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戚離不開紅包,紅包是親戚關系的潤滑劑,但是給紅包也漸漸讓很多人犯難了,給多少合适呢?裡面又有多少算計?一旦有一方感覺“吃虧了”,那麼這種關系就難以持續維系下去,這也是很多人現在抱怨的原因,有部分人就轉而走向不給紅包,相互提前商量好,走親戚,但是相互不給紅包了,這樣雙方都一身親,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紅包的來源,為什麼要給紅包?
1、紅包的本質是什麼?
我沒有翻看曆史典籍,沒有上溯幾百錢幾千年去溯源紅包的來曆,隻是憑借我短短的30年人生經曆,期望可以從中找出一點源頭。
紅包一般是在這幾個場景出現,第一是紅白事,這是最常見的,結婚的時候要給紅包,參加白事的時候給紅包,生日的時候要給紅包,這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其次是過年的時候,主要是給長輩和小孩,平輩之間有送禮的,但是不會給紅包;第三是生病的時候,我印象當中,隻要誰住院了,那麼親友就會去看望,一般都會給個紅包。
我是财經作者,一般都會從經濟角度去分析一些現象,我們都學習過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有另一句意思相當的話“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也就是說我們當下的很多約定俗成的習俗其實背後都是有經濟基礎和生産力作為基礎來支撐的。
就比如紅包吧,我理解的紅包的本意是“互助”,比如看望病人的時候要帶給紅包去,因為生病要花錢,往往生大病要花大錢,一個家庭不太容易承受,所以,親友之間去看望的時候,帶上一個紅包,就有“幫助”的意思,之所以大家願意這麼做,因為每個人将來都會碰到,這就有點現代保險的意思,那就是我們自己平時給别人紅包就是給自己将來買個保險,等到自己生病的時候再返回來。
再衍生一下,其實結婚和喪事這種紅白事也帶有這樣的意思,這兩種都是需要花大錢的,無論是在幾十年前,還是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今天,舉行婚禮和辦理喪事都是需要花費不少錢的,對一個家庭來說并不是一個小開支,親朋好友給紅包,一來是“互助”的意思,這層意思是将來可以收回的;二來是表達“祝福”和“悼念”,畢竟要去祝賀,不能空手去。
2、春節為何要給紅包?
如果說紅白事給紅包是可以理解的,那麼春節走親戚為何要給紅包呢?這裡有互助的意思嗎?其實春節的紅包意義是有差異的,春節是要走親戚的,因為走親戚是維持雙方感情的一種重要方式,親友之間的感情要持續維護,那麼就需要在紅白事以及春節的時候相互來往。
凡是在紅白事和春節均無來往的,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肯定是非常一般的,凡是關系密切的,一定會有在這些特定的時間有來往。
春節去走親戚的時候往往是給長輩拜年,很少有給晚輩拜年的,親戚又分為兩類,首先是父親這一支,也就是爺爺奶奶、父母、叔叔伯伯、姑姑;其次是母親這一支,包括外公外婆、舅舅、姨媽等等。以及叔伯、姑姑以及舅舅姨媽等親戚的孩子。
當你去給外公外婆(嶽父嶽母)拜年的時候,其實是你的父母在給娘家拜年,一般外公外婆(嶽父嶽母)是和舅舅(大舅哥、小舅子)是住在一起的,或者是鄰近的,基本一趟就走完了。至于自己的叔伯一般都是和自己一個地方的,距離都不會太遠。
拜年一般是晚輩給長輩拜年,或者是平輩拜年,手裡總得拿個禮物吧,一般還會給長輩一個紅包,然後對方給你的小孩一個紅包,這裡的紅包主要是“祝福”的意思。中間有一段時間主要是拿禮物,但是由于很多禮物其實不實用,吃不完,相互拿來拿去,某些人群就直接給紅包了,你給我紅包,我再給你紅包,相互扯平了。
3、紅包給多少合适呢?
紅包一般都是有“互助”和“祝福”的意思,這種習俗之所以能夠延續多年 ,這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尤其是在以前生産力水平不高的時候,單個人或者家庭抗風險能力弱,更需要這種“互助”來抵抗風險。
現在生活水平提升後,單個人或者家庭抗風險能力大幅提升,這就導緻某些人就不再願意以這種方式來維持雙方的關系,如前文所述,這種習俗之所以能夠延續,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同時單個家庭抗風險能力弱。但是現在經濟水平大幅提高,有相當一部人不需要這種方式來維持雙方的關系了,那麼就必然會催生一部人打破這種規則,慢慢走向相互之間不給紅包(或者隻給很少的紅包意思意思),隻走親戚。
但是紅包其實還是會一直存在,相互之間取消的,尤其是禮物都不帶的,一般來說,數年以後,雙方的關系會大大變淡,君子之間淡如水,一旦淡如水之後,舍棄、斷親也就非常容易了,因為雙方都沒有什麼瓜葛了,你不欠我,我也不欠你。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之所以能夠維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雙方“互欠”,今天你幫我,我欠你的,明天你困難了,我幫你,還你一個人情,以後繼續這樣循環反複,隻要能夠循環,雙方關系就能維持,一旦不能循環,那麼就難以維持。
紅包給多少是沒有定數的,各地風俗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親戚之間的财富水平也不同,在富有家庭的禮物門檻自然是要高得多,經濟一般的家庭禮物的門檻自然也低得多,但是最基本的一個原則是“對等”,就是你給我多少,我給你多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多是“平等交換”的,不一定十分精确,但是雙方大體上有一個估量。
現在有些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甚至是“斷親”,斷的是誰的親?其實斷的是父母的親,父母的親戚網、人脈網在下一代眼裡已經不願意繼承了,要麼是自己無力繼承,要麼是不屑繼承,但是每一代人終将建立自己的親戚網和人脈網,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的兄弟姐妹來往,但是你終将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嶽父嶽母,這又是一個新的親戚網,你能斷掉嗎?隻是重建而已。
關系網本質是要為己所用,産生價值的,如果讓自己很費力,放棄也無妨,因為不适合了,關系的維護成本已經大大高于收益了。
過去二三十年城鎮化大大發展,親戚之間的空間距離大大增加,走親戚已經不再那麼容易了,因為跨度太大了,我們小的時候去外公外婆家,兩個舅舅都在旁邊,相關的親戚也在旁邊,去一次就可以了,大家可以一起吃飯。但是現在,已經十分分散,要聚在一起已經十分困難,如果每家都吃飯,根本不可能,所以,社會變了,走親戚的方式也會變。
但是本質不會變,走親戚是為了維系雙方的關系,在雙方重大的、關鍵的人生節點,如果你沒有出現,那麼你們的關系大概率是走到頭了,也就接近于“斷親”了。
給的不是紅包,是一份關系的“維系”,紅包是人際關系的工具,我們不應成為紅包的奴隸。紅包多少要重視,但是不要成為雙方的負擔,隻要心誠,感情就會真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