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對整個世界具有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發明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就是由張衡發明,可以準确預測地震的地動儀。直到今天,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得以通過小學教科書中的《張衡傳》被廣泛流傳。
張衡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所著《靈憲》、《渾儀圖注》等作品都體現了他在天文學和地理學方面的淵博知識;發明的渾天儀和地動儀,更是對中國的天文學和地震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後人譽為“木聖”。聯合國天文組織知道張衡的事迹後,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用來紀念張衡對全體人類的貢獻。
直到今天,人們還是可以清楚地記得小學教科書中地動儀精美的造型:八個方位均有一顆口含龍珠的龍頭,每一顆龍頭下面則對應着金蟾,如果有某個方位發生地震,那麼該方向龍頭口中的龍珠便會掉落至下方的金蟾口中,從而判斷地震的方位和強度,以便地震通知可以提前下達,疏散居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然而,如今的小學教科書中,卻絲毫不見描寫地動儀的文章,仿佛曆史上從未發生過此事一樣,這又是為什麼?衆所周知,教科書中的内容是随着時代而不斷變化的,編輯工作者經常把一些不符合價值觀念的一些過時文章删除,從而引導學生們形成正确的價值觀念。通過咨詢有關部門我們終于得知,由于張衡制造地動儀一事疑點重重,史學界正在積極查證中,故決定暫時不予編入教科書。
地動儀流傳至今,一直都是史料記載,史學家們也是通過文字才知道地動儀的存在,可是卻沒有任何一張設計圖紙作為佐證。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為複原地動儀做努力,但由于文字說明十分簡略,以緻複原工作幾乎全軍覆沒。我們曾經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地動儀圖片,并不是出土的古代文物,而是王振铎根據史料記載在1951年發明出來的模型。
史料記載: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震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的一個龍珠剛好掉進金蟾的嘴巴裡,可是該方位并沒有地震的消息傳來。幾天後,該方位有快馬來報,聲稱距京師一千多裡的隴西發生了地震,自此人們才對地動儀深信不疑。由于缺乏内部構造設計圖,王振澤隻能做出地動儀的外形,當地震發生時,并無龍珠落到金蟾口中的情況發生。
出于嚴謹考慮,編輯人員決定将張衡造地動儀一事從教科書中删除,在曆史得以證明之前,避免小學生們被書中的“假”地動儀圖片誤導。不難想象的是,如果當年的地動儀真的被制造出來,憑借其可以将地震時間提前幾天預測的能力,絕對會讓世界地震研究界産生震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