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把寺廟連在一起來講,其實呢,寺和廟完全是兩回事,根本沒有什麼關系。大多數人認為的寺廟,其實是寺,而不是廟。因為在我們中國寺和廟很多,所以很多人分不清,就直接都當成寺廟了。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寺,什麼是廟。
一、寺
在古代,寺其實是一個官署的名字,是一個國家機關單位。在秦朝的時候,凡是官員任職的地方,都叫作寺,比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胪寺、太仆寺、光祿寺等等,這都是官署名字,可不是寺廟。在西漢時期,禦史監察系統的官署叫禦史府,也叫禦史大夫寺,到了東漢時期,又改稱禦史台、蘭台寺。
漢朝漢明帝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并且是皇帝派人迎請過來的。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和東漢使者一起,用白馬馱載着佛經、佛像來到洛陽。漢明帝非常高興,對兩位高僧極為尊重,親自去接待他們,随後就把他們安排到鴻胪寺暫住。這個鴻胪寺,當時是專門負責外交事務的一個官署。
作為皇帝請來的貴賓、老師,不能總在鴻胪寺暫住呀,更不能像在印度一樣,讓老師們去托缽乞食呀。所以在永平十一年,漢明帝就專門在洛陽興建僧院,供僧團居住、傳授佛法。那這個僧院怎麼命名呢?因為僧院是國家出資辦的教育機構,并且兩位高僧一開始住的是鴻胪寺,所以就取一個“寺”字;又因為佛經佛像是白馬馱來的,所以就叫白馬寺。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第一座寺院,并且從此以後,寺就成為了中國寺院的一種通稱,比如少林寺、臨濟寺、大佛寺等等,凡是僧團居住的地方,一律就叫作寺。
這個“寺”字,在我們漢語裡面,還有“持續”的意思,漢明帝把僧團傳授佛法的地方稱作寺,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這是一個永久持續的機構,是一個長久的事業,不是臨時機構。并且這個寺是皇帝直接領導,是一個獨立機構,不歸其他部門管理。
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認為佛法是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的,所以寺院越建越多。到了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名字,就越來越少,逐漸成為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寺院在古代,作為國家的一個教育機構,就是向大衆普及教育的地方,和現在的學校差不多,裡面的藏經樓,就相當于學校的圖書館,僧人就相當于學校的老師、教授。不管是讀書人、高官、富豪,還是老百姓,任何人都可以到寺院來學習,有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向僧人請教。
二、廟
廟是用來祭祀的地方,分很多種,但跟佛教沒有一點關系。
在一個家族當中,往往都有一個家廟,也叫祠堂,是家族成員祭祖的地方。
民間祭神的地方,往往也叫廟,比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
祭祀曆史上一些名人的地方,也叫廟,比如孔廟、關帝廟、嶽王廟、屈原廟、張飛廟、呂祖廟等等。
秦漢時期開始,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叫太廟。
總而言之,寺和廟是不相同的,一個是教化衆生的地方,一個是用來祭祀的地方,但因為長久以來,人們相沿成俗,大家就把寺院叫作寺廟了。有心的話,可以到處看看,看看哪座寺院的名字叫廟呀?不過也不必執着,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行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