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語文作文專項突破:寫作如何做到語言連貫銜接自然?
技巧指導
同學們,大家好!“同學寫的文章,總覺得思路不清晰,語言不連貫,雜亂無章,這是為什麼?”其實,寫文章和說話一樣,應當做到語言連貫,銜接自然,不能前後脫節,條理混亂。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語言連貫,銜接自然。
語言連貫,是從句子前後邏輯關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無論是一段話還是一篇文章,都由許多句子組成,這些句子如果不連貫,就可能給讀者的理解帶來困難。銜接自然,是段落之間依據時間的推移或者其他順序來銜接,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那麼,我們寫文章時,怎樣做到語言連貫,銜接自然呢?
要做到語言連貫,首先應該保持前後話題統一。一段話不管有多少句子,都應圍繞共同的話題,而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随興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例如《昆明的雨》中寫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頭菌、雞枞、幹巴菌、雞油菌等,還穿插了一個坐火車撿雞枞的笑話。雖然寫的内容不少,但都圍繞“昆明的菌子極多”這個話題,句子之間的意思是連貫的,所以讀起來并不讓人覺得雜亂。
圍繞一個話題的各個句子,還應該有合理的順序。記叙文、說明文、議論文,寫作順序各不相同,但都有文體的特征。議論文以邏輯順序為主,例如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思路清晰,論證嚴密。文章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論述人生的責任,即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則是人生最大的樂,提出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 國家以及自身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文章立意高遠,思想深刻,語言典雅,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較強的現實教育意義,也能很好地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語言連貫還應注意句子間的銜接過渡。适當地運用關聯詞、提示語或過渡句,可以幫助我們銜接句子。例如魯迅《藤野先生》,開頭寫清國留學生的東京糜爛生活,令“我”灰心失望又滿腔憤懑。後文要寫“我”在仙台的生活,這中間有個過渡:“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過渡,自然引出下文,同時使東京留學生的生活與“我”在仙台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使“我”的形象更加鮮明。再如魯迅的《故鄉》的開篇處,有一段文字是描寫故鄉蕭瑟景色的,以下是叙述回到故鄉後的事情。在寫景和叙事之間,有一個過渡段:“啊!這不是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總之,同學們,如果我們寫文章時,注意前後話題統一,安排合理順序,重視巧妙過渡,就能做到語言連貫,銜接自然。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叙述角度靈活,語境和諧一緻,這樣會使你的文章寫得更加精彩,獲得更多人的喜愛與欣賞。
技巧運用與點評
舌尖上的溫情
幾度春秋,花開花謝,不記得青絲韶華,唯留下蒼顔白發。歲月的光陰中,為何不見你的身影?可是,奶奶,你做的蛋炒飯的香味,卻深深進入了我的舌尖,不肯散去。
(賞析:開頭,小作者用詩意的語言,描述了歲月的流逝,在對比中,突出奶奶做的蛋炒飯留給“我”的印象之深。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好像是幾年前的寒假,那天特别冷。學校剛放假,爸媽看見我從校門出來,立馬拉着我的手,急匆匆趕上車,去奶奶家。汽車一路颠簸,還下起了雨,雨水打在玻璃窗上,一下子便散開了。
(賞析:這一節,小作者交代時間和天氣,“那天特别冷”“ 還下起了雨”烘托了凄冷的氣氛,與下文奶奶帶給“我”的溫暖形成對比。)
上車不久,我便進入夢鄉。不知過了多久,我被車子颠醒了,模糊地睜開眼睛後,才發現天黑了。爸媽都很累,但都沒睡着,一臉疲憊。車子停了,我難受地從媽媽的腿上爬起來,拉開車門,一下子跳到松軟厚實的泥土上,腳已經麻了,但心裡踏實多了。
(賞析:這一節,通過動作描寫,表現父母的疲憊和“我”的難受,為下文描寫奶奶作鋪墊。)
遠處的黑暗中,一小團橘黃色的光亮起來,暖暖的,随之傳來一個蒼老的聲音:“才回來啊……”是奶奶!我上前抓住奶奶的手,皺皺的,溫暖的。我對奶奶撒嬌說:“奶奶,我餓了,我們還沒吃晚飯呢!”
(賞析:小作者在這一節,先寫見到“一小團橘黃色的光亮起來”,再寫見到奶奶,“我”感受到手的溫暖。從“我”的撒嬌可見奶奶的溫柔體貼。)
奶奶看了看正在搬東西的爸媽,媽媽輕聲說:“媽,您先帶她去吃點東西,我們搬完東西就過去。”奶奶點點頭,一手提着小橘燈,一手牽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
(賞析:這一節寫奶奶牽着“我”的手回家,過渡自然,銜接緊密。)
到了家,奶奶問我:“乖孫女,想不想吃奶奶做的蛋炒飯?”蛋炒飯!在寒冷的冬夜,吃上奶奶做的熱乎乎的蛋炒飯,那可能是最幸福的事了吧?我立馬答應了。
(賞析:這一節寫奶奶要為“我”做蛋炒飯,通過“我”的心理描寫,表達自己對于蛋炒飯的期待之情。)
奶奶先從冰箱裡拿出火腿腸、雞蛋和蔥,然後把火腿腸切塊,蔥切成蔥花,接着,再把雞蛋敲開,倒入小碗裡打散。做好一切準備,奶奶先往鍋裡倒了一點油,等油熱後,就把雞蛋液倒入鍋裡。誰知雞蛋剛入鍋,油就調皮地四處亂蹦起來,吓得我不禁“退避三舍”。
(賞析:這一節,小作者細緻地描寫奶奶做蛋炒飯的過程,從“拿”“切”“敲”等詞語,可見奶奶的熟練。“我”退避三舍則側面烘托了做蛋炒飯的不易。)
奶奶迅速把火調小,再把飯倒進鍋裡,翻啊炒啊。又過了一會兒,奶奶把火腿腸、蔥花和鹽灑下去,繼續翻炒,一鍋香噴噴的蛋炒飯就誕生了。我饞得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
(賞析:這一節繼續寫奶奶翻炒蛋炒飯,從“我”的視角描寫,表現奶奶做飯的香氣誘人。)
這時,爸爸媽媽進門了。“什麼味,這麼香?”爸爸問。“是奶奶做的蛋炒飯!”我高興地叫道。奶奶先給我盛了一碗,再給爸爸媽媽各盛了一碗。
(這一節,通過寫爸媽聞到香氣的語言描寫,再次突出奶奶的廚藝高超。)
我用勺舀了大大一勺,放進嘴裡。舌尖充滿了濃郁的香味:蛋的香脆,青豆的香甜,火腿丁的濃香,米粒的香糯,還夾雜着油香、蔥香……這香味猶如一隻隻靈活的鳥兒,在我的口中自由地飛翔,不斷地沖擊着我的味蕾。
(賞析:這一節運用細節描寫和生動的比喻,通過寫舌尖上的各種香味,照應文題,表現奶奶的愛和“我”對蛋炒飯的迷戀。)
在這不知不覺中,一碗飯沒了,本來還想添的,可惜沒了。我砸砸舌頭,意猶未盡。奶奶見我這樣,微微笑道:“看你這饞樣,以後你常來,奶奶給你做。”“嗯!”我興奮地點了點頭。
(賞析:這一節,小作者銜接自然,通過寫“我”“砸砸舌頭,意猶未盡”,畫面感很強。)
如今,我已經長大,總會想起奶奶親手做的蛋炒飯。所有的一切,都會随着時光慢慢消逝,但我知道,多年以後的我,仍然會記得那種舌尖上的溫情,永不消散。
(賞析:結尾寫“我”長大後,“總會想起奶奶親手做的蛋炒飯”,最後一句,化實為虛,突出主旨,情意深長,回味無窮。)
總評:
小作者從生活中選材,感情真摯,通過追憶一個寒冷的冬夜,奶奶為全家人做蛋炒飯,表現奶奶無私的愛帶給“我”的溫暖。語言連貫,銜接自然,讓人印象深刻。
開頭,小作者運用倒叙,在充滿溫馨的氛圍中,在詩意的語言中,引出對于奶奶的回憶。
中間,小作者首先叙述幾年前的寒假,一個寒冷的冬天,“我”放學後,爸媽帶“我”去奶奶家。然後寫奶奶提着小橘燈,來迎接我們。奶奶運用熟練的廚藝,為我們做蛋炒飯的情景,作者為讀者進行了充分的展示,體現小作者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最後寫“我”吃完蛋炒飯後,仍然意猶未盡,奶奶答應經常做,使主題呼之欲出。
結尾,寫長大後的“我”,依然對奶奶做的蛋炒飯念念不忘。虛實結合,情思綿綿,餘音袅袅,令人回味。
佳作欣賞
那一碗白粥
至今在記憶裡,我仍無法忘記的,是那一碗白粥的香味。
小時候的我與爺爺奶奶生活一起,因為少了爸爸媽媽的約束,成了一個真正的皮崽子,但是口味卻随了爺爺奶奶,吃得甚是清淡。 早晨,每當我一起床,便總是能聞到一陣芳香,即使是一副睡眼朦胧的樣子,但還是抵抗不住誘惑,尋着香味找了過去。走進廚房,隻見桌上擺着一碗白粥,爺爺站在一旁,看見我來了,立馬說道:“快來嘗嘗,我的寶貝孫女,看看你爺爺的手藝!”我其實并不想喝白粥,但是因為爺爺滿眼的期待,我就拿起碗,小小地喝了一口:“嗯,爺爺,這粥真不錯!”我一邊回味着,一邊說道。爺爺見我高興的樣子,也笑起來了,額頭上的皺紋更明顯了,但滿臉都洋溢着幸福。 我曾經有機會看到他熬粥的過程,那娴熟的手法都能稱得上是“五星級廚師”。首先,他抓出了一團米,将米全都放進了籃子,接着,在池子下沖洗,那些米粒很快變得白白淨淨。經過幾次三番的沖洗,他終于将它們全都倒進了鍋裡,等待着那一碗碗清香的白粥。我那時還小,性子也急,沒等到粥煮好便跑開。也不知爺爺終究花了多久,才熬出那美味的白粥。
我隻是每天喝着白粥,日複一日,我終是厭倦了白粥的寡淡,沒有再喝過了。爺爺見我不喝,也不再熬粥了,但每天都給我各式各樣的好吃的。 意外總是來得突然,在我十歲那年,爺爺竟意外走了,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我甚至都沒有見到他最後一面,也不知是何原因,那段時間,我們家的氣氛一直很壓抑。我想起爺爺給我熬的白粥,自己也嘗試做過幾次,可我耐心不足,熬出來的粥總是缺了些滋味。
那麼,爺爺為何如此有耐心呢?或是家境所迫吧!又或許隻有經曆過歲月的磨煉,才能慢下來細細品味吧? 爺爺走了,但他熬的那一碗白粥的香味,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舌尖上,難以忘懷!
簡評:
小作者緊扣題目,以小見大,叙述爺爺每天為“我”熬一碗白粥的情景,讓作者久久難以忘記。尤其是描寫爺爺熬白粥的過程,細膩而傳神。如爺爺“額頭上的皺紋更明顯了,但滿臉都洋溢着幸福”,爺爺對于孫女的慈愛,都盡在不言中。語言連貫,銜接自然。因為前面有了愛的鋪墊,所以後文爺爺的突然離世,才讓小作者追悔不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或許是小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主旨吧?
課後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一個人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其間,親人的呵護、師長的教誨、同伴的啟迪、書香的熏陶、生活的風風雨雨,或者曾經的迷茫、沮喪與頓悟等,無不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淺的印痕,讓我們從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和切身體驗,以“就這樣慢慢長大”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個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書寫要工整、規範、美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