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重點有兩方面,一個是“萬卷”,意即廣泛地閱讀,涉及面寬;一個是“破”,意即深入地鑽研,精耕細作。如果說“萬卷”是橫向讀書,追求閱讀的量,那麼“破”就是縱向讀書,講究閱讀的質,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這叫“T”字學習法。
最好的讀書法當然是橫縱結合,量質并舉
曆史上這樣的人物不勝枚舉,比如韓愈、東坡、顧炎武、譚嗣同,比如魯迅、胡适、李大钊,比如一代偉人潤之先生,無不是“廣泛涉獵+深入鑽研”,在許多方面都有非凡成就。但以上所舉,都是天縱奇才,普通人實難望其項背。
三國時,一介武夫橫向讀書最後文武雙全
呂蒙是個武将,不喜讀書,孫權勸他讀書,他就用軍務繁忙來作借口推辭。孫權說再忙還能比我忙?我常常讀書,自以為很有好處。孫權跟呂蒙講了兩種讀書法:一個叫“治經為博士”,即縱向深鑽,這一種方法對呂蒙不作要求;一個叫“但當涉獵,見往事”,即橫向浏覽,孫權讓呂蒙啥都接觸點。後來,孫權帳下著名智囊魯肅來到呂蒙駐軍地,本來文官嫌武将粗鄙的,心存不屑。哪知兩句話一說,魯肅大為震驚!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呂蒙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這便是托了讀萬卷書的福了。
宋代丞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是精讀的典型案例,一直脍炙人口。
趙普算是真的讀破了一本書。但是,這不代表他隻讀《論語》這一本,一方面,他能通過科舉入朝拜相,一定是熟讀四書五經等其它典籍的;另一方面,他在治理天下的時候找到了最合适的“工具書”——《論語》,從此日夜研讀,時時實踐。看上去趙普書房案桌上隻擺着一本讀了一半的《論語》,但實際上他是在大浪淘沙之後留下了最适合自己的,而且可以想見,他這時候的讀與其說讀,不如說悟,他是在書中不斷尋找解決自身疑難的啟示,然後“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斷地在治國理政中獲得新的認識,再帶回書中加深理解。這便是哲學雄文《實踐論》中提出的循環繼進的認識論: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再到實踐,這樣的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
現代人讀書條件好了,書卻不好好讀了
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宇宙量級的信息本來提供了實現古人“讀萬卷書”理想的大好條件,但人們現在普遍滿足于碎片化的“知道”,而鮮有往“讀破”這個方向努力了。其實“破萬卷”不僅僅是指各方面書都讀,還指同一領域的書也要大量的讀,所謂“同主題閱讀”,在比較、甄别、取舍中形成個人對于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才是把書讀破了、讀通透了,真到了這時候,就是該領域的行家裡手業内翹楚了!
所謂“下筆如有神”,不能單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為文章寫得好,更指能從讀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查書的方法讀書,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把書讀破,如趙普一樣,實踐就是下筆,成功的實踐就是書寫神來篇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