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中國唯一的神都,如今沉默了

    “中國”,天下之中,最初指華夏民族興起的中原地區。

    萬裡黃河跨越千山,流到中原,全長453千米的洛河與之彙合。兩河之間的這片區域,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地理名詞——河洛。

    山河拱戴之下,一座古都在洛河北岸誕生,以河為名,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這就是洛陽,中國唯一的“神都”。

    © 四面環山,六水并流

    現在問一個人,死後想去哪兒?象征最高榮譽的回答,應該是八寶山。

    若回到漢晉到隋唐的時代,這個答案可能是洛陽邙山。

    古代有一句話,“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如果說蘇杭代表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那葬于邙山,就是當時人們理想的終極歸宿。

    據統計,洛陽邙山彙集曆代墓葬數萬座,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共6個朝代的24個帝王長眠于此,還有秦相呂不韋、南唐李後主、大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顔真卿等名人歸葬于此。

    其他王侯将相、富商巨賈,更是不勝枚舉,邙山陵墓一度多得“幾無卧牛之地”。


    邙山墓葬掀起了挖墓覓寶的狂潮,一種輕巧靈便的工具——“洛陽鏟”由此發明,至今仍是重要的考古工具。

    按中國風水學說,邙山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登山遠眺,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确實是絕佳的葬地。

    地理意義上的邙山,雖然海拔隻有300米左右,卻地勢雄偉,宛如一條巨龍,自西向東橫卧于洛陽市北側、黃河南岸,屬秦嶺餘脈、崤山支脈,東西綿亘190餘千米,号稱“千年龍脈”。


    在曆史上,邙山也是重要的戰場,為攻守洛陽、進軍四方的戰略要地。

    邙山,如同中國史冊的無字之書,記錄了洛陽山川形勝的一頁。

    從總體上看,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錯,地勢複雜多樣。

    圖片|洛陽市地圖(審圖号:豫S(2019)019号) ·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河南省地圖院©

    洛陽所在的河洛盆地,位于黃河中下遊南岸,四面環山,西有崤山、中條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東有淇山、嵩山等多座高山;北面是黃河,黃河南岸的邙山成為天然屏障,正好使洛陽免于黃河水患的侵擾。

    山谷間風光秀麗,以自然生态著稱于世,既有兩山相峙的峽谷,也有曆史悠久的山寨。

    圖片|河南省地勢圖(審圖号:豫S(2019)015号) ·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河南省地圖院©

    嵩縣木劄嶺,石林奇峰,壁立千仞,山上原始林海遍布,古木參天。

    洛陽白雲山,一年之中常被雲海覆蓋,林深谷幽,瀑布飛跌。

    伊川縣九臯山,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是古人眼中離天最近的“天室”,也是《詩經》中“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的出處。


    洛陽南部,位于栾川縣的養子溝,處于伏牛山主峰老君山的懷抱之中,融幽、秀、險、峻于一身,堪稱中原地區的“桃花源”,民間傳說中女将樊梨花就是在這裡養子教子。

    洛陽城外,群山連綿,如城牆拱衛都城。古人憑借洛陽周邊山勢,設孟津、小平津、函谷、伊阙、廣成、大谷、轘轅、旋門等八大關口環衛四塞,史稱“洛陽八關”。

    如此,洛陽雄關林立,更是名副其實的形勢險固,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

    洛陽水系亦十分發達,除北邊的黃河外,還有洛河、伊河、清河、澗河、瀍河等十餘條河水彙流于此,地跨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

    古都洛陽山川縱橫,西依函谷秦川可君臨天下,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河水彙流而有膏腴之地。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内,河洛地區代表着農耕文明的最高經濟水平。


    現在,引黃灌溉工程為洛陽帶來了新的生機。

    作為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位于濟源以南的小浪底大壩,擊水搏浪,氣勢雄偉,形成浩渺水面、曲折河道與雄偉山勢相映生輝的勝景,既具備防洪、發電等多項功能,也吸引了大批觀光遊客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在古代,洛陽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的美譽。

    而今,邙山風采依舊,帝王陵墓隐匿于歲月深處。

    據說,一千多年前,對洛陽青睐有加的隋炀帝曾登上邙山,向南眺望伊阙。

    那時的他,心中也許想着,何不建都于此?或尋思着百年之後,歸葬于邙山。


    萬古千秋對洛城

    古人說,河出圖,洛出書。

    河圖洛書,被認為是中華典籍、陰陽五行術數的來源。

    傳說中,伏羲看見龍馬出于黃河,身有紋路,受到啟發,根據龍馬身上的圖點,在洛陽畫成了八卦;而大禹時神龜出于洛水,背有文字,在河洛治水的大禹據此演為《洛書》。

    根據現有史料,洛陽有四千年建城史,其中的都城史長達1500年,号稱“十三朝古都”,堪稱我國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古都之一。


    《史記·封禅書》中稱,“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

    近代以後,考古學家通過洛陽出土的遺迹,打通了曆史與傳說的膈膜,發現了“五都荟洛”的奇觀。

    河洛盆地腹心,洛水沿河一線分布着五大都城遺址,從東到西分别為偃師商城(西亳)、“夏都”二裡頭遺址、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和東周王城。

    這些遺址之間距離隻有30多公裡,密集的都城分布舉世罕見,從中可見朝代更叠,一眼千年。


    史載,商湯滅夏後,将都城建在河洛,史稱西亳,即偃師商城所在地,位于二裡頭遺址東北約6公裡處。

    周朝建立後,周天子在今洛陽王城公園一帶營建洛邑,認定洛邑是“天下之中”,直至周平王東遷,拉開了東周的序幕。

    周天子在臨近澗河和洛河的東周王城,經曆了春秋戰國的紛擾。周王室東遷到洛陽後,延續五百年而亡,天下一統歸于秦。


    秦朝發家于關中,沒有定都東周故都洛邑。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争中勝出後,建立漢朝,卻一度選擇洛陽為都城。但是,僅僅幾個月後,一個叫婁敬的謀士就勸說劉邦遷都關中。

    婁敬勸說的理由是,東周時期天子雖處天下之中,但天下諸侯都把他當成了擺設,“非其(周天子)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這是說,從地勢的險要程度來看,洛陽作為都城,并不如西邊的長安好。

    劉邦覺得有道理,就遷都到長安去了。他當年入關中時約法三章,備受擁戴,也有群衆基礎。


    到了公元1世紀,劉秀建立東漢,洛陽再續輝煌。

    劉秀随兄長在南陽起兵,投身農民起義軍,手下的功臣多為以南陽、颍川等地為主的山東(崤山以東)豪族地主,稱帝後定都洛陽,也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根基。

    洛陽為東漢帝都,直到公元190年董卓之亂,漢獻帝被迫遷長安,舊都洛陽毀于戰火中,“宮室燒盡,街陌荒蕪”。

    圖片|魏武帝曹操畫像· 網絡

    六年後,獻帝東還時,關東群雄并起,隻有一代枭雄曹操趕來接駕。

    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其子曹丕稱帝後,建都于洛陽,重修宮室。

    司馬炎代魏建晉後,西晉也定都于洛陽。

    在亂世中崛起的魏晉兩朝,都選擇天下之中的洛陽為都城。但不久之後,曆經永嘉之亂的洛陽再度陷入戰火之中,成為北方五胡十六國争奪的戰略要地。

    洛陽的再次興盛,要等到南北朝。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

    孝文帝拓跋宏在執政期間,對朝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推動北方各民族大融合功不可沒。但他決定遷都洛陽時,遭到了部分鮮卑貴族的反對。

    于是,拓跋宏假借南征為由,率領30萬大軍與朝中重臣南下。走到洛陽時,機智的拓跋宏幹脆不走了,順水推舟地将都城從邊遠的平城遷到洛陽。

    北魏遷都後,重建洛陽城,鼎盛時期都城規模已接近隋唐時期的東都,且之後隋唐營建的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都有仿效北魏洛陽城的規格設計。


    好景不長,孝文帝遷都僅僅40餘年後,北魏兩大權臣家族宇文氏與高氏,一個立足長安,一個東遷邺城,後來演化成西魏和東魏。

    東西相争,洛陽地處兩者中間,成為争戰之地,難逃被毀的命運。正所謂,洛陽“蓋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

    北魏分裂後,一個名叫楊衒之的人奉命回到故都洛陽,隻見“城郭崩壞,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眼前殘破的一切,讓他萬分悲痛。

    楊衒之的著作《洛陽伽藍記》,表面上是寫洛陽佛寺盛衰,實際上寄托了深深的故國哀思。


    然而,洛陽的風光史并未就此結束。

    南北重歸一統後,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楊廣也是洛陽的粉絲。

    隋炀帝在位時,舉全國之力,重新營建東都洛陽,既是為了運送糧草,征伐遼東,也為了滿足自己巡遊天下的目的。

    隋朝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了大量的糧倉。

    其中,洛陽市出土的含嘉倉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北,被認為是當時最大的糧倉,到盛唐時期占了天下儲量的近二分之一。唐朝皇帝在關中饑荒的年代,還要率領百官前往洛陽就食,得到一個“逐糧天子”的雅号。

    同時,楊廣還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率領諸王、後妃、百官、宮人等十餘萬人南下,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船隊長達百裡,直到後來被手下大臣推翻,身死國滅。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抵餘杭(今浙江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長達2000多公裡,滿足了楊廣好大喜功的欲望,但更重要的是連通了南北經濟動脈,加強了洛陽的中樞地位,洛陽不久後就增長為百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

    隋炀帝還在洛陽的南市舉辦過一次盛大的“招商引資”活動。他命人把洛陽城的樹木用紅綢子圍起來,請外國商人免費吃飯,洽談生意。

    當時,洛陽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之一。

    作為皇帝,楊廣為後世留下了不朽基業,但他也是一個亡國之君,自古以來毀譽參半。

    圖片|隋唐大運河示意圖:洛陽為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網絡

    另一方面,隋唐兩朝皇帝都出自“關隴集團”。

    這是由西魏權臣、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内的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而成的軍功貴族集團,以關中長安為基本盤。

    從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三個朝代的權力更替,實際上是在關隴集團内部進行的。論關系,唐高祖李淵還是隋炀帝楊廣的表哥。

    隋炀帝楊廣對東都洛陽進行營建,本質上也有傾向山東、江淮士族等新勢力的因素。因此,後世有人将此解讀為楊廣與關隴集團的決裂,也正是此做法推動了隋末的政治洗牌。


    隋炀帝的步子邁得太大,引起了後來人的警惕。唐初幾代皇帝,都在關隴與山東兩個集團之間權衡,兼顧洛陽與長安的地位。

    到女皇武則天執政時期,她使洛陽超越了長安。

    武則天出自山東寒族,本不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她既當過唐太宗的才人,也是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後,一生經曆頗為傳奇。

    唐高宗在位後期,才能出衆的武則天在旁輔佐,形成“二聖臨朝”的局面。到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已經掌握唐朝權柄。

    為了讓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她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使之淩駕于長安之上,之後假托彌勒佛轉生,代唐為帝,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稱帝這年,她已是67歲高齡。

    圖片|武則天畫像·網絡

    在洛陽,武則天重視選拔人才,甚至親臨考場,主持科舉考試。

    她說:“天下之廣,庶事至繁,非一人所能周也。”

    武則天廣開入仕之門,用庶族新興階層逐步取代了關隴貴族的地位,推動科舉士大夫興起,而使門閥士族走向沒落。這是中國曆史上的進步之舉。

    此外,武則天在洛陽城市建設的最大動作,是修建明堂和天堂。

    史書記載,明堂有三層,高度約為88米,中有通天柱上下貫通。而天堂更宏偉,一共有五層,中間放置一尊大佛,僅佛像的小指就可并坐數十人。明堂和天堂都在建成不久後遭火災或風災,毀掉後,又重建。


    史載,為了重建,“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

    從記載來看,明堂和天堂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一直以來,人們甚至不敢相信它們真實存在過。

    直到1986年,洛陽一個施工現場意外挖出了一個直徑3.67米的巨型柱坑,人們才相信,天堂和明堂不是傳說。

    在武則天的治理下,肇始于隋朝的隋唐洛陽城發展到一個高峰,經濟、文化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公元705年,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病逝,政權重歸李唐。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複位,還都長安,此後有意降低了洛陽的地位。


    神都洛陽的記憶,逐漸變得模糊。

    盡管此後洛陽仍為大唐東京,是重要的國際都會。但唐玄宗年間的安史之亂,傾覆了帝國的盛世,也讓洛陽跟着遭殃,陷入戰火之中,元氣大傷。

    “詩聖”杜甫早年在洛陽居住,見證過其鼎盛繁華,但到了安史之亂後,四處漂泊的他不敢跟人打聽洛陽的情況,害怕那個夢幻的神都徹底成了追憶。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複恐初從亂離說。

    ——杜甫《憶昔二首》(節錄)


    安史之亂後,洛陽作為大運河中心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戰。

    從江淮連接到洛陽的通濟渠,由于安史之亂斷航淤塞長達八年,直到764年,朝廷理财大臣劉晏重開汴河,并改革漕運制度後,開封的水運地位逐漸崛起。

    四方轉運的糧食貨物不再進入洛陽,而是由汴河經黃河入渭水,直達長安。在帝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洛陽喪失了大運河的中心地位,日漸衰落,後來被開封所取代。


    907年,唐朝滅亡。

    在藩鎮割據的基礎上,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政權,其中前三個朝代都曾建都洛陽,後兩個朝代都以洛陽為陪都。

    至此,洛陽結束了它作為國都的漫長曆史,逐漸退居為“二三線城市”。

    北宋立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國都,洛陽為西京,成為陪都。

    宋太祖曾考慮遷都回洛陽,但其弟趙光義(即宋太宗)極力谏阻。

    他對哥哥說:“大哥,你到洛陽吃什麼啊?”此時的洛陽,已經喪失大運河中心的區位優勢,無法源源不斷獲取來自南方的糧食物資。

    趙光義還分析道,以洛陽為陪都,一旦發生戰亂,更易依靠其山河關隘進行退守。他雖這麼說,但後來北宋滅亡,也沒利用好這一優勢。


    宋代之後,洛陽這座城市,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特點鮮明,也不如從前般耀眼。

    到金、元、明、清四代,洛陽已經降為府城,規模縮小,難得迎來貴客,卻是作為明朝暴發戶、福王朱常洵的封地,以及晚清光緒皇帝的行宮。

    民國時,洛陽曾于抗日戰争時短暫地做過徒有虛名的“行都”。但更讓人心痛的是,當時日機狂轟濫炸,洛陽文物古迹多遭破壞。


    文明的回響

    1981年,洛陽發掘的唐代安菩墓中,墓主人身上的一個細節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

    這座唐代古墓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墓主安菩是出自安國的貴族,後來在唐朝當官。

    安菩死後隻帶了一件随身物品,那就是他手中緊握的羅馬金币。

    整座墓是獨特的坐南朝北格局。這名來自今哈薩克斯坦一帶的胡人,似乎至死都在眺望遠方的故鄉,他手中握着的羅馬金币,代表對西域的想念。


    在“世界遺産名錄”中,洛陽,是中國第一座同時列入大運河與絲綢之路兩個世界遺産的城市。

    漢唐盛世,沙漠駝鈴聲聲,使者、商旅、僧人、工匠等,經過古絲綢之路,到達洛陽,帶來西域特色的文化,也傾倒于神都的魅力之下。

    圖片|洛陽人文地圖(審圖号:GS(2019)3773号)

    東漢明帝時,有一天,皇帝夢見一個全身金色的人,在殿前飛繞而行。

    大臣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類似的傳說。

    漢明帝聽罷大喜,派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等向西而行。在西域,蔡愔一行遇到了天竺僧人迦攝摩騰與竺法蘭,抄得佛經四十二章,并邀請兩位高僧前往大漢都城洛陽傳授佛法。

    永平十年(67年),蔡愔一行陪同迦攝摩騰、竺法蘭跋山涉水,用白馬馱着佛經回到洛陽。

    漢明帝為此在洛陽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這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被尊為“祖庭”、“釋源”。


    曹魏甘露五年(260年),一個名叫朱士行的人在京城白馬寺受戒出家,取法号“八戒”,他成了曆史記載的第一個正式受戒的漢人。

    佛教來到洛陽,已經融入中華文明,變得中國化。

    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時期的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古關“伊阙”,見證了西域佛像傳入後,與中原藝術的融合,斷斷續續開鑿400多年,現存佛像10萬餘尊,形成橫跨兩山的壯麗石窟群。

    武則天還是皇後時,丈夫唐高宗以她的形象在龍門石窟造了一尊佛像,武後還為此捐助了兩萬貫胭脂錢。

    這尊佛像高達17.14米,臉龐圓潤,慈眉善目,帶着神秘微笑,據說是武則天四十多歲時容貌的再現。此即洛陽龍門石窟最著名的象征——“盧舍那大佛”。


    洛陽,也是道家的發源地。

    公元前6世紀,孔子從魯國風塵仆仆地來到洛陽東周王城,考察周朝的禮樂制度。

    《史記》記載,孔子在洛陽與管理周朝圖書典籍的老子有過一次會面,并虛心地向老子求教。

    後來,孔子對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

    老子在東周當了大半輩子的“圖書管理員”(守藏史),後來辭官歸隐,西出洛陽,騎着青牛,一路來到函谷關下。

    關令尹喜也是個好學的人,他得知老子即将隐退,請他著書留作紀念。老子就在函谷關留下五千餘言的《道德經》,交給尹喜,從此出關,無蹤無迹。

    洛陽老君山上,至今還流傳着老子修道的故事。


    北宋時期,以洛陽為西京,也用來安置朝廷黨争的失敗者和閑散官員,使洛陽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不少文人學士雲集于此,著書立說。

    位居相位的趙普、呂蒙正、富弼、司馬光等都曾長期在此居住。司馬光正是在洛陽期間,完成了《資治通鑒》的編撰。

    宋代大儒邵雍、“二程”(程頤、程颢)等在洛陽講學,他們開創的學派,被稱為“洛學”,深刻影響了此後數百年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學。

    洛陽,還有無數象征中華文明的印記。

    “武聖”關羽在民間以忠義聞名。相傳,他當年被孫吳所害後,首級被裝在木匣送到洛陽,葬于今洛陽老城南的關林。

    後來,關林經過曆代擴建,成為名聞天下的關公祠廟,昭示着傳說中關羽的大義。


    近代以後,辛亥革命元老張钫隐居洛陽鐵門鎮,收集唐代墓志千餘片,于亂世之中堅守洛陽文化根脈,後建成中國著名的墓志銘博物館——千唐志齋。

    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也可在洛陽找尋原鄉。在洛陽偃師北部虎口山公園南麓,依山建有一座“中原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聖地紀念碑”。

    自西晉永嘉之亂起,客家人從中原南下,開始了多次大規模人口遷徙,但始終公認“根在河洛”。

    如今,南方各地客家人的堂前仍有不少挂着“河洛先聲”的祖訓。


    沉默的神都

    如今的洛陽,是一座慢半拍的城市,即便在旅遊城市中,也不是名聲最響亮的IP。

    2020年,洛陽GDP為5130億元,總體上穩步增長,排在全國40多名,與山東臨沂、浙江台州、湖北襄陽在同一水平,僅僅是普通的三線城市。

    洛陽的心情,有時就像西工區的王城路,天天堵得慌;洛陽的理想,就像310國道,總有大車擋在前面,就看你敢不敢超車;洛陽的事業,就像這座城市規劃多年的地鐵,總算剛剛起步。


    建國之初,洛陽也在第一批“共和國長子”中,敢闖敢拼,有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洛陽礦山機器廠、洛陽熱電廠、河南柴油機廠等重工業大廠。

    時至今日,除了“旅遊城市”之外,洛陽最重要的标簽就是“工業城市”,在河南,其工業實力僅次于省會鄭州。


    洛陽老了,可也有朝氣蓬勃的一面。

    盡管現在隻是一座看似平平無奇的區域性城市,但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古都。

    正如宋代司馬光所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來到這樣一座幾經興衰的千年古都,還有什麼想不開、看不透、放不下的呢?

    世事滄桑如邙山上的白雲,翻來覆去,唯有神都洛陽,永恒不朽。


    參考文獻:

    1. 趙金昭:《洛陽文化與洛陽經濟》,中國古籍出版社,2001

    2. 牛緻功:《唐代史學與墓志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

    3.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 : 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曆程》,中華書局,2006

    4. 王丹:《千年帝京洛陽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 郭紹林:《洛陽隋唐五代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6. 史念海、史先智:《長安和洛陽》,《唐史論叢》(第7輯),1998年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