊戲導緻負面影響後,仍會持續甚至加大玩遊戲的力度

盛利霞透露,此前,國家衛健委就ICD-11中“遊戲障礙”相關的診斷目錄從臨床表現、診斷到治療都做了進一步的詳盡解析,相關文件即将出台。

2019年7月,衛健委官網發布了關于遊戲障礙防治的專家共識及核心信息宣傳漫畫。漫畫顯示,遊戲障礙是一種成瘾性疾病。遊戲是正常行為,但遊戲過度可導緻遊戲障礙。

漫畫還顯示,遊戲障礙的主要特征是,對遊戲失去控制,遊戲優先于其他活動,強行停止可出現精神萎靡,情緒或行為失控等反應,通常持續12個月以上。遊戲障礙可以有效幹預,但易複發。遊戲障礙會嚴重損害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應及時去正規專業機構求助。

不過,盛利霞表示,因為“遊戲障礙”剛剛被列入精神疾病的範疇,目前還沒有類似于診斷抑郁症的量表去測查評估,主要依賴于臨床經驗來評判。

盛利霞曾經接診過一個遊戲成瘾的中學生磊磊。據盛利霞表述,磊磊在沉迷于網絡遊戲之前,學習成績十分優異,考上了重點中學。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網絡遊戲,晚上開始用爸爸媽媽的手機玩遊戲,早上再把APP 删掉。

因為學校禁帶手機,磊磊便找各種借口不去學校上學,在家玩遊戲,慢慢學習成績下降,身邊的同學和老師對他的能力産生質疑。磊磊的情緒出現自卑等不穩定情緒。現實生活中的不滿和遊戲升級帶來的成就感和榮耀感形成巨大的反差,磊磊更是沉迷于遊戲。這種情況持續了12個月以上。被醫院收治之後,盡管醫生控制磊磊玩手機的時長,但磊磊還是會借病房中其他病人的手機來玩遊戲。

雖然磊磊被診斷為遊戲成瘾,但依照盛利霞的臨床經驗,能夠診斷為“遊戲成瘾”的患者比例并不高。24日下午,盛利霞共接診四位患者,沒有一例被确診為“遊戲成瘾”。

精神病小遊戲_精神病遊戲_精神病的遊戲怎麼玩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其中一位患者有抑郁情緒,出現自殘行為,屬于抑郁症。患者并非喜歡玩遊戲,隻是因為晚上失眠,用手機刷新聞,看抖音等消磨時間。“這例抑郁症的患者,我就把他轉到相關科室去治療了。”

工作中還發現有的是患者和家屬産生了觀念上的沖突。孩子希望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或者電競選手的工作,但是父母認為這是不務正業,強制孩子遵從父母的意願,于是來醫院咨詢。

“這種職業選擇矛盾沖突不屬于疾病範疇,也不是醫生能解決的問題, ”盛利霞說。

治療:心理治療與行為訓練

确診為“遊戲成瘾”之後如何治療,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遊戲成瘾”治療主要依賴于心理治療和行為訓練。如果有抑郁或焦慮等不良情緒,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

對于住院的患者,還會對患者的行為進行訓練,主要是幫助患者學會管理自己,控制玩手機的時間,讓他習慣沒有手機的生活。如果是學生的話,會讓他在治療的空餘時間去學習,恢複上學的正常作息。”盛利霞說。

經過一兩個月的治療,孩子在出院之前基本有穩定的情緒并且逐步恢複正常的學習和作息狀态,盛利霞說,不過,患者回家之後是否又恢複原狀,沉迷手機,這就需要家長和醫院的持續配合實時關注孩子的動态。

“因為青少年時期還處于腦發育不完全的階段,自我管理的能力還不是特别好,有些時候還是需要家長協助和引導,但是千萬不要過度管理”,盛利霞說。

随着網絡遊戲在中國流行,治療網瘾的機構、學校也開始興起,電擊治療、封閉式訓練、軍事化管理等種種戒斷方式更是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孩子在網瘾機構、學校遭受虐待甚至死亡的事件也屢見報端。

盛利霞說,把孩子送入訓練營的治療方式,可能部分孩子會恢複正常狀态,但是因為孩子最終要回家,而家庭不能像訓練營那樣進行管理孩子,最終療效如何不好評判。而醫院除對患者進行治療外,還要對家屬開展健康宣教,和醫生密切配合,因為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長:焦慮、控制、亂投醫

經過遊戲成瘾的治療之後,如何判斷是否痊愈呢?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隻要患者能夠自己管理自己合理使用手機,社會功能恢複、情緒穩定就算好轉。但家屬往往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家屬更多地要求是,隻要不用手機了,成績就能恢複到原來的水平。社會功能恢複并不意味着學習成績回到原來的水平,應該是正确地使用網絡,但不是不用,因為它畢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盛利霞說,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和醫生之間存在差異,看病過程中有一大部分時間是在給家長做科普教育。

實際上,盛利霞在接診過程中發現,孩子和家屬的說法往往大相徑庭。基本上家長都認為孩子沉迷遊戲,但每個孩子的情況卻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因為不擅長玩遊戲并不喜歡玩遊戲,隻是晚上失眠用手機看新聞,刷抖音等消磨時間。有的孩子做的是計算機編程,軟件開發卻被誤認為在玩遊戲。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首席心理專家沈家宏曾對媒體表示,遊戲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可能會導緻一些父母給孩子亂貼标簽,說孩子是遊戲成瘾。

即使在遊戲成瘾沒有被列入精神疾病之前,很多家長也會把孩子送入不正規的戒網機構進行治療。

綜合有關網瘾治療及機構的相關報道,孩子在網瘾機構受虐待甚至身亡的事件不在少數。

有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就認為是玩手機的問題,實際上影響成績的因素有很多,盛利霞建議,家長沒有必要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緊張,要和孩子去溝通,怎麼去教會孩子管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争議:電競從業人員不納入遊戲成瘾診斷範疇

實際上,早在2018年6月,WHO将“遊戲障礙”納入ICD-11草案,并給出詳細的定義之時,就遭到了多家遊戲機構的聯合反擊。

據包括美國、加拿大等來自全球各地的遊戲協會共同簽署的一份聲明顯示,電子遊戲幾乎橫跨所有類型、設備和平台,全球範圍内有 20 億人享受着遊戲帶給他們的樂趣。這些遊戲的教育、治療和娛樂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

以電競大國--韓國為例,韓國相關委員會表示對WHO的決定密切關注,目前并沒有認可,北京韬安律師事務所遊戲團隊高級顧問孫磊告訴南都記者,遊戲是韓國的支柱産業,韓國認為産業是第一位的。韓國是最早開始限制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的國家,但這項規定已于6月27日廢除,“都是為了遊戲産業做鋪墊”。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電競從業人員不納入遊戲成瘾診斷之内,“因為我們知道現在有一部分人專業做電競遊戲,這是他的職業,所以不能說他玩這個對他的社會功能是有損傷的。”

另外,也是為了防止對遊戲擴大化理解,談網絡遊戲色變,才對遊戲成瘾做了明确的界定。

不過,要想成為專業的電競選手,往往要在某款遊戲中打到很高的段位,在遊戲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在此之前,會不會被診斷為遊戲成瘾呢?

盛利霞認為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這時候需要家長和孩子溝通,明确孩子的職業傾向。如果孩子有天分,可以考慮;如果孩子沒有天分,或需要另作打算。但不管怎樣,都最好完成基礎教育。“電競遊戲和高科技都在不斷發展,當你的知識很狹窄的時候,就算是一個電競手,也不是一個好的電競手”。

除此之外,針對遊戲成瘾診斷的科學性,精神學界内部也有不同意見。據外媒報道,專注于研究暴力電子遊戲利弊的學者 J. 博士曾在接受知名遊戲媒體采訪時表示,WHO将遊戲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的舉動過于草率,因為并無足夠的支持證據。

沈家宏曾對媒體表示,将遊戲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利弊并存。一方面,利于研究它的發病機制、流行病學、預防措施,将喜歡玩遊戲和遊戲成瘾的人群區分開來。但另一方面,由于醫務工作者診斷水平參差不齊,可能将一部分人誤診為遊戲成瘾。

(磊磊為化名)

南都見習記者 韓曉丹潘穎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