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成于1870年的韓江家廟,是馬來西亞槟榔嶼潮州會館屬下的祠堂。受訪者供圖
林玉裳在喝工夫茶。 姚佳爍 攝
近日,首屆“廣東省友誼獎”頒獎儀式在廣州舉行。潮州市湘橋區聘任的文化顧問林玉裳獲此殊榮。
林玉裳是馬來西亞槟城州喬治市出生的第三代華人,在2018年央視節目《國家寶藏》上,曾擔任廣東省博物館“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龛”國寶守護人。多年來,她緻力于保護修複當地古迹遺址、複辦槟榔嶼潮州會館潮樂及潮劇組、發動及協助成立潮藝館,向海外友人宣傳推介潮州文化。由她主持修複的韓江家廟,成為全球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産保護獎的潮式建築。
“潮州文化流淌在我的血液裡。”在與林玉裳的對話中,她總是強調着這一句話。對她來說,潮州文化意味着什麼?參與修複以潮州母親河命名的宗祠——韓江家廟,又有哪些故事和感觸?南方日報走近林玉裳,在對話中感受那一顆熱愛潮州文化的赤誠之心。
●董志豪
潮鄉情結 修複海外潮人家廟
南方日報:馬來西亞槟城的韓江家廟有哪些東西帶有潮州文化的元素?韓江家廟對您的成長意味着什麼?為什麼會這麼熱愛潮州文化?
林玉裳:我的祖籍是潮安浮洋,雖然生在馬來西亞,但潮州文化一直在我的身體中流淌着。我有着潮州的DNA,我會很自豪地說自己是潮州人。
當初爺爺從潮州到馬來西亞的時候,身上沒有帶什麼貴重的物品,隻有一把二胡、一本潮語書。成家立業後,他始終不忘自己是潮州人。在我們家,大家都講潮州話、吃潮州菜、喝工夫茶、唱潮州音樂。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以及爺爺的影響下,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潮州文化早已深入我的心中。
我小的時候,爸爸是潮州會館潮劇組的司鼓,大家經常去到韓江家廟練習。落成于1870年的韓江家廟,是馬來西亞槟榔嶼潮州會館屬下的祠堂。在初建時,韓江家廟便應用了來自潮州的材料、工匠及嵌瓷、灰塑、彩繪等工藝。
而我從5歲開始,就跟着爺爺一起打潮州瑤琴、吹笛子,每天有空也會去韓江家廟練潮劇、潮州音樂。後來,我的父母在我十六七歲時相繼離世。為了完成大學學業,我向韓江家廟申請獎學金,靠着韓江家廟的資助才讀完了大學。因此,我是在韓江家廟的庇護之下成長的,沒有韓江家廟就沒有今天的我。當韓江家廟主席邀請我參與修複時告訴我沒有報酬,我仍舊答應了下來,因為這是我對韓江家廟的回饋。
南方日報:為什麼要修複韓江家廟,你們付出了哪些努力?
林玉裳:經曆一百多年間,韓江家廟因曾經不同的用途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當時,韓江家廟中殿的屋頂已經塌下,不少大梁已經全部中空。韓江家廟的董事們決定開展修複工作。
其實我大學學的是化工專業,對于建築沒有一點經驗,但出于對潮州文化的熱愛,我參與到了韓江家廟的修複中。
2002年,我無意間看到修複方案,發現方案将很大程度毀壞原有建築。為此我失眠了好幾晚,覺得必須采取行動去挽救。每個周末我都會到韓江家廟去拍照,希望把古迹的每一個部件都記錄下來。後來,我給韓江家廟的會董主席們寫信,利用參觀古迹的方式,巧妙地讓他們意識到韓江家廟古建築的重要性。
東西壞了做新的容易,但要把文物修複回原來的模樣卻并不簡單。因此,在動工修複之前必須做許多文件的記錄。2003年接任修複顧問的工作後,我向朋友借來很多有關中國建築的書籍進行學習研究,三次飛回潮州實地考察,向老一輩工匠藝人請教,才拟出了韓江家廟的修複方案。
我們依據國際的古迹修複準則,保留原來的建築形式、建築結構、建築材料以及原來的工藝技術。2006年,經過精心修複的韓江家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産保護獎,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得到該獎的潮州家廟。
傳承推廣 用心講好潮州故事
南方日報:除了助力韓江家廟的修複,您還通過哪些舉措推廣潮州文化?
林玉裳:文化遺産的保護,涵蓋了有形及無形的方方面面。其實,在韓江家廟的修複前,我們一直在不間斷地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動。
2002年10月13日,我們與馬來西亞的電視台合作推出潮州文化節目;2003年舉辦潮州美食比賽,舉辦“古月照今城”文化嘉年華以及文化展示等活動。我們還在當年成立新的潮劇組和潮樂組,歡迎不同籍貫不同年齡段的人參加,吸引更多人了解潮州文化、愛上潮州文化。
韓江家廟修複後,每到重大節日我們都會舉辦富有潮味特色的活動。在2006年1月16日,潮州會館以韓江家廟的名義給UNESCO文化遺産導師工作營的參與者舉辦了歡迎晚宴。當晚,大家用潮州瓷器品潮州美食,喝潮州工夫茶,還為嘉賓們演出潮劇及木偶戲。
除了在海外宣傳潮州文化,在過去的幾年中,我也與廣東省、與潮州市保持着密切的聯系。2018年,我被《國家寶藏》欄目組邀請為“國寶守護人”,在節目中介紹韓江家廟修複工作,把“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龛”的文化内涵作了詳細的诠釋。
“金漆木雕大神龛”是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從制作工藝上講,“金漆木雕大神龛”做工極其精湛,上面刻畫的内容非常豐富。梅花鹿和仙鶴的圖案,寓意官運亨通和長壽;喜鵲飛上梅花梢,寓意喜上眉梢;神龛上雕刻有潮劇《六國封相》的元素,它們都體現了潮州人的習俗和文化。在精神層面,“金漆木雕大神龛”更是凝聚起潮州人的載體。當時節目組找到我,讓我講述“金漆木雕大神龛”故事時,我欣然同意。
同時在潮州本地,我先後被聘任為潮州市僑聯顧問、湘橋區文化顧問、湘橋區海外聯誼會理事會顧問,為潮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潮州文物古迹修複工作建言獻策。
南方日報:對于獲得“廣東省友誼獎”這一榮譽,您有何感受?接下來您将如何擔任好湘橋區文化顧問一職?
林玉裳:對我而言,廣東省友誼獎是一份特殊的榮譽。這份榮譽不僅代表着個人的成就,更代表着對我們祖輩父輩們在異國他鄉不棄不舍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肯定。我會一如既往地珍視這份友誼,為中外友誼搭建更多的橋梁,促進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深入發展。
同時,既然擔任了湘橋區文化方面的顧問,就應積極為推動湘橋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未來,我将不遺餘力地為湘橋區、為潮州古城發展出謀獻策,多舉措宣傳推介湘橋區和潮州古城,讓潮州文化走出去。
建言獻策 潮州後代應擴充文化儲備
南方日報:對于潮州古城古迹活化再利用,您有何建議?
林玉裳:潮州古城古迹活化再利用,一定要保留住它的煙火氣。對于城市的發展,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他們認為發展就必須把古建築拆掉建高樓,但發展的真正本意是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座城市隻有建築而沒有居民,就猶如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回到潮州後,我一直住在古城裡。踏進古城,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回到了潮州,這裡有親切的潮州話,并且最重要是有煙火氣。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上升至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然而不少城市因為過度追求發展,把原本的古迹推倒重建。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時刻潮州不僅保留着衆多古迹,還完整地保留着區域内的煙火氣。
南方日報:潮州應如何再發力,進一步講好潮州故事?
林玉裳:我很喜歡看祠堂。在潮州的幾天,我遊覽了潮州古城南門外的謝氏宗祠,還去到官塘鎮陳氏大宗廟和青龍古廟。這些建築都保留着潮州建築的特色,但令人遺憾的一點是,一些居民以及祠堂負責人對于自己宗祠的曆史并不了解。試問我們潮州人都不保留自己的潮州文化,要等誰來替我們保留?
在謝氏宗祠,我一看到世德堂便雀躍不已,再看到楹聯上的“江左”、門上的“芝蘭、玉樹”,便問他們的祖先是否為東晉宰相謝安,而負責人卻說隻知是來自潮州的祖先謝麟。回到客棧後我查閱資料,發現謝麟是謝安的第十八代裔孫。
對于如何對外講好潮州故事,我認為潮州本地人應該深入了解和挖掘與本地文化有關的内容,讓後代繼承好優秀的傳統文化,擴充文化儲備,才能遊刃有餘地将潮州文化輸出到全國乃至世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