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 / Hairtail
立春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在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明代王象晉的《郡芳譜》釋義:“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可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開始。
立春分三候:初候,東風解凍;陽和至而堅凝散也。二候,蟄蟲始振;振,動也。三候,魚陟負冰。陟,言積,升也,高也。陽氣已動,魚漸上遊而近于冰也。
立春之美,沒有桃花肉紅、萱草綠肥的豔俗,完全是一種淡雅的靜靜等待的含蓄美。昔北宋毛滂此日有武陵春詞:“春在前村梅雪裡,一夜到千門。玉佩瓊琚下冷雲。銀界見東君。桃花鬓暖雙飛燕,金字巧宜春。寂寞溪橋柳弄晴。老也探花人。”毛滂作詞此日正逢立春節氣,寥寥數句卻生動道出了立春之美。
福州民俗,在明清兩代,立春日民衆迎春牛,以盼新年耕種的豐收。《福州百科全書》介紹:立春前,民衆紛紛入慶城寺閩王祠前取土,以捏制泥牛,表示準備春耕,答謝開閩王審知的曆史功績。乞土儀式,辛亥革命後不再舉行了,閩王祠内“乞土勝地”石碑仍存。立春日,郊外派出農民代表進城,集結在知府衙前,群衆奏樂響應,俗例要由知府騎馬領隊,農民們擡着春牛随後,再後是彩旗、十番伬、彩坪、梨園百戲表演等,在爆竹和鼓樂聲中,沿街轉巷,從東城行春門出城。事先選定在某鄉村,由知府親自扶犁耕田,舉行隆重的儀式,禮畢回城,曆時一天。迎春日,萬人空巷,觀看迎春牛,熱鬧。街市上也有泥塑小春牛,版畫《春牛圖》等出售。
立春時節好食材有:菠菜、茼蒿、芹菜、馬蘭頭、大蒜、花菜、冬包心菜、鲫魚、帶魚等。今天先聊聊帶魚。
福州有句俗話說:“春鳗冬帶夏白鳓”,說的是幾個季節的好魚,其中“冬帶”說的是冬季的帶魚,臘月到立春時節是帶魚洄遊産卵季節,此時帶魚最肥美(立春在正月期間,是福州最冷的時節),潮汕地區的漁歌有句“正月帶魚來看燈”,也是一個意思。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帶魚有兩種:黃眼帶魚與黑眼帶魚,兩者産地不同,味道也不同!黃眼帶魚主要産自南海,或者是從國外(主要為東南亞)進口而來的。黃眼帶魚大多生活在熱帶水域,水溫高,生長快,且魚齡長,所以體格大,但這種帶魚的魚腥味較重,吃起來肉質相對粗糙且腥味重,所以适合紅燒的烹調方法,市面上常見的帶魚罐頭,多是這種帶魚制作的。而黑眼帶魚主要産自浙江舟山、渤海灣、江蘇南通呂四和連雲港等幾個地方。黑眼帶魚肉質細嫩,幾乎沒有海腥味,幹煎或清蒸一下就非常鮮甜,是優質的帶魚品種。
帶魚是沒有魚鱗的,它的表層隻有一層銀脂,越是新鮮的帶魚,表層看起來越是銀光閃閃的。反之,如果表層的銀脂用手輕輕一刮就掉下來了,或者買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這種帶魚就是不新鮮的!帶魚的銀脂是營養極為豐富的物質,在烹調時,切記不要刮掉!
帶魚的做法多樣,福州最常見的做法是幹煎帶魚與家炖(醬油蒸)。記得應該四、五歲時,奶奶經常在廚房裡煎帶魚,我聞到煎魚的香味就饞得跑過來,但個頭還不及竈台高,看不到鍋中的内容,幸好竈台就在木門房,我就站在一旁的門檻上邊看邊等。奶奶剛煎好的第一塊就會鏟出來給我,我就站在竈邊的門檻上,用手抓着魚塊吹一吹,咬掉兩側的魚骨,然後三口兩口就把煎得金黃的魚塊吃完,酥脆鮮香,回味無窮,接着再來第二塊……等一鍋魚全部煎完,我也吃了三四塊下肚了,至今記憶猶新。家炖亦簡單,切好的魚塊擺好在盤中,魚肉上鋪上姜絲、豬五花肉片,淋上醬油、灑上些白糖然後隔水蒸熟,可下飯可佐酒,家常好菜。
幹煎帶魚
家炖帶魚
帶魚好吃又常見,各地都有不同的烹制方法,我這些年吃過最好吃的做法是:刺身。日本料理中刺身其實很常見,但刺身級别的帶魚很稀有,對鮮度要求非常高,通常使用五斤以上、出海五個小時以内的帶魚,日本稱之為“太刀”,這在本地比較少見,因此我每次到日本或香港,都會找機會吃一下帶魚刺身。在日本又把它分為白帶(别想多了,這裡指的是帶魚)與油帶,一般春夏季吃白帶、秋冬季吃油帶。薄切清甜中帶點貝類的香味,厚切用火稍灸一下亦有淡淡的柚子清香,吃時可以點山葵或柚子鹽,我有一次在東京吃帶魚刺身,佐的是切成細絲的茗荷,也是别有一番風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