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三黃湯
原文: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金匮要略》
組成: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二分。)黃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解析
臨床應用與醫案選錄
臨床應用
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樓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本方臨床常用于治療特發性面神經炎、膝骨性關節炎、腦梗死後遺症等疾病。
病案舉例
吳某,男,36、歲。初診日期:2017年12月8日初診。迎面受風後出現口角歪斜2天,伴左耳後脹悶不适,頭痛,平素易感,易汗,受風後易頭痛。刻診:左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左側閉目不能,口角右歪,手心潮,納差,寐可,二便無殊,舌淡、苔薄膩,脈浮細軟。中醫診斷:面癱病;辨證:表虛風寒襲絡;治法:固表祛邪,散寒通絡。處方:麻黃(先煎)、黃芪各15g,桂枝、赤芍、生姜各12g,獨活9g,黃芩6g,細辛5g,大棗10g,炙甘草8g。7劑。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溫服。2017年12月15日二診:口角歪斜好轉,耳後脹悶感減輕,頭痛緩解,仍易汗出,手心潮,舌淡、苔薄白,脈浮細軟。前方麻黃增至20g,先煎,黃芪亦增至 20g。7劑。2017 年 12 月 22 日三診:口角歪斜較初診時明顯減輕,耳後脹悶感消失,易汗情況好轉,胃納可,舌淡、苔薄白,脈浮細。前方麻黃增至 23g,先煎。14 劑。2018 年 1 月 5 日四診:口角歪斜基本緩解,雙側鼻唇溝及額紋對稱,左側閉目可,胃納可,舌淡、苔潤,脈細。服藥無心悸不适,前方麻黃增至28g,先煎。7劑。半月後随訪,患者表示口角歪斜已基本恢複。
按:患者平素表虛,腠理不密,故易感外邪,營陰不能内守,故易汗、手心潮,風寒邪氣中于頭面經絡,故見口角歪斜、頭痛、耳後脹悶,外邪客胃,胃氣受損,故納差,舌淡,脈浮細軟為表虛外感之象。四診合參,屬表虛風寒襲絡證,故治以固表祛邪,散寒通絡,予三黃湯合桂枝湯,方中麻黃、黃芪一洩一補,固表祛邪,細辛、獨活散寒通絡,黃芩防止邪郁化熱,桂枝、赤芍調和營衛,生姜、大棗、炙甘草健胃和中,二診因患者仍易汗,考慮表虛較甚,故加大黃芪用量,麻黃用量為使用本方之關鍵,因未見心悸等副反應,故逐漸增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