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嗜辣……以四川、兩湖、貴州、江西數省為最,其餘各省雖有不及,但辣之一味絕不可少。
在冷氣襲人的東北,掀開一鍋亂炖,點綴其間的是紅豔豔的幹辣子;到了熱氣熏熏的廣東,端上一盤白切牛肉,那蘸料裡星星點點的是小米辣椒的紅。實際上,作為五味之一,辣并非由味蕾感受的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是化學物質(譬如辣椒素、姜酮、姜醇等)影響細胞然後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于灼燒的感覺。正是這種痛并快樂的感覺在四百年前傳入中國後,硬生生地将“酸甜苦辛鹹”改成了“酸甜苦辣鹹”。
這個“外來物種”在傳入中國後讓華夏人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變。如今,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大辣椒的生産國與消費國——其播種面積約占世界辣椒播種面積的40%。更令人吃驚的是,目前全國辣椒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12%以上,産量則超過4000萬噸。若是換個角度,從種植面積分布來看,全國有28個省份種植辣椒,形成了貴州、湖南、江西、四川、陝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個重點辣椒産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的省份有貴州、江西、湖南、海南、四川、河北、陝西和湖北等8個省……
目前全國辣椒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12%以上。
辣椒從它的原産地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遠渡重洋最終在中國發揚光大,這過程自然是相當有趣。
辣椒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應該是明代。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其中記載:“番椒叢生,白花,果俨似秃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番椒就是辣椒,傳入的路線大約有兩種,一個就是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從西亞地區開始傳入的;第二個就是海上的路線了,通過馬六甲海峽傳入中國。
由于辣椒白花淡雅、果實彤紅、甚是可觀,所以來華的最初一段時間,辣椒被當作為觀賞用花栽種,作為奇花異草一般養在園子裡欣賞。随後,又被中醫發掘出來當作藥物使用,用它辛辣發熱的特點來治療凍瘡以及腳氣。辣椒這玩意最終能從花園裡走進菜園子,從中藥房端到餐桌上,不得不感謝貴州人。當時,由于鹽井稀少以及政策嚴苛,貴州長期處于缺鹽的狀态。于是,當地人隻能找尋替代品。在經曆了一系列的嘗試之後,那散發辛辣氣息的辣椒終于獲得了關注,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辣椒最初是被當作為觀賞用花栽種。
在此之後,以貴州為核心,吃辣版圖迅速擴張,川渝湘贛紛紛加入。在征服了人們的味蕾之後,辣椒化身無數——辣椒面、辣椒醬、幹辣椒、腌辣椒、泡辣椒……走向全國各地的餐桌,連海峽對岸的台灣都不例外。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灣府志》中,便有了台灣島食用辣椒的記載。
辣椒化身多種吃法兒,走向全國各地的餐桌。
不過,那時的辣椒遠沒有如今的影響力,它真正成為五味之一,并且融入各大菜系,還需感謝川渝人民。二十世紀初,長江中遊的碼頭上,那些吃不起精肉的纖夫船工為了補充蛋白質,而選擇了帶有濃烈腥臊味的下水來代替。而辣椒正好可以很好地中和這種味道。腥臊與辛辣的碰撞出極緻的美味,麻辣燙、毛血旺、紅油火鍋接踵而至,江湖菜由此誕生。
另據清代末年《清稗類鈔》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說明湖南、湖北人食辣也已經蔚然成風,不遜川人。
不過,此時的辣椒,還未逃脫窮人最愛的标簽。當時刊印的《成都通覽》所載的1328種川菜裡幾乎沒有幾乎沒有辣味的蹤迹。那些菜肴都屬于官府菜,講究清鮮醇濃、百菜百味——諸如開水白菜、清湯魚翅、白油雞片等等。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飲食的巨變,辣椒從底層一躍而上,慢慢地将川菜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毛血旺
不僅如此,辣椒甚至還間接造就了魯迅先生的出現。據說,周樹人在江南水師學堂第一學期結束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下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把獎章作為炫耀,卻賣掉換回了幾本心愛的書以及一串紅辣椒。此後,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人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咀嚼,直到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上唏唏。随後,他趁着周身發暖、困意消除,繼續捧書攻讀,最終他獲得了公派留學生的資格。可以說,辣椒為了周樹人赴日學醫轉而學文、化身魯迅做出了極強的輔助。
此外,辣椒還為另一位名人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勞。被譽為“三百年來中國美術史上藝術巅峰”的齊白石先生,下筆鮮明熱烈、縱橫豪氣、老辣極緻。人們在研究齊白石獨特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時,總是感覺隔靴搔癢,說不到正點上。後來人們從他的飲食方面展開研究,結果吓了一跳:原來齊白石餐餐離不開辣椒,“辣椒炒肉”更是他的最愛。也正是幾十年深厚的吃辣根底,成就了他如此潑辣、火辣、老辣的藝術風格。
齊白石《花鳥蔬果雜畫冊》中的白菜辣椒
如今,正值寒潮肆虐、疫情反撲,在看罷辣椒的故事後,是時候給波瀾不驚的居家生活增添一份辛辣的刺激了。
來源:東方文化雜志
發布: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無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