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探春發起了海棠詩社,向寶玉等人發出了邀請函,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踴躍參加,連李纨也被動員進來,她還自告奮勇地“綁架”了王熙鳳,不僅讓詩社在大觀園名正言順地開展起來,還有了經濟基礎。正當姑娘、媳婦們熱火朝天地準備着,卻急壞了一個人,她就是薛蟠搶來的媳婦香蓮,也是寶钗的大嫂子,她也眼巴巴地要加入海棠詩社。
寶钗雖然不反對她參加詩社,但是香蓮卻連韻腳和平仄都不懂,寶钗就讓她拜黛玉為師,黛玉倒是欣然應許,但是卻不讓香蓮讀陸遊和李商隐的詩,囑咐她說:你隻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
其實黛玉卻喜歡李商隐的一句詩:留得殘荷聽雨聲,後人也因為這一句而對殘荷多有吟誦。那麼黛玉為何不讓香蓮讀李商隐的詩呢?這還要從他的學詩經曆開始說起。
李商隐是晚唐傑出的詩人,安史之亂後,盛唐從此開始衰敗,經濟環境的改變必然也影響着文化的發展,但是畢竟唐朝的基礎非常雄厚,文化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傳承,李商隐就是晚唐時期在詩歌藝術上力挽狂瀾的一個典範。
他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做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官,主要的經曆卻是輾轉于各個權貴人物間做些幕僚,難以發揮李商隐的平生抱負,常常覺得郁郁寡歡。但是因為文采卓越,李商隐也得到過一些士大夫的賞識,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令狐楚,一位骈體文的專家。
受他的熏陶,李商隐的詩句中經常用典,有時為了寫出一首詩,家裡書桌和地上鋪滿了書籍,就是為了查閱資料,引經據典。這些典故雖然讓詩歌更加出彩,但也讓他的詩晦澀難懂,就連喜歡李商隐的魯迅也曾批評他的詩用典過多。
李商隐從小家境貧寒,失去母愛,他一心希望能出人頭地,施展才華。然而幕僚的身份使得他難以實現理想,于是他的詩裡也會流露出這種悲觀的思想,比如: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還有諸如: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與其他詩人不同,李商隐的詩不僅很多無題,文字艱深,而且讓人讀後感到很凄涼傷感。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再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白郁悶時可以借酒澆愁,杜甫雖然憂國憂民,卻可以直抒胸臆,心中焦慮也可以排遣。王維常常寄情山水,參佛求仙,也不會落落寡歡,而李商隐則是不僅因為牛李黨争讓他官場失意,而且感情生活也總是受挫,更重要的是李商隐的早期性格比較孤僻和内向,使得他的詩歌作品雖然技巧上構思缜密、寄托遙深、語言清麗,但是風格上卻是貫穿了傷感的主旋律。
李商隐的詩歌體彩廣泛,有政治、詠史、狀物、還有大量的無題詩。李商隐非常善于描寫細節,他一直在美好與悲傷之間轉換,很多主題涉足很深,對人生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都有觸及,讓人們在吟誦的同時,不得不深入地思考很多。
比如: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還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再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
其實李商隐最大的特點是執着,李白可以飄逸和放縱,杜甫可以現實和憂憤,王維也可以禅意和超脫,但是李商隐卻一直追求堅持不懈。“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也許這些就是李商隐内心最真實的寫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