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言:“即使從曆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别實際的意義。”在我們生活其中的現時代,觀念的變革同樣具有實際意義。在社會發展的實質、取向和标尺等關鍵性問題上,人類有過諸多偏失,迫切需要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唯有大多數成員對社會發展真正的實質、取向和标尺生成高度自覺,并将其貫注于全部認知與行動之中,貫穿于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方能具有現實性。從理論上深刻反思社會發展的内核,自覺校正發展進程中的偏頗,生成較過往更加明智的洞見,對于身處加速邏輯中的當代人類至關重要。
美好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實質
在哲學視域中,生存作為人之生成的存在,和生活是同一的。生存是理論意義上的生活,而生活則是通俗意義上的生存。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現實生活是人“積極的現實”。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總體的生活,構成社會曆史及其發展川流不息的源頭。這是存在論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海德格爾亦有近似的觀點:“生活就是曆史。”或許,可以借用黑格爾的方式說,全體成員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本體”,是其實體性的内容。
社會發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直接的意義上,社會發展表現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狹義)、生态、科技等各項事業的改進與提升。但這些事業以及它們的發展必須通過社會成員及其生活,方能現實性地加以實現。它們不能不呈現為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狹義)和生态生活等的普遍性改善,展現為生活水準與品質的總體性提升。同其他令人注目的業績相比,大衆生活的改善表面上平淡無奇,卻構成實實在在乃至最為本質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集中表現為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雖然這種美好生活的價值與地位尚未被充分認識,但它确為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具根本意義之維。唯有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美好起來,整個社會才能現實性和高标準地發展起來。大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創造,熔鑄成社會發展綿延不絕的磅礴力量。
美好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取向
美好生活不僅是社會發展的真正實質,而且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取向。因為非本真的“發展”往往必須以大衆生活的困頓為條件,不能不實現于這種困苦之中。這種割裂民衆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做法無法領會: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才是社會發展的應有取向。
“壟斷資本學派”代表人物馬格多夫指出,“增長的問題不能僅僅局限在關注增長率本身,實質性的問題應該是:哪種類型的增長,基于什麼目的的增長”。決不能将形形色色的外在東西,而應把美好生活置于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處,進而實際地加以實現。“發展的目标是改善人類生活。”要言之,社會發展必須服膺于人的發展,進而實現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人的發展也就是生活水準的提高。
美好生活是人之生活水準提升至一定高度的狀态。作為人之生命的美妙盛放,美好生活是現實生活着的人之意義所在,理所當然地構成生活的願景。于大衆而言,社會發展最關鍵的向度是提升生活的品質,過上美好以至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說“人是目的”,那麼,美好生活就是“目的的目的”。脫離這種幸福生活,社會發展就失去了本真的靈魂,從而也喪失了全部的價值與意義。高度的發展一定是把全體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作為絕對取向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是民衆生活“美好程度”持續提高的進程。資本主義無法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這是它應當被徹底超越的主要理據之一。本質而言,共産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就是真正把全體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作為目的,并實際地将其實現出來。這是共産主義的偉大抱負,也是吸引和激勵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鬥的關鍵質點。雖然囿于諸多客觀的曆史條件,社會主義社會的民衆生活水準在總體上至今仍較明顯地落後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社會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的積極超越,理當在發展中奮力使所有民衆過上較前社會主義社會成員更為美好的生活。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本真的合法性與優越性,也是其本質的規定性。
美好生活是社會發展的标尺
“發展”始終内含價值向度,因為它的概念本身就是從價值視域作出的。從而,社會的發展不可能不涉及價值評價。而合理的評價又不能沒有恰當的尺度或标準。但社會發展合理評價尺度的确立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說相當困難。在人類形成評價社會發展的自覺意識後,使用過多種多樣的尺度。然而,一些尺度不僅無法引領社會發展,反而将發展引向迷途。迄今為止,學界尚未就最優的評價尺度達成共識。既然美好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實質和取向,那麼,它就有充分理由成為評價社會是否發展及其程度的尺度,而且是根本性的尺度。
人“如何存在”,尤其是“如何良性存在”,亦即“如何美好地生活”,這不僅是“終極”的哲學(認識)問題,而且是“終極”的現實(實踐)問題。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人類的生活就是圍繞如何過上好生活或更好生活展開的。因此,對社會合理與否和發展與否的科學判斷,不能不從這一向度切入。真實的發展有其本真的标志,“它從來就不是可以用一時的成就和确定的結果來衡量的”。社會成員生活不美好,根本談不上社會發展。如果生活困苦,就更不可能有什麼發展。一些民族曾把擁有核武器等相對外在的東西作為強大的根本,造成民衆生活十分困頓,連基本的生活需要都難以滿足。現在,他們自己也發現這并非實際的發展。這種認知是一種符合曆史前進方向的積極改變。“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産力”,馬克思這一判斷至今散發出真理的光芒。在社會主要矛盾中,判斷發展是否平衡、充分,就是看這種發展是否有效滿足了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是否實現了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
實現社會成員高水準且不斷升華的美好生活,構成社會發展的深層或高級标志。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域和尺度出發衡量社會發展,但最高的視域和尺度隻能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美好生活。任何其他尺度都不能同它相悖,而且各種标準隻有與之相協調和匹配,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标尺之一。具有時代水準并代表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核心規定和根本标識。自覺把美好生活領會為社會發展的内核,并通過對美好生活的創造實現社會進步,這是當代人類發展的光明大道。越是将美好生活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越是以主體性—公共性的方式創造美好生活,社會的本真性發展就越是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當然,認識并不是最為困難和重要的,真正認同并付諸實踐是更為艱巨和關鍵的任務。必須切實将美好生活作為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的指針,最大限度地創造并升華這種生活。不過,超越長期流行且牢固紮根于心靈深處的舊有觀念,把美好生活确立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确是當務之急。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研究”(19JDZXA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志洪 魏冠華
上一篇
高級騙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