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北齊的困境:崇胡抑漢,二元二都,高氏江山因它而興,也因它而亡

北齊武平七年(576年)十月,周武帝派三路大軍進攻北齊,一番血戰後,逼近晉陽,後主高緯得知後,打算投奔突厥,但在逃亡途中,随從紛紛離他而去,不得已,又退回都城邺城。

君主逃亡,晉陽也無心守城,很快就被攻破。

晉陽是北齊重要的軍事中心,晉陽城破,意味着北齊再也無力抵抗北周的進攻。

眼看就要亡國,高緯不願當亡國之君,匆忙禅位給太子高恒,改元隆化,而後從邺城出逃,相當于直接放棄了都城。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

就這樣,邺城輕松被北周占據,北齊事實上已經滅亡,餘下的時間,不過是搜尋逃亡的高緯罷了。

隆化二年(577年)正月二十五日,高緯在青州被俘,至此,立國二十八年的北齊正式滅亡。

北齊算是後三國時代國力最強的政權,也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政權。

但可惜,卻是最先出局的政權。

有人說,北齊昏君叠出,給了北周機會,這隻是客觀原因,事實上,北齊亡國的根源在于其立國之初的崇胡抑漢、二元二都之策。

誠然,崇胡抑漢,二元二都确實讓北齊得以建立,并且以此興盛起來,但這種明顯落後的政策,在後期嚴重拖垮了北齊的發展,最終被政策更先進的北周所滅。

可以說,北齊興于崇胡抑漢和二元二都,但最後也是亡于崇胡抑漢和二元二都。

崇胡抑漢大家其實可以理解,那什麼是二元二都呢?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

所謂的“二元二都”,即北齊采取的兩都制,即邺城和晉陽都是北齊的都城,其中晉陽的地位更重要,而在兩都制下,北齊的皇帝們經常在晉陽和邺城之間往返,這就造成了事實上的雙中心,也必然導緻兩都之間的權力分配問題。

當然,之所以采取兩都制,也是北齊立國之初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北齊所處的南北朝時代,雖然距離十六國時期已經很遠了,但自十六國時期的胡漢矛盾,卻始終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最先建立的漢趙,采取的胡漢分治、胡胡分治制度,即漢人和胡人分别管理,漢趙的主體屠各部和其他胡人分開管理。

很顯然,這種全面分治的嘗試很快就是失敗了,漢趙最終亡于後趙。

而後趙這次學乖了,胡漢可以分治,但五胡都是胡人,算是一家人,團結五胡,這次算是避免了内讧,但卻引起激烈的胡漢矛盾,最終還是分崩離析,亡于冉闵手上。

而冉闵則是仇視所有胡人,再一次引起胡漢大戰,直到前秦苻堅時期,才短暫的一統北方。

前秦之所以能夠一統北方,就是采取胡漢并重的政策,不管什麼民族,都是一視同仁,将北方各族都安撫了下來。

然後,苻堅就飄飄然了,打算滅了東晉,一統華夏,卻在淝水之戰戰敗,前秦四分五裂,再度回到前秦一統之前。

淝水之戰

而前秦之後,再度一統北方的就是鮮卑族的北魏。

當然,北魏能夠崛起,得感謝慕容鮮卑,參合陂一戰,後燕慘敗,而後在北魏的蠶食下,整個河北精華地盤都被北魏奪取,成為了北魏的經濟基本盤。

說實話,北魏的拓跋鮮卑長期生活在草原,和這些漢化很深的五胡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别,五胡們也無力阻擋勢頭正盛的北魏,最終北魏得以一統北方。

而随着北魏疆域的擴大,也面臨十六國時期面臨的胡漢問題,這一次,北魏來了一個不一樣的,咱不搞十六國混亂的胡漢分治和胡漢并重了,咱搞地緣隔離。

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就讓他們繼續待在草原,而生活在中原的民族,就讓他們繼續生活在中原,互不幹擾,各自發展,其中草原民族提供軍事力量,中原各族提供經濟支持,互補起來。

這樣一來,大家和之前一樣生活,也就避免了各族之間的互相内讧了。

而為了方便統治,北魏前期,選擇在平城定都,這裡處于草原和中原的中心,方便控制兩邊。

平城位置

除此之外,北魏還學中原,在草原上搞了“八部大人制”,打破原先的部落制,相當于對草原民族進行編戶齊民,而為了防備興起的柔然部,北魏還在北方設立軍鎮,征戰可以換取軍功,而且北魏皇帝時不時親征,不少人将北方的軍鎮當做升遷的好地方,一時間,北方軍鎮成為了北魏最為重要的軍事基地。

然而北魏一統,畢竟靠的還是武力壓制,可以壓制一時,但不能壓制一世,加上北魏統治簡單粗暴,官員都沒俸祿,全靠搜刮為生,關中百姓苦不堪言,起義動亂時常爆發。

因而到了馮太後時期,開始進行改制,最終在孝文帝手上完成了漢化。

說實話,孝文帝漢化的本質,其實是順應漢人掌權的需要,本質上就是将北魏權貴變為了漢人門閥士族。

而在漢化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标志就是遷都洛陽。

對于孝文帝來說,平城太偏北了,而且漢地的離心力一直都在,待在平城,難以掌控漢地,而且平城缺水,堂堂都城,動不動就饑荒,實在影響統治了。

就這樣,孝文帝選擇遷都洛陽,而後在洛陽進行了全盤漢化,徹底擁抱整個漢人士族。

洛陽是東漢、魏、晉的都城,是漢都的象征,定都洛陽,就是為了拉攏漢人士族群體。

隻是孝文帝遷都洛陽了,但北方軍鎮可就慘了,地位一落千丈,且漢化和他們無關,政治、資源、地位待遇降低的同時,還要世代為軍戶,徹底被孤立起來,這日子一天比一天難受。

對于北方軍鎮來說,孝文帝遷都,就是背叛了二元帝國,徹底放棄草原,鐵了心要當漢人王朝了。

孝文帝遷都

于是趁着柔然入侵,北方六鎮宣布起義,而在平定六鎮大起義中,爾朱榮崛起了,盡管六鎮起義沒讓北魏傷筋動骨,但胡太後沒有吸取教訓,在處置叛軍遺留問題中沒有妥善處理,強将他們安置在河北地區。

最終這幫人在河北發動起義,河北起義又帶動了關隴起義,讓高歡和宇文泰得以崛起。

至于爾朱榮,趁着胡太後毒死兒子孝明帝元诩之際,打着報仇的旗号進入洛陽,扶持孝莊帝,在河陰之變,屠戮一幫北魏權貴,自己成為了權臣。

爾朱榮本質上是北方軍鎮勢力的代表,而孝莊帝身為北魏皇帝,本質上代表了漢人士族門閥,這人爾朱榮有些兩難。

想要篡位,這幫漢人士族必然不會聽命的,強行篡位,勢必引起大亂,但如果不篡位,自己必然要待在洛陽,豈不是抛棄了北方的軍鎮勢力?

思來想去,爾朱榮決定學曹操,也搞個霸府,爾朱榮坐鎮晉陽,靠近北方,孝莊帝待在洛陽,充當凝聚漢人士族的吉祥物,相當于重啟了二元帝國模式。

這樣一來,不管是北方軍鎮還是漢人士族,都能掌握權力,皆大歡喜。

隻是爾朱榮願意,孝莊帝可不願意,自己是皇帝,憑什麼要将權力分出去,因而謊報爾朱皇後生子,将其騙入宮内刺死了。

然而孝莊帝本身勢力太弱,刺殺爾朱榮後沒法安撫爾朱氏餘部,最終在爾朱氏勢力反撲下身死,北方再度亂了起來。

在這個期間,宇文泰和高歡紛紛趁機拜托爾朱氏的控制,作為河北勢力代表的高歡擊敗爾朱氏掌控了傀儡皇帝節闵帝,但節闵帝不怎麼聽話,高歡又廢了他,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

至于宇文泰,則成為關隴勢力的代表。

從本質上來說,高歡現在和爾朱榮時期沒什麼兩樣,為了維系統治,他也學爾朱榮,以晉陽為根基,将其作為遙控洛陽的霸府,而洛陽,則留着繼續安撫漢人。

然而為了安撫兩撥人,高歡不得不兩頭跑。

然而在古代,晉陽和洛陽交通可不怎麼便利,而且還隔着太嶽、太行兩道大山,來回奔波,簡直就是折磨。

而孝武帝不甘當高歡的傀儡,在宇文泰謀臣于瑾的勸說下,直接投奔了宇文泰。

這就要了高歡老命了,高歡能夠掌權,就是靠孝武帝這個傀儡天子的,如今傀儡跑了,自己還沒追上,差點氣死。

不過北魏宗室還在,大不了在立一個罷了,隻是這個洛陽,實在太遠了,必須得選擇一個近的地方當都城。

選來選去,就選擇了邺城。

邺城地處河北,也是漢末魏晉時期士族的發源地之一,漢末的頂級門閥五姓七望,有四家郡望在河北,可以說是士族的核心地帶。

而河北的邺城,不僅距離晉陽近,又和河南交界,這樣一來,遷都這裡,不僅不會得罪漢人士族,也能繼續維持二元帝國玩法,更方便高歡坐鎮晉陽遙控。

就這樣,高歡立宗室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而後遷都邺城,期間大拆洛陽宮殿,徹底讓洛陽成為一片廢墟。

至于逃亡關中的孝武帝呢?本以為宇文泰是大魏忠臣,沒想到還是另一個高歡,又暗地裡搞小動作,氣的宇文泰直接毒死了孝武帝,立宗室元寶炬為帝,至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西魏和東魏

高歡去世後,高澄掌權,高澄是文武全才的人,軍事能力優秀,得到晉陽勳貴的認可和支持,而高澄又征召士大夫,充當自己班底,提拔他們,借此掌握東魏軍政大權。

說實話,高澄其實知道,二元帝國是不會長久的,終究要回歸一元帝國的。

而他,也是整個高氏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奈何被刺殺了。

而繼高澄之後掌權的是高洋,和哥哥不同,高洋長期在邺城,無法得到晉陽勳貴的認可,想要登基,卻遭到母親婁昭君為代表的晉陽勳貴的反對。

最終高洋靠強行登基和妥協完成改朝換代的,如此一來,這就注定了他建立的北齊無法凝聚一條心。

晉陽代表了鮮卑軍事貴族的利益,邺城代表了中原漢地士族門閥的利益,這兩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團和統治基本盤。

從本質來說,北齊玩的還是胡漢分治那一套,盡管高氏是漢人,但卻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且發迹就是靠鮮卑軍事貴族,必然從上到下就以鮮卑為尊。

而漢地士族門閥又不滿鮮卑長期掌握大權,雙方矛盾和政治鬥争相當激烈。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高洋的太子高殷,高殷的母親是趙郡李氏的李祖娥,自幼學習漢文化,有很強的漢化傾向,得到士族門閥的支持。

而高洋也知道,自己兒子必然不會為鮮卑貴族所容,所以在位後期,假裝瘋病,大肆屠戮,就是為了确保兒子可以順利登基。

但最終還是未能如願,高洋死後,高殷得不到鮮卑貴族的支持,在婁昭君的支持下,被廢殺了。

至此,北齊的皇帝的心,始終都在鮮卑貴族那邊,自然讓漢人士族離心離德。

至于西魏,其實一開始也和北齊一樣的,但随着和北齊之間的交戰失利,大量鮮卑士兵戰死沙場,搞得宇文泰不得不改革補充兵員,即靠八柱國十二大将軍二十四開府的府兵制。

當然,這其實就是鮮卑人八部大人制的漢化應用,而在這個基礎上,又加入了軍功和入仕體系,本質上就是将鮮卑貴族利益和地位讓渡給漢人,最終形成了漢人為主、鮮卑為輔的全新政權。

北齊,是後三國時代實力最強的政權

除此之外,北魏還借着恢複周制為名,拉攏了不少漢人士族的心。

這麼一來,西魏和日後的北周,實際上是進行深層次的胡漢融合政策,屬于順應時代的變革。

說實話,關隴地區經過前秦、後秦長期的胡漢混治,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西魏這套制度下,徹底向民族融合的大方向上演化。

至于北齊那邊,依舊還采取傳統的胡漢隔離、崇胡抑漢玩法,本質上算是動搖了北齊長久發展的根基。

而且為了安撫鮮卑貴族和漢人,北齊又不得不搞雙都制,然而即便是雙都,北齊的核心統治其實在晉陽,要知道,高洋在位期間,在晉陽的時間可比邺城長多了,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晉陽才是北齊真正的都城,邺城,隻不過是為了安撫漢人士族罷了。

這麼一來,大家就知道晉陽的重要性了吧,這也是為何北周進攻北齊都是選擇晉陽,一旦晉陽拿下,後面就順利多了,畢竟邺城隻是文官們的勢力範圍,抵抗力是遠遠不如軍事重鎮晉陽的。

所以說,大家明白為何北齊勢力最強,但确是最先滅亡的原因了吧。

北齊依靠晉陽崛起,為了統治,搞出了二元二都,雖然成功崛起,但也埋下了滅亡的禍根,可以說,北齊的滅亡,從建立那天起,就注定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