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坤标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學術思想(下)
張學穎 整理
2.1.1 下肢靜脈瘀血性潰瘍
常并發于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淺靜脈血栓形成和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病。由于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處于瘀血狀态,組織缺氧,皮膚營養障礙,抵抗力降低,輕微外傷就易破損,繼發感染而形成小腿潰瘍。常伴有皮膚色素沉着、纖維性硬化和慢性瘀血性皮炎。宜用活血利濕湯(丹參、玄參、黃芪各30g,元胡、茯苓、赤芍、黃柏、川牛膝、澤瀉各15g,蒼術12g,甘草6g)。
随證加減:濕瘀化熱,濕熱瘀阻而見肢暗紅,皮膚灼熱腫痛,潰瘍面分泌物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者,重用黃柏,加銀花、地丁、土茯苓、薏苡仁以清利濕熱;瘀結嚴重而見小腿暗褐色腫脹,皮膚緊硬,潰瘍肉芽老化、刺痛,舌淡紫或有瘀斑,脈沉緩或弦者,加水蛭、地龍、沒藥、地鼈蟲、生牡蛎、夏枯草以祛瘀散結:氣血虛弱,潰瘍肉芽灰白,膿液稀薄,久不愈合,四肢沉重乏力,小腿色素沉着,活動後腫痛加重,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者,重用黃芪、當歸,加白術、黨參、熟地、雞血藤,減澤瀉;水煎服後藥渣再煎湯熏洗、熱敷患肢。
2.1.2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雷諾氏病、大動脈炎等,肢體缺血、瘀血,疼痛,潮紅或紫常;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肢體腫脹、疼痛,皮膚色素沉着等瘀血阻滞嚴重者。宜活血通絡法,用活血通絡散(丹參30g,當歸、紅花各15g,乳香、沒藥各10g,川牛膝、延胡索各12g,土茯苓20g,白鮮皮、透骨草、白芷各15g。共研為粗末),紗布包,水煎熏洗并湯漬患肢。
2.1.3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雷諾氏病等,主要表現為寒凝血瘀證,患肢發涼怕冷,遇寒冷加重或誘發。宜溫經活血法,用溫經活血散(當歸20g,川椒、紅花各15g,劉寄奴10g,延胡索12g,蘇木、桂枝各15g,川牛膝、生草烏各10g,透骨草20g)水煎外洗并溺漬患肢。
2.1.4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和血栓性淺靜脈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血瘀日久化熱,熱毒壅盛,局部紅腫熱痛,表現為陽證、熱證者宜解毒消腫法,用解毒洗藥(金銀花、蒲公英各30g,連翹、黃柏、苦參、赤芍、丹皮各15g,地鼈蟲、芙蓉葉、甘草各10g),用法同活血通絡散。或用硝矶洗藥(樸硝12g,硼砂、明矶各10g,開水溶化)熏洗患肢。
2.1.5 下肢靜脈曲張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回流受阻,瘀滞日久,出現小腿皮膚營養障礙,幹燥,脫屑,瘙癢,色素沉着,甚或糜爛,滲液,發生瘀滞性濕疹樣皮炎或繼發感染者,宜燥濕止癢法,用燥濕解毒洗藥(白鮮皮、馬齒苋、苦參各30g,蒼術、黃柏各15g,當歸20g,紅花、丹皮各12g)水煎熏洗患肢。
熏洗法的使用應注意兩點:①藥液溫度不宜過高,熏洗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燙傷感覺減退的皮膚;②嚴重缺血肢體尚未建立側支循環前,宜慎用或不用局部熏洗法,以免突然增高患肢溫度,增加耗氧量,加重患肢缺血。
2.2 局部換藥法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等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壞死期創面的局部處理非常重要,這對于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和保存肢體均有重要的關系。對壞死期創面的處理,常釆用以下幾法。
2.2.1 蠶食法
即換藥時将壞死組織分期分批進行清除。具體方法是:①遠端壞死組織先清除,近端的後清除;②疏松的壞死組織先清除,牢固的後清除;③軟組織先清除,死骨後清除;④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分界明顯形成後再做徹底清除,但應注意局部的血液供應狀況。
2.2.2 提膿拔毒法
适用于炎性創面,膿水淋漓不盡,繼發感染形成的濕性壞疽,腐肉不脫者。①濕性壞死腐爛嚴重,膿水多者,用五五丹(熟石膏、紅升丹各15g,共研極細末)外撒于創面;②腐爛組織已脫,膿未淨者,用九一丹(見《醫宗金鑒》)研細末外撒于創面。
2.2.3 生肌長皮法
用于膿水已盡,新肉不生,上皮不長者。①換藥前用艾條熏灸創口周圍20min;②艾條灸三陰交、足三裡,每日1次,每次20min;③創面用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紗布換藥,每日或隔日1次;④植皮術:經過蠶食法和提膿拔毒法處理後,出現新鮮肉芽而創面較大或上皮生長緩慢者,采用點狀或郵票狀植皮方法,以加速創面愈合。
對于下肢靜脈瘀血性潰瘍,局部處理常釆用以下方法:①潰瘍面分泌物行常規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情況選用相應抗生素溶液濕敷換藥,每日1次;②紅外線照射潰瘍及周圍,每日1次,每次30min;③潰瘍滲液較多者,用二皮散(松木皮、敗鼓皮各等份,焙,研細末)外敷;潰瘍有膿性分泌物者,用芙蓉膏(芙蓉葉、澤蘭葉各60g,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各30g。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和成膏)外敷,每日換藥1次;潰瘍肉芽新鮮紅活者,用生肌玉紅膏換藥。
對創面的局部處理應按無菌術操作,不要以為反正是感染傷口而不予重視,導緻傷口感染反複加重。對有刺激性或腐蝕性的藥物,要注意适應症和使用時機,切忌濫用。若使用不當,反會加重血管收縮,加速肢體的壞死。
2.3 體位療法
2.3.1 動脈系統疾病
通常主要表現為肢體缺血、缺氧,甚至發生壞疽。急性動脈栓塞由于肢體動脈突然閉塞,肢體末端急性缺血,故患者應平卧,頭高足低位,下肢低15°,以助肢體末端的血液灌注,嚴禁擡高患肢或過度持續的下垂肢體。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病情是慢性肢體缺血進行性加重,臨床分為三期,一期和二期為早期,患者應注意患肢的鍛煉,緩慢行走有促進肢體血液循環作用。但應以不出現跛行症狀為度。Buerger氏運動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的有效方法。作法是:患者仰卧,先擡高患肢45°,持續1~2min,然後坐起垂足于床邊2~5min,同時作踝、足及趾部旋轉運動10餘次,再仰卧床上2min。如此程序反複練習5~6次,每日3~5次。二期末和三期患者,由于肢體嚴重缺血,疼痛劇烈,患者多長期卧床,抱膝而坐,以緻膝關節攣縮僵硬,肌肉萎縮,當鼓勵患者作肢體屈伸活動,以促進肢體的血運和關節活動功能。截肢術後的患者,殘肢端應保持水平位置,避免過度上翹而加重缺血程度,不利傷口愈合。截肢後待病情穩定,應及時進行截肢平面以上關節的活動,以免關節攣縮強直。
2.3.2靜脈系統疾病
主要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和靜脈倒流性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早期,患者宜絕對卧床,擡高患肢宜高出于心髒平面20~30cm,膝關節呈5~10°微屈曲位,以促進肢體靜脈血液向心回流。
急性期(約1個月左右)過後,患者宜下床活動,發揮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宜穿彈力襪或紮強力繃帶,适當壓迫淺靜脈并促進深靜脈血流回流。慢性期和後遺症期,患者應每日間斷擡高患肢15min,避免久坐、久站及勞累。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平素宜穿彈力襪,卧床時适當擡高患肢;手術後患者應擡高患肢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在床上作足的旋轉和屈伸活動,可發揮小腿肌泵的作用,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續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