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我的父母,沒有過度消費我的興趣!這是繼李雲迪之後,第二位華裔肖賽冠軍劉曉禹的心聲


    前些日子李雲迪的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但可能有人還不知道,就在李雲迪被拘留的同一天,第18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誕生了史上第二位華人冠軍。一個隕落,一個升起,也是挺讓人唏噓的。
    這位華裔鋼琴家叫劉曉禹。

    說到劉曉禹,有人說,他走的是一條非典型性的成才之路。 我去看了他在肖賽冠軍得獎之前的采訪,那時他還沒什麼名氣,從他采訪裡說的來看,我倒覺得,他的成長,更像一個普通孩子的正常成長,更符合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 正好我現在也在陪妞妞學音樂、練芭蕾,有一些感觸,也想來和大家聊聊。

    成才的路, 并不隻有一條 其實說實話,做家長是挺矛盾的。 比如說我自己,我并沒有期望妞妞在鋼琴、舞蹈上成名成家,隻是希望她有個愛好,有個特長。将來别的孩子都能上台秀個什麼的時候,她不會覺得自己啥都不會。所以我并不想給她施加過大的壓力。 但同時,以前我也會擔心,會不會錯過所謂的最佳窗口期。比如說,網上經常有人說,孩子4、5歲開始學琴,手指的靈活度最好。 但我們來看劉曉禹,他就完全沒有按“最佳窗口期”的路徑來走。 劉曉禹學琴開始的很晚,7歲才開始。 他家有台電子琴,7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電子琴上随便亂彈,他的爸爸看他好像有興趣,才從報紙上給他找了一個老師。

    有很多人說,練琴一定要在鋼琴上練,因為電子琴按鍵沒有力度,練久了手指沒有力氣。 但劉曉禹一開始就是用電子琴學的,到10歲,學琴學了3年,電子琴的55個鍵不夠彈了,家裡才給他換了一架立式鋼琴。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那他莫不是個天才? 其實不是。 劉曉禹的成才,最後還是離不開“熱愛+練習”,這個後面再聊。 但從他早期的成長來看, 世界上成功的道路,絕對不隻有一條。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抓住最佳窗口期,就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設備,那當然好。但如果沒有,真的也不必内疚、不必焦慮。 你會發現,這些都隻是一個起點。 起點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 放在成長的這條長長的道路上來看,它根本不起決定性作用。真正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之後的 “熱愛+堅持” 。

    從興趣到熱愛之間 有一條很長的路 但說到熱愛,說到堅持,也挺叫人頭疼。 孩子要麼吧,對什麼都感興趣,這個摸摸那個碰碰,但對哪一個都沒有表現出我們期望的那種極大的熱愛和動力; 要麼吧,喜歡是喜歡的,但到練習的時候,就唧唧歪歪拖拖拉拉。 這幾年,我也陪着妞妞嘗試了很多東西,音樂、畫畫、舞蹈、編程……妞妞的表現也是如此,而我越來越覺得:這種現象很正常。 從“感興趣”,到“熱愛”之間,就是有一條很長的路。 像劉曉禹,也是完全一樣。 他也不是一開始彈琴就癡迷,就熱愛。 他在采訪裡說,小時候,他喜歡的東西很多,遊泳、踢球、下棋等等,還很貪玩,喜歡打遊戲。 主持人問他,彈琴為什麼對你這麼有吸引力? 劉曉禹實誠的說: 說不上很有吸引力,其實小時候我一直感覺都是特别平均的,跟其它興趣愛好一樣。 他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很自覺的勤學苦練,剛開始學的時候,一次也就彈個10到15分鐘,慢慢的才彈的稍微久一點。 他說:小孩耐心是很有限的,最多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也就沒有了。 我覺得他這話說的很客觀。 孩子不能一下子就進入熱愛、進入癡迷,就是 由客觀的發展規律決定的。 首先,就像劉曉禹說的, 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妞妞的鋼琴老師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碩士,她就跟我說,一開始練琴,一天能練個15分鐘到半個小時,就足夠了。 你别看孩子有時沉浸在一件事裡的時候,也能一動不動的坐個一兩個小時,但你要知道,這樣的專注程度不是一個平均的程度,也不是随時随地可以複制在所有事情上。 對于大部分事情來說,五六歲的孩子,專注個15分鐘到半個小時,尤其是在家長的要求下專注這麼久,就已經挑戰他們的極限了。再往下,就會進入對抗。 現在妞妞每天練琴就在15到30分鐘左右,當她表現出不耐煩、抗拒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适時結束。 我覺得很多家庭一到練琴就雞飛狗跳,是因為強迫孩子超越他們客觀的承受能力。 其次,孩子需要技巧來享受樂趣,但到達這樣的技巧需要時間。 這一點我在妞妞練琴上很有感受。 我現在和妞妞一起在學、在練。講實話,老師布置的那些初級的練習曲,很簡單、很枯燥,彈個兩遍我自己都不想彈了,你不能要求孩子從這些曲子裡去獲得樂趣,做到樂此不疲。 隻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一首《愛之夢》,旋律很優美,我們倆都很享受,那幾天,妞妞會主動去練這首曲子。 但一開始,孩子能彈的這樣的曲子是很有限的,隻有技巧達到了一定程度,能彈越來越多有趣的、優美的曲子,才能逐漸享受到音樂的樂趣。 最後,到達熱愛,還需要孩子的認知發展到一定程度,能感受到這件事背後的意義和魅力。 劉曉禹說,他對鋼琴,一開始僅僅是感興趣,像所有的孩子那樣。 後來他覺得練琴就像打遊戲機,過關升級的時候有種興奮感。 13歲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終于能彈《貓和老鼠》裡的匈牙利狂想曲了,很開心。那時候他練琴練的多起來,一天練3個小時。

    再後來,他看了一部施特勞斯的傳記片《翠堤春曉》,這才真正開始為音樂着迷。他去讀肖邦這些作曲家的傳記,去深入了解古典音樂,去追求對作品的創新、诠釋,追求技法與感情的交融,對此越來越癡迷。 到這時候,有時他會練琴練到不肯睡覺,就睡在鋼琴下面。 前面我說,劉曉禹的成功不是因為天才,而是因為“熱愛+練習”。 但從興趣,到熱愛,需要時間,需要技巧和認知的發展。 我們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能把這條路走下去,有機會去把興趣發展成熱愛。

    找到家庭舒服的節奏

    細水長流很重要

    那 怎麼樣能讓孩子有機會把興趣發展成熱愛呢? 我覺得找到家庭舒服的節奏, 細水長流 很重要。 這個家庭,包括孩子,也包括家長自己。 妞妞3歲開始上奧爾夫,4歲開始上視唱練耳,算起來,我們在音樂學習上已經堅持了快3年。 但我們絕對不是那種刻苦努力的家庭,除了上課,隻做到了每周花半個小時勉強完成視唱練耳的作業。 但因為這個節奏我和妞妞都很舒服,不覺得痛苦,所以能夠一直堅持下來。 而雖然我們隻是做到了最最基礎的努力,3年下來,妞妞,甚至包括我的樂感、聽音辨音的能力,還有對樂理知識的了解,也積累下來了。 我想,如果我們能一直堅持下去,即使沒有那麼用功那麼刻苦,十幾年沉澱下來,在音樂上的能力也會不錯,可以玩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這就達到目的了不是嗎? 如果還能把它變成專長,取得成就,那是意外之喜。 所以,在我看來,細水長流的堅持,比上來就百米沖刺,但是全家很痛苦,最後半途而廢要好。 劉曉禹在采訪裡說: “我小時候練琴是很少的,基本上什麼時候不想彈就不彈了,也沒有人強迫我。 我很感謝小時候父母沒有過度消費我的興趣,我一路走來一直是非常舒服的狀态。我能堅持到今天,到現在還覺得彈琴是一種樂趣所在,跟這個很有關系。 要知道,童年缺失的東西,長大後再去彌補,可能會陷入到一種不可控的狀态。 ”

    孩子成長的道路有很多種。 一種是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離開所取得的成就,他的生活可能是蒼白的、空虛的,甚至是千瘡百孔的、痛苦的。 另一種是 提供土壤、方法,但順其自然。 如果功成名就,是意外之喜;即便沒有錦衣加身,他依然可以是一個熱愛生活、心智成熟、靈魂飽滿的年輕人。 每個家庭的選擇不同。我會選的,是後面這種。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點擊下方專輯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