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到周五,年逾八十的國醫大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教授孫申田都會準時出現在診室,為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患者們耐心問診。無論是臨床、科研還是人才培養,他始終保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談及養生之道,孫申田從精神、運動、飲食等方面介紹了自己的體會。
豐富生活 知足常樂
“我的養生方法就是堅持工作。”孫申田坦言,雖然有時身體有些不适,但一到工作崗位忙起來以後,就會覺得不舒服的地方有所改善,所以不管多大年齡,一定要在自己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孫申田說:“患者來到門診的時候大多很痛苦,經過診治,病情會得到好轉,這時不止患者開心,醫生也高興。作為醫者,這種積極的情緒無疑是有利于健康的。”同時,他認為人生在世,要有信仰和追求,要多用腦思考,對世人奉獻越多,活着的意義才越大,對社會的價值才越高。因此,下了門診後,他筆耕不辍,将自己寶貴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都整理成書,供更多中醫人學習借鑒。
孫申田的一生曆經坎坷,在青年時期因膝關節疾病誤診術後緻終身殘疾,精神上的痛苦、身體上的折磨并沒有将他擊垮,他保持樂觀,與命運抗争,憑借驚人的毅力和豁達的心态,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認為,要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和難以達到的目标,不要過于強求。隻有不為名利所惑,剔除求名貪财之心,生活物資取之有道,才能心地坦蕩,知足常樂,内心恬靜,無所憂愁,康樂長壽,盡享天年。人生短暫數十年間,要争取做到樂于奉獻,少索取,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多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有價值。
飲食有節 戒除偏嗜
在飲食方面,孫申田提出了五點要求:飲食規律、食要有節、戒除偏嗜、寒溫适宜、不飲過量之酒。
《呂氏春秋》雲:“食能以時,身必無災。”飲食要養成定時、規律的習慣。孫申田主張一日三餐,早餐可在6~7時,午餐應在11~12時,晚餐則在下午5時之後。每餐之間應間隔5~6小時,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對維持髒腑功能的正常運行、達健體防病之效非常重要。
孫申田指出:“食為生之本,但要有節制。”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就會傷害身體。飲食過量則“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但亦非所食愈少愈好,節食忍饑不僅不能強身防病,反而會導緻精氣漸虧,體力日衰。《靈樞·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飲食量的多少,要因人因時而異。
孫申田一日三餐分配合理,因白天工作強度較大,消耗能量較多,故其早餐以飽為度,得飽立止;為保證後天之本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午餐則定量七、八分為度;晚上活動量減少,飲食量随之減少。
曆代養生學家都主張食素,并視為養生之秘訣。孫申田認為這種做法并不完全正确,還是應當葷素搭配,雜食為好。在飲食方面,孫申田提倡多食清淡之品,少食肥甘厚味、煎炒炙煿、辛辣燥烈及生冷食物,要粗細搭配,不可偏嗜。
飲食的寒溫适宜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飲食物應冷熱适度,進食過熱或過涼的食物對人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應根據食物本身的性味選擇,不同體質的人群飲食宜忌亦不相同,虛寒體質的人應多吃些屬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而陽熱體質的人則正好相反。
動靜皆宜 調神養生
孫申田指出,除了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工作學習外,運動是必不可少的。适量、适度的運動不僅有利于促進氣血流暢,還可增強髒腑功能。但卻不能使之過勞,過度運動不僅起不到鍛煉的作用,反而會損傷身體。所以,孫申田指出運動掌握好“度”十分重要,隻有勞逸結合,方能身心交泰。他主張不論何種運動都要因人而異,要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确定适宜的運動時間,總體而言要以“形勞而不倦”為原則。
孫申田認為,“神”在防治、診斷疾病及疾病的預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若“神”受損,調節機能失常,即可導緻多種疾病的發生。他指出:“可根據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養生調神方法,如春天陽氣升發,生氣蓬勃,應充滿活力,适當運動;夏天陽氣旺盛,生長茂盛,應使精神愉悅,情志舒暢;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漸盛,應使情志安逸,收斂神氣;冬天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應使情志隐匿,藏而不洩,同時還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隻有這樣才能不損髒腑之功能,使機體陰陽協調、氣血暢達,而保持精神情志的穩定和健康。”
如果長期受到過度的精神刺激,則可引起髒腑氣血功能紊亂,陰陽失衡而發生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減少情志的劇烈波動,減輕思想上不必要的負擔,保持精神舒暢,清靜樂觀,喜怒有節,五髒俱安,就不會生病。(李芮 王玉琳)
下一篇
醜演員,辣目洋子
有話要說...