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西統一戰線)
在廣西賓陽人眼裡,每年正月十一的炮龍節重要程度更勝春節。當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架遊行、八音伴樂,幾十甚至上百條炮龍在城中舞動,人們用鞭炮炸龍的方式祈福。受到疫情影響而停辦3年的炮龍節今年将回歸賓陽,為了趕制這場“東方狂歡節”的主角“炮龍”,賓陽炮龍代表性傳承人鄒玉特今年新春,那叫一個忙。
賓陽人常常說一句話,“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每年正月十一,“龍能騰雲駕霧”的神話故事,在南甯賓陽縣有了現實版畫面。夜幕中,炮龍節進入狂歡高潮,一條條活靈活現的炮龍,在熱鬧的鞭炮炸響聲中,由舞龍人舉着向縣城内各處遊去,挨家挨戶送福,保佑風調雨順、生意興隆、喜添貴子。“炮聲不停,龍舞不止”,沿街各家各戶焚香迎龍,燃放鞭炮炸龍。當地人認為,炮龍在自家門前停得越久,新的一年就會越順利。
作為炮龍節最重要的主角,炮龍不僅要制作得活靈活現神氣十足,還要既結實耐用,又輕便易揮舞,沒有十年八年的手藝,還真難以完成。
“賓陽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鄒玉特:這個龍看着很結實哦。你打下去就懂了。它那種聲音叭叭叭。打上去不容易爛。又厚實又穩,感覺随便甩都甩不出去。明天我就貼鱗片,明天下午我就可以裝龍。它鱗片全部貼完了就更加重,貼上去最多是13斤多一點。
農曆兔年春節前三天,在賓陽縣賓州鎮三聯街炮龍文化傳承人鄒玉特古城炮龍作坊,鄒玉特正在趕制今年被預定的第13條炮龍。
“賓陽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鄒玉特:這個月是最忙最忙最忙的。像昨天晚上,8點鐘我才吃飯,因為昨天是趕工,早上6點半就工作到晚上七八點才得收工,我就算10個鐘頭。
賓陽炮龍特别講究精氣神,龍的五官、身形都嚴格按比例搭配,每條龍都身覆金麟、盤曲矯健、前爪攀騰、後爪伏地、龍眼圓瞪、張嘴嘯天、狀似騰飛。而制作這樣一條炮龍,隻能全程手工制作,工序有紮龍骨、粘龍皮、畫龍身、貼龍鱗、染龍布、裝龍珠等30多道。鄒玉特介紹,紮一條龍最少也需要15天才能制作完成,再來些創新,能讓龍更活靈活現、威猛有神。
“賓陽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鄒玉特:我去買那個大水牛的耳朵裝上去,他們一看,真的很好看,因為牛耳朵那個毛長長的,非常地逼真。跟這個鱗片很搭,鱗片以前是紙的,就是黃顔色的金紙,一壓下去它中間是空的,就扁下去,運輸不好,如果是燒炮,一下子它基本就彈出來,炸爛。
為了讓自己的龍鱗栩栩如生,能結實防止被炸碎,鄒師傅放棄了貼金紙,采購制作服裝的小亮片,自己塗紅漆包邊,再一片一片貼上龍身,費勁,但效果很棒。而他最得意的,還是囧囧有神的龍眼睛。
“賓陽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鄒玉特:這個是電筒的燈光,眼睛拿紅布蓋起來,開光之後才能打開,我可以充電。
據考證,賓陽炮龍誕生于宋朝年間,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紮龍藝人。然而,紮炮龍從來沒有統一的定式,每一位紮龍藝人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紮龍之中。随着現代原材料越趨豐富和人們對炮龍的由衷喜愛,在紮龍藝人創新發展下,炮龍産品也更加多樣化。
“賓陽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鄒玉特:這條彩龍給他們遊客照相,給他看看我們賓陽,不能來到我這裡什麼都沒有,我又挂兩條龍在上面。龍是我們中國一種象征,東方龍,民間崇拜龍,它是吉祥物。
除了在傳統彩龍、炮龍的制作上越來越精益求精外,鄒玉特還設計出适合小朋友舞動的小炮龍和各種炮龍工藝品,豐富了賓陽炮龍文化傳承和弘揚的形式和内涵。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賓陽炮龍節已成為賓陽的一張名片。臨近炮龍節,家家戶戶籌備忙。
賓陽縣賓州鎮三聯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 關燕秋:現在每條街都出來幾個負責人組織,都召集那些群衆居民啊年輕人出來組織好了,買炮啊。今年我們三聯街總共舞四條龍。舞龍人都是搶着來報名的。
記者手記 :
炮龍節大概是每個賓陽人最濃烈的鄉愁,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期盼。又一年農曆正月十一将至,在賓陽的大街小巷,炮龍又将在沖天火光巨響中翻騰起舞,叩頭送福。如果您也在現場,做好防護後,不妨壯起膽子,從龍肚下穿行,祈求吉祥如意。也别忘了加入隊伍,搶龍珠、龍鱗和龍須。據說,龍須能使家畜興旺,龍鱗可保五谷豐登,龍珠能招财進寶,新年龍行大運,大展宏兔。
來源: 廣西新聞頻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