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軍用雷達,人們往往會想到目光“高遠”的對空情報雷達,“耳聰目明”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抑或是“體寬臂長”的反隐身雷達,以及探測距離達成百上千千米的地波或天波雷達。
這些雷達或者有固定的基座,或者有專用的“坐騎”,或者有場面感頗強的陣列……總之非一般的力量可進行任意挪移。
然而你知道嗎,其實還有一些體形較小的雷達,甚至可實現單兵攜帶。它們默默無聞地在戰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近些年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現代戰争中,對戰場信息的感知程度已成為決定勝敗的核心因素。作戰雙方誰掌握的信息情報數量多、實時性強、準确度高,誰就能把握戰場主動權。為适應對抗強度越來越大且日趨複雜的戰場環境,及時獲取對手詳盡的情報,便攜式戰場偵察雷達應運而生,并成為現代戰場上的關鍵探測裝備之一。
便攜式雷達普遍采用超輕型設計,以便步兵小隊攜帶,因此又有迷你雷達之稱。它可通過平面掃描的方式對敵方作戰人員、戰術車輛及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飛行器等移動目标進行偵察監視,測定其方位、距離和速度等參數,判斷目标屬性,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實時、準确的态勢信息。
便攜式雷達最初的設計目标,是以其便捷機動的特點為己方炮兵提供目标信息。在海灣戰争中,英軍就為前沿炮兵觀察哨配備了MSTAR雷達。該型偵察雷達可由2人攜帶,3分鐘内便可安裝完畢。
随着科技發展與進步,該類系統逐步顯現出監視範圍較廣、探測距離較遠、定位精确、全天候工作的優勢。與紅外熱像儀等光學裝備相比,雷達可在塵土、戰場煙霧、陰雨等環境中工作,展現出更強的環境适用性。
性能方面的提升,使便攜式雷達更廣泛地用于前線防禦、城市作戰、海上近距離監視等對抗場景中,可執行戰場偵察、目标定位、火力校準、穿牆感知等多樣化任務,尤其是可用于對關鍵阻塞點以及敵軍潛在滲透路線進行高效搜索,對橋梁、路障、狹窄路段等關鍵目标進行全方位監視。同時,該類雷達也可用于邊界巡邏、反恐作戰、機場安保及國際維和等行動。
英國MSTAR便攜式雷達。資料圖片
值得關注的是,便攜式雷達近年來在反無人機這種作戰場景中也初露峥嵘。俄“刺實”單兵雷達曾在實戰中鎖定對手的無人機系統,展現出對新威脅的反制能力。
便攜式雷達的表現,使不少國家對其興趣濃厚,并推出了一些系列型号,比如美國的AN/PPS系列和俄羅斯的FARA“前燈”系列雷達。
美國AN/PPS系列雷達有多種型号。其中第一種型号AN/PPS-5,曾在越南戰争中使用。該雷達采用脈沖多普勒體制,主要配備步兵和裝甲部隊,可感知6千米外的作戰人員和10千米外的機動車輛。目前,該系列的最新型雷達為AN/PPS-15,擁有自動掃描和手動掃描兩種工作模式,采用相幹多普勒、脈沖調制等技術。當發現敵方移動目标時,能夠利用警報燈和揚聲器示警,可探測距離為數十至數千米處的步兵目标和作戰車輛。
俄羅斯的FARA“前燈”系列雷達包括FARA-1、FARA-ПB以及FARA-BP等多款裝備。其最新型FARA-BP展示出較高的信息化能力,可在多個頻段處理無線電信号,擴大對人員和裝備的探測距離,并能夠在扇形掃描區域發現目标時自動報警,在數秒内判定目标性質。
此外,FARA-BP展示出較強的平台适裝性,可安裝于機槍、榴彈發射器等步兵武器。一旦發現敵機動目标,可立即實施打擊。未來,俄軍還計劃将其配給裝甲平台,進一步提升其作戰效能。
俄羅斯FARA-1便攜式雷達。資料圖片
美國AN/PPS-15便攜式雷達。資料圖片
近年來,以先進微電子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發展迅速,不斷賦能武器裝備。便攜式雷達也呈現出輕型小型化、抗幹擾、自動化、網絡化等新特征。
輕型小型化方面,随着電池、天線、顯示器系統愈發“精巧”,雷達在體積重量方面進一步“瘦身”,有效增強了其戰場機動性和便捷性。
抗幹擾方面,利用低功率發射/管理、低截獲波形、低副瓣天線技術,進一步增強雷達在複雜電子環境中的作戰能力,同時提升戰場生存力。
自動化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信号處理手段,雷達能從回波中高效提取目标特征,并建立目标數據庫,實現高效目标自動識别。
網絡化方面,雷達可進一步采用多元化傳感器組網,實現同構/異構感知節點的作戰協同和數據共享,以提升整個探測體系的抗毀傷、反幹擾性能,同時大幅提高對各類目标的識别能力。(張 昊)
上一篇
《青你2》九人成團出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