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啼鴦催芳草染藍,光陰彈指過春三”。春,在彈指一揮間,悄然而逝,轉眼間又迎來了另一個季節,夏。
(南宋) 劉松年 《江鄉清夏圖卷》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人事”
夏日炎炎,但初夏舒适自然,依舊留存着春日的和煦,彼時吳地“肥環瘦燕權閨秤,綠筍紅纓賣市籃” ,真是好不熱鬧!
餞春筵
立夏既已到,自然春天是已然過去了,但在這節氣更替期間,吳地可是又生長出不少美食。所以,懷抱着對春天的眷戀和美食不可辜負的心情,農曆四月,最遲在立夏,吳地人會特地設筵席,為春“餞”行。
在餞春筵上,最不可少的就是櫻桃、青梅和麥子,由于在立夏時期才得見,故叫作“立夏見三新”,專用來祭祀祖先,招待賓客。此外,在筵席上,一般還會放上海蛳、饅頭、面筋、芥菜、白筍、鹹鴨蛋、蠶豆等時鮮美味。當然,還少不了飲品,燒酒、酒釀亦會擺放上桌。而且,如若在這段時間上街,酒家還會将新釀送給前來購買東西的老顧客,稱為“饋節”,為的是留住顧客,再續來往。
(南宋)佚名 《櫻桃黃鹂圖》上海博物館藏
其實,“筵春筵”也可稱為“櫻筍廚”。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中就引用《秦中歲時記》的一句話,“長安四月已後,自堂廚至百司廚,通謂之櫻筍廚”,故農曆四月之後的宴席可稱 “櫻筍廚”。大概原于此時正是吃櫻桃和筍的時節,畢竟此時吳地的筵席上也大都少不了光福西山的櫻桃和湖州的筍,可以說“一半櫻桃一半筍”,才乃“真隽味也”。
鹹鴨蛋、燒酒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州,還有立夏日吃鹹鴨蛋和喝燒酒的習俗。
蘇州人之所以對鹹鴨蛋青睐,是因為其性涼,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等功效,對于應對炎熱濕悶、疾病高發的夏季,有一定作用。另外,鴨蛋外表圓潤,極易滾動,吃鴨蛋也是寄寓兒童能夠順順利利地“滾”過難捱的夏季。在今天看來,也還是有道理的,畢竟相較于雞蛋而言,鴨蛋極富鐵、鈣,更能預防兒童貧血和促進骨骼生長。
(清)犀角荷葉杯 蘇州市博物館藏
至于燒酒,那更是不能少的。蘇州的酒,被稱之“吳酒”,自春秋吳國時就開始制作,而後一直流傳,唐時擔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還将釀酒技藝加以改進,以緻口感香醇,回味無窮,宋元時更是小有名氣,打出了橫泾燒酒等招牌,到乾隆時,還被當作貢品進奉。不過,吳酒如此好喝的原因,除了有高超釀酒技術加持,當然也離不開當地的好麥、好水。所以,立夏之日,自然是要好好品味一番新麥釀出的好酒,一口下肚,實是痛快!
孩童 “滾”夏
對于古人而言,夏季是有些難熬的,不僅天氣炎熱,而且還容易爆發各種疾病。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就曾寫到,“使天隻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死必稀”,可見夏季的高風險性。所以,這也不免大人擔心自家孩子,畢竟兒童的抵抗力終歸是要差些。
(南宋)佚名 《乳鴨圖》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于是乎,在立夏之時,家長們就會開始有所防範。像上文提及的吃鴨蛋,就必不可少。此外,還要在脖子上用再挂上一個鹹鴨蛋(即用紅線編結成一個蛋網,把蛋放入後挂在孩童的脖子上即可)。有些人家,還會選擇去西園寺燒香,特别是給園中的四大金剛燒香,祈求孩子強健無傷,平平安安度過夏天。雖說是迷信,但也多少能尋求到一些安慰。還有些貧窮人家,會給孩子吃點貓、狗食,希望他們能夠不易生病。當然,現在醫學發達,自然是不必如此了。
立夏秤人
吳地還有一習俗,即在立夏日用一大秤秤人體重,并且還要記錄在冊,目的是為了和來年立夏時的體重做個比較,看看一年來是胖了還是瘦了。不過也有在同一年立秋時複秤的說法,即看看一個夏天來,人的體重變化。據蘇州本地人袁景瀾的調查,發現蘇州清代以前的郡志不曾記載這樣的習俗,但在清嘉慶二十五年的《吳門補乘》中則有記載,“立夏,飲七家茶免疰夏,家家以大秤權身輕重”。所以,大概立夏秤人的習俗是清代起才漸漸興起的。
清嘉慶二十五年《吳門補乘》刻本
吳曼雲曾作詞《江鄉節物》,将立夏秤人的場景生動诙諧地描寫出來,“衡懸逐一判低昂,輕重休誇躐貌強,莫是菓人須論價,就中愁絕是豬王”,“豬王”一詞足以可見當時的人對于自己的體重還是有所在意的。所以,夏日美食多多,但也不要貪吃哦!
疰(zhù)夏飲七家茶
吳地人把入夏後,把睡眠質量下降和食欲減退的情況稱之為“疰夏”。“疰”是吳地方言,一般用以形容對某事物感到厭惡,所以“疰夏”,也有讨厭夏天的意味。
吳俗以為,隻要在立夏日用去年除夕的撐門炭煮茶即可預防。但這茶葉,不能拿自家的,須得是鄰裡街坊的,且要七戶,這也是緣何叫作“七家茶”。七家茶做法不一,可以摻和各色水果一起煮,例如桂圓、荔枝等,還可以配着麥、豆和糖一起煮。當然,還有其他飲食也可防止“疰夏”,譬如用蠶豆和着小麥煮成的“夏至飯”。據說食用李子也有助于防止疰夏。
(明)唐寅 《品茶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迎接夏天,可要做好充分準備!
“蠶事”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是江南農事的真實寫照。而吳地身為絲綢之鄉,自然更是無比繁忙。
祈蠶
吳郡西山及太湖的諸多山村,不宜種稻,故大多以蠶桑為業,農曆四月對他們而言是“蠶忙”的時節。為了祈求今年養蠶順順利利,每一戶都會擺上醪酒、豆(應是蠶豆)和肉等,争相向神祠敲鼓祈求。屆時“巫讴雜進,杯珓占年,小姑拈香默祝,童子舞柘跳踉”,一齊祈求今年蠶事順利,待到夕陽西下,才各自歸家。
吳地人相信,經過祈蠶後,他們的桑樹會茁壯生長,蠶會順利成長、結繭。但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養蠶禁止
蠶室禁止有刺激性氣味,如麝香、檀香和蔥、韭、蒜等;禁止敲擊門窗等,制造聲響;禁止夜晚有強光射入等;禁止忽冷忽熱……
養蠶過程中禁止說“死”“腐”“生姜(‘姜’同‘僵’)”等。“筍”要叫“長頭”或“長高”,“鹽”要叫“鹹塌塌”,“醬油”要叫“黑塌塌”,“豆腐”要叫“白肉”等……
(南宋)劉松年(傳)《蠶事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養蠶也要讨口彩,所以,在堂屋、蠶室裡會挂上寫有“蠶花念四分”或“蠶花念八分”的紅紙。“念”與“廿”同音,是希望養蠶多出絲,能夠賣個好價錢。
立夏開蠶黨
祈蠶儀式過後,蠶農幾乎閉戶,不相往來。此時,家家戶戶會在自家門上貼上紅紙,或是挂上叫作“棚薦”的草簾子,以防止他人入内,打擾“護種”。護種的主要目的是暖種,即将蠶卵保溫,以促使孵化。一開始是用衣服包裹(俗稱“打包”),放進熏籠烘上一宿後,再放進棉絮中焐。要是天寒,則要靠人的體溫孵化。“護種”的過程是辛苦的,因為要一直确保溫度适當,所以需要不分日夜密切關注,直到蠶卵由褐色轉成綠色(俗稱“轉色”),才算接近尾聲。屆時等待蠶蟻孵出即可。
(南宋)梁楷 《蠶織圖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護種之後便是“收蠶”,也稱“收蟻”。對于蠶農而言,這一步是極其神聖的。屆時他們會燒火烘烤初生的蠶蟻,等待其蠕動後,再用鵝毛輕拂(這一步在《吳郡歲華紀麗》中也被稱作“攤烏”)。接着,便是從初眠等至三眠(一般三天三夜為一眠,南方有些蠶需“四眠”),便可以上山(将熟蠶上蔟,“蔟”即用麥稈制成的供蠶吐絲做繭的設備)、分箔(将不同眠期的蠶分開進不同的箔,“箔”即養蠶用的竹席)、煮繭、缫絲,曆時一月後各種禁令皆解除。
吳地人把當地養蠶者稱之為“蠶黨”。待到養蠶結束以後,有些人會覺着養護蠶實在太過辛苦,于是在立夏後便跑到太湖南邊的村子裡買已經經過了“三眠”的蠶。由此,便有了“立夏三朝開蠶黨”的說法,即蠶農在立夏三天左右就要将蠶拿去售賣。
賣新絲
當蠶登上箔以後,白繭就會慢慢地被制造出來,等到每一張竹席上都結滿的時候,蠶農們都興奮不已。屆時,養蠶的婦女們會相約一同缫絲。範成大在《缫絲行》中就寫到繁忙快活的缫絲之景,“姑婦相呼有事忙,舍後煮繭門前香。缫車嘈嘈如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足以可見當時家家戶戶一同缫絲的熱鬧景象。
缫絲完成以後,婦女們就會帶着白雪一般的絲線到城中去買。而每每此時,收絲客也會在在集市中彙聚,收購新絲,待到收購完最後一批晚蠶絲才會散去,而這段時間就謂之“賣新絲”,是吳地夏初的獨特市集。
立夏“打卡”
上文孩童“滾”夏中曾提及,為了兒童能熬過疾病爆發率更高的夏日,有些家長會選擇在立夏日去到西園寺祭拜四大金剛,以求孩子身體健康。故,吳地有立夏日去到西園寺祈福的習俗。
雖說如今是不常見了,但立夏的蘇州還留有晚春的氣息,滿眼望去,翠色連天,氣溫也是恰到好處。所以,若有時間,也不妨在立夏日去西園“打卡”一番。
西園
西園,屬于蘇州園林中寺廟園林一類,與一般的文人園林不同,古刹韻味濃厚,其由兩部分構成,即戒幢律寺和西花園,兩座景觀之所以會融合,還得追溯到明代。西園所處之地,原本隻有元代至元年間(1271-1294年)建起的歸元寺,即如今的戒幢律寺。不過,由于各種原因,寺廟至明時逐漸衰弱。直到明嘉靖(1522-1566)後期,太仆少卿徐泰時罷官歸家建設居所時,才将其改建為宅院,更名“西園”,與同期徐在阊門外建造的東園(即今留園)呼應。所以,西園既有古寺的内涵,也有園林的特點。
民國二十二年 曹允源《吳縣志》書影
遊覽戒幢律寺,得從福德橋進去,你會遊經橫額寫着“敕賜西園戒幢律寺”和豎額寫着“震國戒幢”的牌樓,也是就當年宣統皇帝欽賜的名稱,接着進門直走,會路徑鐘樓和鼓樓,到達天王殿(裡面即四大金剛),再順勢往前走,便是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數五百羅漢”活動)。然後穿過如意巷,就會抵達西園寺素面售賣處,素面味道鮮美,澆頭入味,一定要去嘗上一嘗。
圖源 西園戒幢律寺公衆号
至此,古寺就已欣賞的差不多了,彼時應已踏入了西花園,不過你可能感覺不太到,畢竟西園營造的就是“寺在園中,園即寺景”之感。而在這兒你會看到放生池和湖心亭,池中流水清澈,還能看見幾隻大鼈在池水中遊動。到此,整座西園寺幾乎就已遊覽完畢了,沒有花上很久,但确實一場心靈的療慰之旅!
或許,這就是蘇州古寺帶給人的治愈感。所以,立夏日,去西園寺走上一遭,也能讓心中平靜,勇于迎接炎熱難耐的夏日。
結語
初夏舒适,于是古人便創造了一些獨特的夏日活動,并将這段時間當成節日,稱之為“立夏節”,将平常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就算現在看來也不覺無聊。
所以,立夏日,還請諸君盡情享受,度過愉快的一天,如若不知該做什麼,不妨也學吳地人一般,做一桌餞春筵,或是到西園寺“打卡”,倒也惬意!
參考文獻:
1. 清嘉慶二十五年《吳門補乘》刻本。
2. 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鉛印本。
3.(清)顧祿撰;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年。
4. 蘇州園林管理局《蘇州園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
5.(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6. 普仁主編;慈冰等編寫:《西園寺》,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1年。
7. 林錫旦:《太湖蠶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
8. 蔡夢寥,蔡利民:《四季風雅 蘇州節令民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