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說上一張方子,可以美容養顔。
方名叫三白甘草湯,出自明代的《醫學入門》。
三白指的是白芍、白術、白茯苓,再加一味甘草,四味藥就是一個方子。
什麼道理呢?給大家解讀一下。
是這樣的,大部分中藥都是用根,白芍也一樣,它是芍藥的幹燥根皮。
我們欣賞一株植物,關注最多的是它的花啊,葉啊,那長在地下的根呢?大多時候無人問津。
芍藥開出的花很漂亮,很大很豔麗,可以和牡丹媲美,由此我們聯想到它的根,它的根一定是很結實的,一定有着很強的收斂之性。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通俗點的例子,就像放風筝一樣,風筝越大,手裡的線攥的越緊,否則它就飄走了。
所以白芍補血,是一邊補,一邊收,讓補進去的血不那麼快散掉。什麼才是最好的美容藥?中醫認為就是人的氣血。有了氣血的滋養,肌膚看上去才會紅潤有光澤。
白芍還能幹嘛,能柔肝緩急,人一着急就容易起肝火,肝火老在那兒燒着,不光連累其他髒腑,它還燒皮肉。所以很多人說最近一段時間覺得皮膚幹燥,不怎麼滋潤,以為是缺水了,就去補水,補來補去,發現沒什麼用,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肝火旺的人皮膚也會幹枯。
白芍柔肝緩急,能把那種劍拔弩張的感覺揉散,捎帶還能養養陰。這裡簡單的說一下白芍和赤芍的區别,赤芍偏瀉,擅長活血,白芍偏補,擅長補血,是這麼個區别。
不過白芍雖然好,但也有缺點,帶點寒性,脾胃虛寒的人用了可能會受不了,會腹瀉,怎麼去糾正它的這個偏性呢?就是在方子裡加一點佐藥,像白術呀,甘草呀,白芍跟甘草碰到一起,千古名方芍藥甘草湯就誕生了,張仲景非常得意的一個方子。再看那白術,白術是溫性的,這樣一溫一寒,交替着來,會好很多。
接下來輪到哪一味藥了?白術。
白術對脾胃非常友好,古往今來,很多補脾胃的方子裡都有它的身影,比如四君子湯,比如參苓白術散。首先是它的顔色有一點發黃,黃色入脾,脾胃在中醫五行上來講屬于土髒,偏好黃色,這是第一點。其次,它的味非常香,也是和脾胃相契合的。
我們說誰給面部供血最充足呢?就是人的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它是氣血的加工廠,脾胃一旦受傷了,加工出來的都是些次品,是人體不需要的東西,比方說痰濕。而且翻開經絡圖,我們還會發現胃經是直接通達于面部的,所以脾胃不好,多多少少會體現在臉上。
總得來說,要想氣色好,不光要補血,還要完善氣血生化機制,就是要把脾胃養好。
往下,茯苓。
茯苓的第一個妙用是美白,可以退皮膚上的黃氣,大家知道,古代是沒有護膚品的,那麼,古人是如何美白的呢?就是用白芷啊白茯苓啊等等一些潔白的藥材來制作各種天然的美容秘方,取的是以白潔白之意。
《本草品彙精要》裡有把茯苓磨成粉塗在臉上美白肌膚的記載。
《神農本草經》裡說茯苓可健脾祛濕,美白,養發。
茯苓的第二個妙用就是健脾,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祛濕,把脾胃裡的濕氣利出去,一方面是補脾胃之氣。
茯苓健脾的作用雖然不如白術,但力量和韌性卻是不可小觑的,有點像老牛耕田,在一點一滴中幫助我們的脾胃,糾正我們的偏頗,也正是因為茯苓這種不溫不燥,不寒不熱的性子,所以它又是一味非常好的藥食同源之物。就連慈禧太後也喜歡用茯苓來養生,比如把茯苓做成茯苓餅來食用。據說現在的茯苓餅最早就是從清宮禦膳房流出來的小食。
甘草可以調和諸藥,可以補脾胃,炙過以後補益的作用會更好。
最後我把方子寫下來。
三白甘草湯:白芍、白術、白茯苓各6克,炙甘草3克,把這四味藥水煎後,代茶頻飲。
什麼樣的人适合用這個方子呢?
因為氣血虛寒導緻的皮膚幹燥、粗糙、萎黃、暗沉,這一類型的人比較适合拿來當茶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