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樸麻黃湯 ]
[組成用法] 麻黃10~25g、厚樸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細辛10~15g、幹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麥20~50g。先煮小麥熟,然後去小麥,再入餘藥同煎,合勻分三次溫服。
[方證]
1,肌膚黃黑、體形偏胖的咳喘、煩渴、胸滿、脈浮病人。
2.小青龍湯證而鼻燥口渴、胸腹滿脹、驚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氣脹滿,臌而喘咳,且正氣渙散者。
[現代應用]
1.呼吸系統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阻塞性肺氣腫、胸膜炎、肺結核、矽肺等可見本方證。
2.其他如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心髒神經官能證、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髒躁症、萎縮性胃炎、肝硬化腹水、結核性腹膜炎、十二指腸憩室、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等也可用到本方。
[經驗]
本方主要用于咳喘性疾病。使用指征:咳嗽、惡寒、頭痛、胸滿氣急、口燥煩渴等。
例:朱某,患咳嗽,惡寒頭痛,胸滿氣急,口燥煩渴。尿短色黃,脈浮而小弱。據證分析,其有邪侵肌表,寒襲肺經,肺與皮毛相表裡,故惡寒而咳;濁痰上泛,沖擊于肺,以緻氣機不利、失于宣化,故胸滿氣促:煩渴者為内有郁熱,滓液不布,因之引水自救;又痰積中焦、水不運化.上下隔阻,焦決渎無權,故小便色黃而短;脈浮則屬外邪未解,小弱則為營血虧損,顯示髒器之不足,如此寒熱錯内外合邪之候,宜合治不宜分治,要不出疏表利肺降濁升清之大法,因初以金匮厚樸麻黃湯。其方麻石合用,不惟功擅辛涼解表,而且祛痰力巨;樸杏寬中定喘,輔麻石以成功;姜、辛、味溫肺斂氣,功具開合:半夏降逆散氣,調理中焦之濕痰;尤妙在小麥一味補正,斡旋其間,相輔相需,以促成健運升降諸作用。但不可因麻黃之辛,石膏之涼,幹姜之溫.小麥之補而混淆雜亂目之。藥服三劑,喘滿得平,外邪解,煩滿止,再兩劑,渚恙如失(《治驗回憶錄》)。
例:許某,哮喘已半年有餘。夜間喘劇,虛汗多,胸部異常憋悶,吐白粘痰,不能平卧,活動後喘劇,氣短。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散寒宣肺平喘。處方:厚樸,麻黃,杏仁,小麥,石膏,幹姜,五味子,細辛,半夏。服三劑,明顯減輕,夜能平卧,又服三劑,症狀消失(《經方驗》)。
[點睛]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金匮要略》第七篇第八條)
厚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若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小麥一升、幹姜二兩、細辛二兩。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内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上一篇
中醫方劑的不傳之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